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寧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願吃;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總有人想吃。

一個朋友說,幾年前她在電子元件工廠做外貿員,經常與工廠裡的流水線工人打交道。他們大多很年輕,有的剛滿18歲,每天站在流水線前乾著相同的工作,從早8點到晚8點。

被問到“為什麽在本該上學的年齡出來打工”,除去一部分人是因為家境貧寒,出於無奈需要貼補家用,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上學太痛苦,不如打工賺錢來得容易。

在知乎的一個問題下,題主的兩個朋友,一個因為不願意背一本20頁的手冊放棄6000左右的銷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務生;另一個寧願打遊戲髒話遊戲術語滿天飛,也不願意去圖書館豐富人生。

他疑惑,“為什麽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這問題的答案,有無奈,也該有反思。

生活的苦使人麻痹,學習的苦讓人清醒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動的。無論是否努力,無論是否抵抗,雖然生活的苦也會變化,但必須應對的這種苦痛,久而久之會讓人變“習慣”。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

而學習的苦,是在於人要逼著自己開辟新的痛苦領域。在生活的苦會如約而至的基礎上,這看似是在給痛苦加碼。

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和豐沛的感情,需要主動思考和汲取,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寧可習慣日複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錘醒,是人想待在“舒適區”的慣性。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願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

痛苦不是財富,對痛苦的反思才是

美國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納什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在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場,生活著一群很窮的小商販。每天清晨,他們會向富人借1000盧比,然後去進貨,賣完可收回1100盧比,而晚上,他們要還給富人1050盧布。

也就是說,他們一天的收入是50盧比。

後來納什告訴小販們:只要小販不把這50盧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盧比用於第二天進貨。由於複利效應,他們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這1000盧比的本錢了。從此,他們收入就會節節攀升,這樣美好的結果幾乎是觸手可及。

但是,沒有一個小商販這樣做,“他們天天就那樣重複著,分出利息達九年之久。”

納什教授說:

那些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窮人,培養出了短缺頭腦模式,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於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餘帶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

這就是為什麽這群小販寧可每天去借錢度日,也不肯從本錢中拿出一部分做長期投資。因為和眼前的溫飽相比,他們根本沒有興趣花時間去思考未來的長線回報,因為從不考慮更優方案來解決問題,所以又陷入了靠借錢度日的爛泥潭死循環中。

痛苦之所以不被人喜歡,大多數是因為人們從不會思考自己為何痛苦。

然而,這世上還有另一種痛苦是,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失望的情緒,然後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當作是自己該如此,甚至誤以為這就是吃苦的好處。

如果沒有經過思索和自省,苦難終究只是苦難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產生改變的最有效利器,是學習

10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在高考考場交上白卷求“0分”,之後做過組裝廣告箱、製造井蓋、包裝衛浴產品、生產說明書的工作。

期間,他結婚生子又離異,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後,2017年3月25日,他重新走進了高考考場,被一所大專院校錄取。

我只是在一個環境裡,一個狀態下,活得太久了,沒有什麽新鮮感了,所以想去上學,想經歷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過不一樣的生活。我不喜歡在一個模塊裡轉悠,讓我很痛苦。

說出這些話的徐孟南,生活並不拮據,有時他月收入能上萬,生活品質不算太差。

而生活的平庸和細碎會讓人感到厭倦,想產生改變的最有效利器,是學習。

寢室裡的小夥伴都出去玩耍了,而你為了申請到 dream school,要刷 TPO 練口語;周圍的同學都已經實習工作,而你為了心中的夢想,要上自習學托福;情人節到處都是甜蜜的小情侶,而你只能做隻奮戰托福的單身狗……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願吃;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總有人想吃。

我從不喜歡自討苦吃,如果我能通過學習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見這些痛苦的經歷,我有什麽理由不去學習?

學習其實並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於對未來報有期望的勇氣;生活其實並不苦,苦的是那個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