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起普通狗狗電影,它更有“大愛”

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本貓說了18年是注定要吸貓和擼狗的年份。

19年儘管也有“驚隊”中的橘貓圈粉,但這部影片才是純粹意義上的“擼狗”。

看到影片《小Q》的這張海報時,我下決心決不能踏入電影院半步,只因對貓狗毫無免疫力的本貓受不了此類影片。

應邀後猶豫半晌還是管不住自己,坐到了影院的位子上。依然是需要“紙巾”供應的。

《小Q》上映前一方面被人詬病著“炒冷飯”,另一方面又被許多人期待著成為暑期溫情催淚彈。

面對生活所給予的“一萬點天劫式傷害”,你將如何應對?

有崔洋一導演的2004年的日本版珠玉在前,人們似乎很難不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實在觀影之前,本貓就是帶著這種對比的心情來看的,然而,觀影后發現這種對比其實是沒什麽必要的(此處做思考狀)。

兩個影片雖然同是根據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小說《再見了,可魯》改編,故事的基本脈絡也大致相仿,但影片基調卻完全不同。

小說是作者用了15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隻小狗的傳記。時間證明,這15年的付出的確有所值。

在日本出版後短短8個月內即創下了13刷的驚人紀錄,一年內就已經被認為是21世紀“感動1億亞洲人心”的超級暢銷好書和21世紀亞洲“賺得淚水最多”的一本書。

而在2004年於日本公映的電影版《導盲犬小Q》,亦是改編自上面的小說,當年也是打破日本本土票房和觀影記錄的影片 。

日劇版,則以7集的篇幅講述了小Q的一生,評分甚至比日影版都高。以動物為主角的電影一向難拍,拍攝時用去了通常情況下五倍的膠卷。

這些不是一部單純描繪動物故事的影視作品,而是一部部謳歌生命以及活生生的存在者的命運的傑作。

如果說日版以溫暖中流露著淡淡哀傷的記錄式手法,細膩地描述了導盲犬小Q的一生。港版則是更多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以人與導盲犬之間相互陪伴和支持的精神,傳遞了一種“大愛”。

《小Q》同之前的日影和日劇一樣,都是根據小說《再見了,可魯》改編,在暑假這個影市熱火朝天的檔期,勇敢提檔至7月25日登陸全國院線。

影片通過對導盲犬與視障人士的故事呈現,更令世人了解到人與犬之間那份超越朋友、夥伴甚至家人的至深情感。

影片前半段,面對性格冷僻、脾氣暴躁的男主角“天才糕點師李寶庭”,周圍觀影人紛紛歎息“這人好煩啊”,可能這就是健康的我們無法理解那種“被上天奪走了天賦”的心情吧。

面對一個自我封閉的“搭檔”,小Q用一種“永恆的包容心”來接納著李寶庭。從排斥、厭惡、拒之千里,到接受、認同、不可或缺,李寶庭所面對的不僅是小Q,還有一個他從不認識的自己。小Q對李寶庭來說,不僅是生活中的眼睛,還是一面讓他能真正直視自己的鏡子。

上天關上了一扇門,但他不僅留了一扇窗,窗口還有個小天使。

影片後半段,除了“忠誠的等待”主題,更多的還有“被愛”的情感貫穿其中。

賦予人們“愛”的小Q,也獲得了大家滿滿的愛,無論是被無良狗販捉走後大家的拚死相救,還是小Q生病後人們對它不離不棄的照料,亦或寄養家庭小主人多年不變的默默關注…

這種相互依存的情感,在影片中顯得格外淳樸真摯。

看《小Q》,你很難不被感動

在影片裡,介紹了許多關於導盲犬的知識,極好地向社會進行了呼籲:我國有約1700萬盲人,而導盲犬的數量卻不到200隻,很多需要導盲犬的人可能一生都等不到適合自己的“搭檔”。

而培養一隻導盲犬所需的成本昂貴而複雜,狗狗們除了忠誠,還要有高度的專注和耐心,有時候甚至需要面對違背狗狗天性的訓練。

面對這種不平衡的供需關係,更加需要我們將導盲犬的培養與關愛,更好地傳承下去。所以,如果你在公共場合遇到了導盲犬,請一定善待它們

很喜歡片中的一句話:人們說狗狗都是色盲,只能看到黑白色。那是因為它們把最好的色彩,都留給了我們。

影片由中國香港銀河映像的羅永昌執導,演員也集結了任達華、梁詠琪、羅仲謙、楊采妮、袁姍姍等演技明星。

任達華透露在電影開拍前,他需帶狗狗演員回家兩星期培養感情,以及需要加強訓練,其中“布丁”與任達華更是形影不離,他笑言家中的寵物狗都對“布丁”吃醋了。

片中他除了和導盲犬“布丁”對戲,還要戴上遮蓋超過五成視力的特製隱形眼鏡體驗視障人士生活,他表示自己當時感到十分無助和害怕,希望借此電影可以令更多人關注視障人士和導盲犬。

他自己在首次觀看成片時就哭得用光了兩包紙巾,“是小Q把寶庭從暗黑的一面帶到光彩的一面,希望大家用心給導盲犬一點關愛,把愛發送給全世界。”

曾養過8條狗的梁詠琪對影片故事“感同身受”,認為導盲犬比寵物犬更自律也更辛苦。

2019年7月25日,影院,讓我們同這隻身上有著小鳥印記的狗狗,一起奔跑,不見不散!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方式轉載,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