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遊光掠影:是科幻巨獸還是人文巨獸?哥斯拉的歷史漫談—平成至未來

  書接上文(遊光掠影:是科幻巨獸還是人文巨獸?哥斯拉的歷史漫談—昭和篇),我們終於回顧完了昭和怪獸之王從風起到盛行,最終落入平凡的故事。昭和哥斯拉在《哥斯拉:機械哥斯拉的逆襲》失敗後,最終迎來了長達9年的沉寂。

  而當時哥斯拉麵臨的挑戰,遠不只是昭和末期主題搖擺不定故事性落後所帶來的觀眾流失,在同時代的歐美,1967年,第一部CG電影《Modern Mathematics》在英國參展;1976年,第一部3DCG電影《未來世界》上映;上世界80年代末,CG技術已經愈發成熟。而在對特攝有著特殊執念的日本,直到2016年庵野秀明執導的《新哥斯拉》,才開始啟用大規模的CG技術製作。

  面對內憂(故事落入俗套)外患(外國技術浪潮衝擊),東寶還是在選擇再次重啟“哥斯拉”,第一部平成哥斯拉就此到來,我們今天的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

  1984年,《哥斯拉(1984)》上映,沒有任何的後綴,單純的命名為《哥斯拉》,代表著東寶對於此次重啟,將會同前面那些走上歪路的“XX大決戰”決裂,因此時間線承接的是1954年的《哥斯拉(1954)》,本作中的哥斯拉也就是前作故事結尾,山根恭平博士說的“第二隻哥斯拉”。為了同昭和末期愈發圓潤可愛的形象形成反差,《哥斯拉(1984)》中的“哥斯拉”回歸了初代讓人畏懼的怪獸形象,眼神也變得更具侵略性,身高甚至從50米漲到了70米,體重從2噸變成了5噸。

  其實說起來1984年還算是昭和59年,日本平成是從1989年才開始的,但因為《哥斯拉(1984)》算是系列重啟,而且其劇情同後面將要提到的6部經典作品有著承接關係,因此在粉絲群體中,普遍已經將這部《哥斯拉(1984)》歸到了平成哥斯拉的作品中。

  那麽,怪獸之王這次回歸了嗎?

  是的,它回來了,不是作為人類保護神的身份,而是站在生態鏈的頂點,就像是我們從來不會在意一窩被我們破壞巢穴的螞蟻想法,它對於人類並沒有什麽特別的仇恨,只是睥睨著渺小的人類,城市在它眼裡不過是礙事的路障,人類的武器對它來說無異於撓癢。

  而上世紀80年代,正好是美蘇冷戰進入白熱化的階段,而日本作為當時美國和蘇聯冷戰中的“正面戰場”,從政府到民眾都已經身心俱疲。這些點在電影中得到非常赤裸裸的體現,哥斯拉在日本登場,日本政府還沒有做出應對措施,美國和蘇聯的軍隊已經找到借口爭相入駐;在美蘇代表對於哥斯拉處置方法的談判中(日本政府甚至沒有過多的發言權),雙方甚至準備以核彈直接連同哥斯拉和日本都一起毀滅(其實不過是找個借口發動下一波的軍備競賽而已);在電影中少數對於當時日本社會的刻畫中,我們能看到有人墮落紙醉金迷,有人害怕戰栗,整個社會就像是迎來了滅亡前的瘋狂。

  這便是《哥斯拉(1984)》想表達的主題,從治愈民眾二戰後的創傷,過度到緩解美蘇冷戰所帶來的壓力。

  如果說《哥斯拉(1954)》是受限於技術條件,90%的內容是對於核爆後壓抑民眾情緒的人文關懷,以及對當時政府社會的政治諷刺,在其中融合進了10%的SF元素,除了劇情最後“機械降神”的水氧破壞素,我們甚至不能在《哥斯拉(1954)》中看到一點超現實的科學技術。

  而拍攝技術相對成熟的《哥斯拉(1984)》其中的科幻元素,就豐富了許多。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研發的空中堡壘“SUPER X”,十分諷刺的是“SUPER X”本來是一架如果美蘇核戰爆發後,成為保護首相和政要的戰略飛行器(即使這樣,依然對哥斯拉無法造成威脅,被擊墜);最後人類找到應對哥斯拉的方法,是發現了哥斯拉對於一些鳥類生物的叫聲有趨向性,最終通過超音波將哥斯拉引入三原山,哥斯拉墜入山中,故事才得以告一段落。

