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復活島上的石像,究竟是誰造的?

本月要讀的環境學常識書,是克萊夫·龐廷所著的《綠色世界史》

見常識 Vol.4|《綠色世界史》

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遠離人居的地方之一,離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也有2000公里。1722年,荷蘭人第一次登陸時發現島上居民約有3000人,住在肮髒的蘆葦棚子或洞穴中,幾乎總在打仗,以敵人作為補充蛋白質的來源。島上沒有樹,除了死火山口的湖外沒有淡水,所以貪婪的殖民者對這裡也就提不起什麽征服的興趣。

但在這個貧困野蠻的落後小島上,歐洲人卻驚奇地發現了600多座巨大的石像,平均高度超過6米。石像怎麽看都是高級文明的產物,都不像是眼前這些愚昧食人族的作品。於是因為石像,復活節島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極大關注,他們對石像的來歷充滿好奇,各種假說層出不窮。有說是古南美文明的遺存,有說是沉入海底文明的僅存痕跡,還有說是外星文明的到此一遊。

最後隨著研究深入,謎底十分簡單:石像的作者,是這些落後島民的祖先們。

大約公元5世紀時,波利尼西亞人乘坐雙體獨木舟來到了復活節島,開始島居生活。島上沒有哺乳動物,島周圍也沒有豐富的魚類資源,外來者靠攜帶上島的雞、豬和狗,還有芋頭、白薯和椰子等植物定居下來。很快他們發現除了白薯之外,其他植物都因為太熱而生長困難,於是雞和白薯就成了島民的主要食物。因為白薯種起來不費事,所以島民有了大量空閑時間,於是他們開始修石像。

島民分成不同的部落,但他們的祭祀台都叫“阿胡”,島上有三百多處,而每一處都有1~15個不等的石像。島民在復活節島一端的采石場采石雕刻,然後再運到另一端。單個石像重達數十噸,而島民們沒有輪子沒有牛馬更沒有起重機,所以他們只能用樹木作為滾木。

在島民剛剛上島的時候,整個島覆蓋著森林,木材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島民們砍伐樹木用於耕種莊稼、用樹木作為做飯的燃料、用樹木作為建材搭建房子、用樹木製作出海打魚的獨木舟。而最大的需求,就是用樹木鋪地以作軌道,以便將石像運走立起。

這樣砍了一千年的樹,到了十六世紀時,樹終於被砍完了。島民們沒有木材再來建房、沒有木材來造獨木舟出海、沒有木材來織造打魚的網——最重要的是由於樹木枯竭土地退化,農作物的產量也下降了,大量繁殖雞成了活下去的唯一方式。而未完工的石像,就橫著躺在采石場無人問津。

並不是所有人都愚昧,在森林即將枯竭之前,有識之士就知道:停止砍樹是自救的唯一方式。但在部落分治的狀態下,你不砍,別的部落就更加瘋狂地砍樹。你不去砍樹,那麽在樹木滅亡之前,你的部落就會因為缺少資源而被其他部落滅亡。於是樹木越少,島民就越是瘋狂地砍樹。

於是樹木砍完之後,島民們就被困在地球上遠離人居之地,沒有獨木舟可以逃離。人口從鼎盛時的7000降到3000,戰爭無處不在,人人都有被他人吃掉的可能。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敵對部落的石像,毀不掉的也要推倒。到了19世紀30年代,不僅所有的石像都已經傾倒,島民也已經記不起自己的祖先曾經把文明發展到怎樣的程度了。他們既不知道石像是怎麽來的,更不知道它們曾經是立著的。

復活節島的島民們,曾經憑借島上的森林和石材,就製造了令後代驚歎的文明。但有限的資源被消耗殆盡之後,他們便無可救藥地淪為野蠻狀態。他們自身的生存,完全依賴於這個小島有限的資源。當人口數量增加、資源消耗加劇之時,他們從文明走向野蠻的命運就已經無法挽回。

如同復活節島一樣,地球也只是以有限的資源來支撐越來越龐大的人類社會及其越來越多的需求。如今就像島民,人類也還沒有可行的方式來逃離地球。所以當地球的資源難以為繼之時,人類社會的環境,也就再也不會是現在的歲月靜好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