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香奈兒不配談老佛爺”?輿論別跑偏了

“老佛爺”去世了?對一些不了解時尚圈的人來說,聽到這個消息當真一頭霧水,細一打聽,才知道此“老佛爺”並非紫禁城裡那位,而是香奈兒(Chanel)藝術總監、時裝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老佛爺”乃是時尚圈的人對其的尊稱。

近年來,每有文化名人離世,網絡上總會掀起一波悼念緬懷活動,畫漫畫的史丹·李、搞物理的霍金、寫小說的金庸、說評書的單田芳……人們在哀悼大家離世的同時,感歎韶華易逝,歲月蹉跎。悼念的人多了,裡面對逝者的熟悉程度自然參差不齊,這反而生出新的禍端——讀書多的人瞧不起讀書少的人,“你讀過幾本小說就跟風悼念?”被鄙視的人反唇相譏,“你沒養過豬不照樣吃豬肉?”那架勢像極了兩家人在親人的葬禮上為了點兒禮金而爭論不休。

“老佛爺”的離世也沒能逃脫輿論炙烤。不僅一眾明星紛紛發文悼念,一些網民也開始陷入追憶與悵惘。原以為這回又是互聯網“雲悼念”的慣例,但也不知是被誰帶了節奏,網絡上竟掀起了#你有過幾件香奈兒#的話題討論,買得起的炫富,買不起的哭窮,這條“鄙視鏈”正從對逝者本身相關話題的熱度高低向名牌佔有量多寡延伸。

應當指出,就悼念這件事本身來說,無論何種形式的“鄙視”都是對逝者的不敬,但由此衍生出的攀比心理尤其值得警惕。當悼念霍金的時候,不再討論他的“黑洞理論”,而是攀比自己家裡有幾台天文望遠鏡,這樣牛頭不對馬嘴豈非貽笑大方?當然,說這話也並不是非要貶低物質消費的價值,但不可否認,在互聯網環境下,大眾的確容易被各種情緒帶偏,以致喪失深層次的理性探討的機遇。

比如,前一陣鬧得沸沸揚揚的“翟天臨事件”,不到一天時間,輿論的關注點就從呼籲整治學術不斷亂象轉移到對某一兩個人私人生活的窺探。傳播學上管這叫“輿論搭便車”現象。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個體的理性很容易被群體的狂熱所淹沒。消費和娛樂話題沒什麽知識門檻,討論起來輕鬆且容易,但長此以往,也會讓網絡對話變得言之無物,表面熱鬧但內容空洞。

互聯網時代,注意力是極其寶貴的資源,理應聚焦在個人價值提升和社會發展進步的議題上來。若執意放在消費與娛樂上也無可厚非,怕就怕這種流於形式的討論不經意間就演變成一場“炫富”或“哭窮”的遊戲。當每個人都帶著面具彼此嘲諷時,真誠溝通的理想狀態恐怕只會是“黃粱一夢”。(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