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鎖喉鐵鏈:第一次英荷戰爭

趙愷,《荷蘭——海上馬車夫的海權興亡》作者。本文為圖書部分內容選摘。

加巴德沙洲之戰證明:注重商業利益的荷蘭共和國,在整軍備戰領域遠不如崇尚武力的英國軍政府,當克倫威爾不斷將大批的金錢投入海軍建設之際,荷蘭人卻在為每艘戰艦配備多少火藥而錙銖必較。隨著時間的推移,勝利的天平將毫不留情地偏向英國人那一邊。

在此後的近一個月時間裡,英國海軍重新對英吉利海峽展開了封鎖,並逐漸將艦隊的活動範圍擴展到荷蘭沿海地區。荷蘭海軍甚至出現了被分割包圍在各個港口而無法形成合力的局面。在得知威特·德·威斯麾下的27艘戰艦和10艘縱火船被喬治·蒙克合圍在了荷蘭北部須德海的特塞爾島後,特羅普被迫再次在彈痕累累的旗艦“布雷德羅德號”上升起了戰旗,因為一旦威特·德·威斯的分艦隊被消滅,荷蘭海軍只會更加虛弱。

8月3日,特羅普收羅了荷蘭海軍可以動員的82艘戰艦北上,試圖在特塞爾地區給英國人來個裡外夾擊,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8月8日艦隊行至斯赫維寧根附近海域時,迎面撞上了喬治·蒙克麾下擁有100艘戰艦的英國海軍主力。特羅普深知強弱不敵,於是選擇掉頭南撤。此時戰場上暴雨傾盆,如無意外,特羅普本可以安全地撤退,但偏偏此時威特·德·威斯帶領著24艘戰艦從特塞爾島趕來與特魯普會師。如此一來,荷蘭海軍字面上的兵力強於對手,似乎足以一戰。特羅普或許有足夠的理由拚死一戰,在英國海軍的封鎖之下,荷蘭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了,隨著港口被封鎖,一切依賴進口的造船原料和火炮得不到補充,連維修船隻都變得異常困難。但他並不知道,此時的英國同樣面臨著山窮水盡的窘境。維持龐大的海軍令英國政府一年需要支出100萬英鎊,其中還不包括建造新型艦艇的30萬鎊。巨大的財政赤字令英國國會不得不重新推行“羊吃人” 的圈地運動。面對社會上不滿的聲浪、議會中反對自己的陰謀,克倫威爾不得不於公元1653年4月20日帶著軍隊的滿腔憤怒宣布解散國會。

地處荷蘭北部的特塞爾島不僅是須德海的門戶,哥哥你是荷蘭當時重要的軍港之一。

如果特羅普可以再冷靜一些,選擇保留下荷蘭海軍最後的火種,那麽戰爭的結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事實上他再一次帶頭衝入了敵陣,最終倒在躲藏於桅杆之上的英國狙擊手槍下。儘管他的旗幟依舊飄揚在主桅杆之上,但是伴隨著這位老將倒在甲板上永遠閉上了雙眼,荷蘭海軍獲勝的渺茫希望也歸於幻滅。火力和防護性上的優勢,使得此後的戰鬥成了英國海軍的單方面碾壓。在付出11艘戰艦被擊毀的巨大代價後,接掌指揮權的威特·德·威斯選擇了借著夜色的掩護撤退。

斯赫維寧根海戰擊碎了荷蘭最後的希望,特羅普和3000名優秀水兵的戰死,沉沒的戰艦更難迅速得到補充。但就在荷蘭人感覺到敗局已定之時,英國海軍卻突然解除了對荷蘭沿海的封鎖。克倫威爾之所以在局勢一片大好之際突然選擇了見好就收,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斯赫維寧根海戰中英國海軍同樣傷亡慘重,雖然僅有一艘戰艦被擊沉,但主力艦“凱旋號”等35艘戰艦遭遇重創,急需大修。另一方面,隨著強勢解散國會,克倫威爾借對外戰爭鞏固自身威權的目的業已達到,此刻更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公元1654年4月15日,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英荷兩國正式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和約明確約定,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27萬英鎊的戰爭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國船隻敬禮,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那島。同時和約之中還附有一個秘密協定:荷蘭政府在未來不得支持查理一世的外孫——威廉三世成為荷蘭執政或軍事主帥,並不得支持其對英國王位的順位繼承權,史稱“除名條例”。

第一次英荷戰爭之中,有超過1200艘荷蘭商船在戰爭中被擊沉或俘獲,但即便是如此龐大的數字也僅佔了荷蘭保有商船總數的8%。因此隨著戰爭狀態的結束,荷蘭的貿易並未立即產生萎縮,反而進入了新的發展高峰:“東印度群島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到阿姆斯特丹,西印度群島的貨物不斷流到弗利辛根,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商品則通過荷蘭的多德雷赫特和鹿特丹不斷轉到歐洲大陸。”而為了進一步鞏固海外市場和殖民體系,荷蘭聯省議會也不得不加大對海軍的投入,並卷入一系列新的戰爭。

本文摘選於《荷蘭——海上馬車夫的海權興亡》,趙愷著,宋毅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章內小標題與部分圖片為後來所加,編輯:陳豆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