  哥斯拉的這次重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非常完美的抓住了美蘇冷戰的政治諷刺和哥斯拉科幻元素的平衡點,又將兩者非常和諧的聯繫在了一起。日本本土當年320萬的觀影人次也再度證明了“怪獸之王”的魅力還是如同當年並未降低。《哥斯拉(1984)》也為了接下來的6部“平成VS”開了一個非常好的頭。

  從1989年開始,以《哥斯拉(1984)》作為故事主劇情線,“哥斯拉粉絲”評價相對最高的“平成VS系列”上映,分別是:

1989年,《哥斯拉VS碧奧蘭蒂》

1991年,《哥斯拉VS王者基多拉》

1992年,《哥斯拉VS魔斯拉》

1993年,《哥斯拉VS機械哥斯拉》

1994年,《哥斯拉VS太空少斯拉》

1995年,《哥斯拉VS戴斯托洛亞》

  因為1991年的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終於正式終結,懸在日本政府和民眾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被撤走,民眾對於“哥斯拉”的期望再度轉型,這一點直接影響了創作者在6部作品中的創作歷程。在《哥VS碧》中,美蘇明面和台面下的鬥爭依然是主流,一系列的國家鬥爭甚至間接導致了怪獸“碧奧蘭蒂”的誕生;而從《哥VS王者》開始,人文關懷和政治暗諷的元素被逐漸稀釋,人類內鬥已經不再是劇情的主要戲碼,那麽,“平成VS系列”又是靠什麽保持住粉絲的口碑呢?

  是科幻,在這幾部作品中,非常符合時代色彩的科幻設定被大量啟用,比如《哥VS碧》中,人類開始利用哥斯拉的細胞進行"抗核細菌(ANB)"的生化研究,其中也登場了貫穿“平成VS系列”的核心人物,超能力者三枝未希,人類方面還研發出了“SUPER X Ⅱ”;在《哥VS王者》中,22世紀的未來人穿越到了現在,以時空穿越的角度講了哥斯拉(平成版)和王者基多拉的起源,最終還創造出了新的哥斯拉(100米高);在《哥VS魔》中,探究了超古代文明的人類時代和魔斯拉的故事;到了《哥VS機械》,機械哥斯拉就是人類建造為了對抗哥斯拉的。

  在“平成VS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到政治暗諷、人文關懷、時空旅行、超能力者、超古代文明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碰撞等多種元素的交融,至少在劇情的連貫性和設定的考據程度上,“平成VS”比昭和後期堪比過家家的“哥斯拉”相比要強不少。

  從開篇《哥斯拉VS 碧奧蘭蒂》200萬的觀影人次,穩步上升直到收尾作《哥斯拉VS戴斯托洛亞》400萬的觀影人次,“平成VS系列”成功挽回了當時觀眾對於“昭和哥斯拉”賣萌搞笑的刻板印象。

  其實分析《哥斯拉(1954)》和《哥斯拉(1984)》的時代背景,我們就能發現,“戰後恐慌”和“冷戰恐慌”,當時民眾都背負著不小的壓力。而“哥斯拉”這個怪獸之王,恰好成為了將民眾恐慌(抽象)實體化的替代品。特別是對於日本這個“空気(泛指社會總體氣氛)”很容易影響“個人”的國家來說,一個可供民眾閑暇時聊天解壓的“娛樂對象”是多麽重要。

  而在《哥斯拉(1954)》和《哥斯拉(1984)》取得成功後,東寶適時地在後續幾部作品中推出“怪獸宇宙”和“科學幻想化”的策略,對於“哥斯拉”這個IP的維系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然而在1995年《哥斯拉VS戴斯托洛亞》取得成功的兩年後,事實證明了,就算是怪獸之王,也沒辦法逃離命運想和他開的“玩笑”。

  1997年,哥斯拉系列的製作人田中友幸去世,享年87歲,“哥斯拉系列”進入停業期,更為雪上加霜的是,美國三星影業曾在1992年向東寶購買了哥斯拉的版權,並拍攝了一部“美國人”的哥斯拉,幾經波折剛好在正版“哥斯拉”歇業的1998年上映。

  美版的《哥斯拉(1998)》基本可以說是一部徹底“反哥斯拉”的爛作,片中的“哥斯拉”簡直就是一隻高70米的蜥蜴,更為可笑的是製作方為了安排它和人類的衝突戲碼,還強行將動物洄遊的特性按在了這隻蜥蜴身上,讓它在美國紐約鬧市區產卵,顯得既滑稽又有點不尊重“原作”。

