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古人喝酒的排場

古人喝酒的排場:青銅器中的酒器

歷經1500年之久,波瀾壯闊、光彩奪目

古代釀酒業的發展,使各種類型的酒具應運而生

青銅酒器主要有

爵、角、觚、觶、斝、尊、壺、卣、彝、禁等

飲酒須持器。古人雲,“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國人歷來講究美食美器,飲酒之時更是講究酒器的精美與適宜,所以酒器作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歷史悠久,千姿百態。

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套青銅柉禁組合

禁長87.6厘米,寬46厘米,高18.7厘米

禁上所置酒器最高47厘米。

1901年陝西寶雞鬥雞台出土,共13件

禁身為一長方形台座,台面有置放二卣一尊的痕跡

兩側的卣形製相近,通體兩側均有較寬的扉棱

居中的尊侈口,直腹,圈足,四面有扉棱

三件較大的酒器都鑄銘文“鼎”字

據稱,類似的組合存世不超過十套。該套柉禁十分完整,獨一無二,為稀世之寶

飲酒和溫酒的器皿,《說文解字》說:“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之所以名之為爵,是因為器皿的形狀象雀,圓腹,口部前有“流(槽),後有“尾”,口緣有兩柱,是為了便於取用,也有人說兩柱的作用是在飲酒是抵住鼻側,表示酒已完,腹下有三足,用於溫酒。

溫酒器和飲酒器。其形狀也和爵相似,但無流無柱,口成兩尖角形飲酒器。角原系獸角製成角後仿為銅器,故名為角,角其出土的數量較少。先秦時期的酒器往往又是禮器,用於祭祀或燕亨大典,當時人們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戌”,祭祀禮儀十分隆重,等級森嚴,上下用的酒器也不同,《祀記·禮器》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的規定。

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製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雖與爵相似但它無流無尾。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尊是盛酒備酌的器皿,常和杓合用。也有用作青銅禮器的共稱。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

盛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

飲酒器。形狀細長,底寬,腰細,大口飲酒器,口成喇叭花狀,造型十分優美。有人認為其所定名為觚,是因為其四面有觚棱(觚,在古文獻中,字義為方囂)。“觚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形容坐在一起喝酒,極盡歡樂。

也作觵,是一種盛酒兼飲酒器,原始形狀的觥,像一隻橫放著的牛角,下面是長方圓足,有蓋,多作獸形。

盉(音禾)

一種溫酒和調酒的器皿,有三足也有四足,可在火上溫酒。為了調整酒的濃度,又可作調酒器,商代的早期的盉有的流口在頂上,用以增加容量,擴大受熱的面積。

古代用以盛酒或糧食,後也用於盛其他液體。用作酒器則多為長頸、大腹、圓足。

一般為喇叭形,細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盛行於殷代及周初。陶製的多為隨葬器物。《說文·角部》:“觚,鄉飲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

觶(zhì)形狀最多,通行者多為圓腹侈口,圈足有蓋。容三升,一說容四升。盛行於殷代及周初。

卮(zhī )是巵的簡化字,一種圓筒狀的有把手和三個小腳的飲酒器。《玉篇·巵部》:“巵,酒漿器也,受四升。”《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巵酒。”《史記·項羽本紀》:“卮酒安足辭”。

彝(yí),“皆盛酒尊,彝其總名”(郭璞語)。杜預注《左傳》:“彝,常也。謂鍾鼎為宗廟之常器。”其形狀長方有蓋,器身有觚陵。

瓿(讀去聲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觴(拚音:shāng繁體:觴)出現於戰國時期,一直延續使用至漢晉,其後逐漸消失。

鈁作為儲酒器具主要流行於戰國至秦漢時期,《說文》一書寫道:"鈁方鍾也,"鍾是儲酒器,鈁亦為儲酒器,鈁的最大特徵是鈁上任何地方的橫切面都呈方形。

來源:青銅器鑒賞

歡迎訂閱《中原文化研究》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