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宮崎駿《崖上的波妞》:從電影的光中得到鼓勵

原標題:《崖上的波妞》:從電影的光中得到鼓勵



電影《崖上的波妞》於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這是一部全部採用傳統手工繪製的動畫,也是繼《龍貓》《千與千尋》之後,再次登陸中國大銀幕的宮崎駿的電影。


本片講述了人魚小公主波妞喜歡上了人類男孩宗介,最終變身為人的故事。在日本也有“安珍與清姬”的傳說,其中有對清姬化身成蛇的描寫。宮崎駿在此基礎之上,創作出了本片,並著重描繪了波妞的變身過程,連同海浪變身為大魚的壯絕場面,一起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片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表達了兩大主題:一是宮崎駿反覆表現的環境保護,二是末日前後人類該如何生存的問題。當前疫情背景下,全球凸顯出了生態環境、政治壁壘、生物科技等諸多問題,同時也再一次召喚出人類的末日情結。童話與現實之間出現了奇妙的對應關係,宮崎駿在作品中試圖提供一些人類如何避免末日災難,以及災難發生後人類如何面對的解決辦法。


先說環境保護的主題。工業文明之後,人類借用機器、機械的強大動力,不斷加大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甚至到了掠奪的程度,隨之造成了資源枯竭、物種滅絕、環境汙染等嚴重問題,人類自身也受到了反噬。在日本,60年代開始的經濟起飛,同樣帶來了不可逆轉的環境問題,如水俁病事件。宮崎駿也表示,其對於環境保護問題的持續關注是出於對現實問題的回應。


《崖上的波妞》開篇波妞與宗介相遇的段落中,女高音抒情地高歌,畫面中是璀璨蔚藍、柔波萬裡的壯闊海洋,詠歎調的最高點便是波妞看到了崖上的房子,和抱著小船跑下崖的宗介,但之後是波妞被打撈海底垃圾的船舶逼迫逃學生,被套進了玻璃罐子,然後被宗介所救,仿佛宿命般的相遇。故事極為簡單,但抒情的女高音、飽滿絢麗的畫面、男女主人公的不期而遇,這些都無法遮蓋住海底無窮無盡的垃圾。環境問題明顯可見,如此的對立表現,給觀眾留下長久的印象。


環境保護的主題在宮崎駿的動畫中曾多次出現。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烏托邦,即人類最為理想的世界,但是又親自一次又一次地將其毀滅,在建立與摧毀之間,不斷地尋求著人類可能的生存之道。歸結起來,便是人對生命的重新認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之間尋求最大化的理解與合作。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宮崎駿並不是單純的環保主義者,他面向的是更多維度的複雜現實,以可以自由跨越各種界限的動畫形式,展現了人類的掙扎、戰鬥、對抗,對抗的結果並不是只有成功與失敗,而是不斷探索,這個探索的過程飽含著愛。當然,如此簡單的結論,也只是宮崎駿電影的一個側面。如論動畫新美學創造、跨文化傳播、國際影響力的突破、歷史再現等方面,這些作品依然值得反覆觀看,才能更深入地探究作品的奧秘。


再說世界末日的主題。人類對於災難的恐懼,直接反應在影像上。借由接連不斷的、毀天滅地的情節,人類的經驗得以擴張,情感也得到了反覆的確認和滿足。而在現實的疫情面前,幾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如何挽救疫情下人類,除了遠程辦公、自我約束、等待疫苗的開發-投產-普及之外,我們還需要思考如何與疫情相處。哲學家齊澤克認為:“它究竟何時會結束?但它不會結束:合理的做法是將持續的傳染病看作新時期的一個生態問題。”



宮崎駿的電影中也有許多世界毀滅及再次重啟的作品。如《風之谷》中,講述了世界曾有一段發展至巔峰的“產業文明”時期,但在一場被稱為“火之七日”的戰爭後,原有的文明毀於一旦,少數幸存下來的人類為了爭奪兵器而不斷發動戰爭。表面上是對於兵器的爭奪,暗藏的一條伏線是王蟲對於自然的修複與淨化,死而複生的女主人公娜烏西卡最終成為了“降臨在金色的草原的藍衣人,引導並給人們帶來希望”。《幽靈公主》講述了工業時代的前夜,因人類對於自然的掠奪與破壞,遭致化身為邪魔神的“森林神祇”的報復,少年阿席達卡和由犬神所養大、有著“幽靈公主”名號的人類少女小桑共同尋找化解之道。到了《崖上的波妞》,在經歷了“瀕臨末日”的“大海水”之後,象徵人類之母的理莎與海洋之母曼瑪蓮進行了一段對話,最終達成了人類與自然和解、共生。


宮崎駿設置末日終結/末日重啟主題,一方面調動起觀眾的好奇心與參與感,另一方面,也是以多維度、更複雜地展現人類在災難面前的可能性。生態問題是較為表層、直觀的體驗,其內在依然是人類自身對於生存、生活、生命的探索和反思。


重新觀看《崖上的波妞》,並不只是祈望得到療愈,更重要的面對自身,面對現實,更勇敢地面對未來。希望“在黑暗中的人們從這裡的光得到鼓勵”,如同疫情下的人們在漆黑的影院裡從電影的光芒中得到鼓勵一般。(作者:朱偉,系北海道大學電影學博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