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拚厚度vs玩幾何:中式城牆和歐洲城堡誰更強?

編者按:在生物研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詞叫做“共同進化”。這種所謂共同進化,是指兩種生物在相互競爭或者處於捕食與被捕食關係中,雙方為了能夠更佔優勢,而展開的激烈競爭大戰。不過這種關係實際上並不止存在於生物之間,實際上在人類軍事上,也有一個共同進化的典例,那便是人類城市防禦,與攻城戰之間,長達數千年的較量。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提到了孫子對於作戰時,他認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其中的“其下攻城”,可以說是滲透出整個人類戰爭史,所有將領,對於攻城戰的無奈態度。雖然城市的爭奪,往往是戰爭最核心的目的,但即使時至今日,攻城戰卻依然需要消耗最多時間和精力,以及大量人力物力。

在古典時代早期,伴隨著城市的出現,圍繞城市的戰爭邊就此開始。不過城牆的出現究竟是始於城市出現之後,還是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這點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城牆這一防禦工事的出現,對於當時的戰爭無疑是一場革命性的變化。

城牆這種古老的防禦措施,在之後的數千年時間裡也因此一直都是人類城市的保護神。不過相對地,在城牆出現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種圍繞城市的防禦措施,對於進攻方來說,無疑是相當棘手的大麻煩。

也對城牆本身,能夠進行有效的破壞之前,城市的攻防,就在於如何能夠將攻城士兵盡可能多的送上城牆,而反之亦然。不過就像《墨子·公輸》中,公輸般作為攻城方最後的慘敗。在沒有能夠大規模有效壓製城牆守軍的手段,並且攻城器械還頗為粗糙的年代,攻城一方的困難可以說是無比巨大。因此更多採用的方法,是通過工程作業,來對城市進行長時間的圍困。

不過伴隨著中國的人力投石機和古希臘的重型弩炮出現,攻城方與守城方之間的的差距得以有所緩解。雖然這一時期的這些攻城器械,依然無法對城牆本身造成太大的破壞,但是卻可以對城市守軍,進行有效的殺傷和震懾。尤其是人力投石機攻擊時的拋物曲線,甚至可以越過城牆,對城市內部進行破壞,這種攻擊方式雖然因為精準度問題,大多不會造成確切的破壞,但是卻也可以對城市守軍和民眾計程車氣帶來極大的破壞。

也因此,對於守城方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提高城牆本身質量和高度。而伴隨這人類工程技術的發展,在攻城武器還很難有效破壞城牆的時代,工兵們就已經開始通過地道以及製造各類攻城車,甚至在唐太宗圍攻安市城時,更是直接堆起了可以俯攻城牆的土山。為了應對這些愈加複雜的攻城技術上的變化,城牆的建造者,不得不開始越來越多的尋找更多的策略。

古代攻城的地道戰,不過地道對城牆的破壞,一般主要是像歐洲相對獨立的塔樓等會比較有效,而對於正面城牆來說,則很難因為地道而倒塌。因此在中國的攻城戰中,地道大多是為了向城內運送兵力,而非破壞城牆。

這其中最為精彩的,自然當屬歐洲中世紀的城堡。為了應對各種攻城車的進攻,歐洲工程師們將突出的塔樓設計的高於城牆,這樣便可以對進攻方的攻城車甚至一些攻城塔,行成俯瞰攻擊的優勢。而後來又為了對抗工兵們通過地道對城牆塔樓的破壞,歐洲的工程師們又巧妙的將塔樓從原本羅馬式的方正塔樓,改建成全新的圓形塔樓。同時城堡內部越加複雜的構造,也讓攻城方即使通過城門或者被地道破壞的城牆缺口,攻入城堡之中也往往不得不經過更多的血戰,才能完全那些城牆。

不過伴隨著12世紀,一件新的攻城武器的出現。守城方與攻城方的較良,因此出現了顛覆性的變化。這一武器不是別的,正是重型配重投石機。配重投石機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分水嶺,它標誌著千年來,一直被城牆蔑視的攻城武器,終於開始能夠給這些古老的大硬殼們來一個正臉“開竅”。因此得益於重型配重投石機,蒙古軍隊在西征時一路攻城拔地,在東歐地區面對當地羅斯人較脆弱的夯土包木城牆,更是常常一兩天內久能將其攻破。

不過配重投石機本身,卻也並非無敵。畢竟就像其他投石機一樣,通過拋物線射出的石彈,本身是很難保證其精準度。況且重型配重投石機作為大型攻城機械,其造價也是非常高昂,工藝也更加高複雜,因此需要更長時間來進行建造。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雖然配重投石機相對於過去其他投石機,在威力上有著飛躍式的提升,但是對於城牆的破壞能力方面也並非絕對。在面對許多像中式城牆這樣厚實的牆面,即使是重型配重投石機也往往難以將牆體破壞,因此更多的是破壞城垛或者是城牆頂面,以此讓士兵難以立足。或者乾脆直接發揮投石機的拋物線攻擊方式,對城牆內來一場徹底的“洗禮”。

不過伴隨著火藥的發展,城市防禦和攻城因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次元。尤其是在15世紀各類重型火炮誕生之後,歐洲中世紀數百年來演化出的精巧城牆,在火炮的暴力轟擊之下,變得徹底無還手之力。也因此,這迫使歐洲的工程師們,開始較勁腦汁,以應對火炮的攻擊。所幸伴隨著歐洲文藝複興的發展,數學、幾何等等只是開始在歐洲複興並非速發展。由此工程師們開始嘗試向科學求助。最終在15世紀的意大利,一種全新的要塞形式就此誕生,而這種新式城市防禦,也就此成為世界城市防禦的巔峰之作,這便是——星形要塞。

星形要塞是由多個相互獨立,但是卻又可以相互掩護的棱堡構成。通過精妙的幾何設計,星形要塞不僅可以做到通過交叉火力,給攻城方製造出大片的“死亡區域”。同時為了抵禦敵方炮火的攻擊,星形要塞的城牆相對於過去的城堡,城牆為了降低火炮的命中率而變得更低,同時也變得更厚,這樣不至於像許多傳統城堡一樣,被火炮“一發入魂”。

可以說星形要塞的成功,簡直堪稱人類戰爭史的一個奇跡。得益於來自幾何學的加成,星形要塞不僅讓各國的攻城者頭疼不已,甚至連曾經為星形要塞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貢獻的17世紀工程師沃邦,對於他所設計的星形要塞如何攻略,就感到頭痛無比。也因此,一直到18世紀,對於星形要塞的攻略方式,又退回到了進行長時間的圍困,或者是像奧斯曼帝國那樣,通過自己的人力和工兵優勢,緩慢瓦解敵方的抵抗。而星形要塞也依靠它出色的表現,一直到了19世紀中後期,才最終被全新的鋼筋混泥土碉堡所取代。

而東方的中式城牆,由於長期以來一直專注於“肉裝發育”,因此發展出的厚實牆體,在早期火炮面前,還是頗為有用武之地。也因此,長期以來,自明代開始,中國城牆防禦的發展便進入了一個死胡同。不過得益於在“肉裝”上的極致發展,甚至到了抗戰時期,有部分城牆竟然抗住了當時日軍的一些火炮。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