  最終美版《哥斯拉(1998)》的票房和口碑都降到冰點,在當時台灣引進時甚至將這部電影翻譯成《酷斯拉》(台灣之前將哥斯拉翻譯成“哥吉拉”),影迷們也不願以“哥斯拉”來稱呼這隻蜥蜴而是以“斯拉”代稱之。

  但無法否認的是,美版《哥斯拉(1998)》的失敗對於哥斯拉這個IP還是存在不少影響的,在全球範圍內上映的美版《哥斯拉(1998)》,甚至給許多沒看過日版的觀眾埋下了“哥斯拉就是一隻大蜥蜴”的刻板印象。

  東寶不得已再次開始了他的“哥斯拉拯救計劃”,從次年1999年到2004年,東寶的哥斯拉又相繼上映了6部。

1999年 《哥斯拉2000》

2000年 《哥斯拉×美加基拉斯 G消滅作戰》

2001年 《哥斯拉·魔斯拉·王者基多拉 大怪獸總攻擊》

2002年 《哥斯拉×機械哥斯拉》

2003年 《哥斯拉×摩斯拉×機械哥斯拉 東京SOS》

2004年 《哥斯拉 最後戰役》

  但最終“哥斯拉拯救計劃”並沒有起效,從《哥2000》的200萬觀影人次到《哥 最終戰役》的100萬觀影人次。究其緣由,還是要屬從《哥 2000》開始的哥斯拉基本上每一部都沒有關聯性(除了《哥×機械》和《哥 東京SOS》),而且每一部都想著延續《哥斯拉(1954)》的經典,成為下一部《哥斯拉(1984)》。

  所以導致了觀眾每看一部新的都要不斷的揣測新的設定是什麽,比如《哥 2000》和《哥×美》都是延續《哥斯拉(1954)》,但《哥×美》中最早的哥斯拉並沒有被消滅;到了《哥 大怪獸總進擊》,哥斯拉甚至在設定上變成了二戰美日軍亡魂的怨念集合體,還改變了形象變成了一隻白眼哥斯拉。

  最終在《哥 最終戰役》中,時間線被拉到了23世紀,在系列元老都被拉出來走遍過場之後,東寶選擇再次封塵這個系列,到現在已經過了15年,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續作出現。

  在次期間,哥斯拉的版權被美國傳奇影業購買,也開啟了所謂的“怪獸宇宙”,現在共上映了兩部,《哥斯拉(2014)》和《哥斯拉2:怪獸之王》,然而文化的差異性是永遠無法被消弭的,傳奇影業的“哥斯拉”到處都存在著對於東寶的幾十部哥斯拉的致敬,其中也存在著許多讓人詬病的地方。

  比如《哥斯拉(2014)》中,經過統計,哥斯拉的出場不過短短7分鐘,大部分戲碼都被不知道在動員什麽的人類和不知道在產什麽卵的怪獸“MUTO”所搶走了;在傳奇影業的怪獸宇宙中,哥斯拉的設定直接被修改成超古代人類的保護神,所以在兩部電影中,哥斯拉在遇到人類航母擋路時還懂得下潛繞路,這個設定不得不說非常的“America”特色,觀眾喜好也比較見仁見智,至少我作為一個哥斯拉系列的粉絲,並不覺得哥斯拉的“舔狗設定”有多好。

  而東寶也曾邀請了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共同執導了一部《新 哥斯拉》,以及虛淵玄擔當編劇的3DCG電影《哥斯拉 怪獸行星》三部曲。

  《新 哥斯拉》於2016年上映,同樣是一部完全的獨立作品,甚至和《哥斯拉(1954)》也沒有聯繫,哥斯拉的形象卻選取了《哥斯拉(1954)》版的廢案,頭部變成絮狀雲,全身潰爛,給人的視覺衝擊非常強。

  通篇哥斯拉出場並不多,剩下的都是堪稱豪華的日本全明星陣容所演繹的人類戲碼,極大地諷刺了當時日本政府和官僚制度的繁瑣和落後,人文政治戲碼在《新 哥斯拉》中非常奪人眼球,以至於讓人忽略了哥斯拉的出場並不多。

  而且《新 哥斯拉》也是東寶第一部大規模利用CG技術做的哥斯拉,在庵野秀明的設定原案中,哥斯拉全身潰爛的皮膚和熔岩構成的血液用皮套實在是無法還原,因此採用了更有表現力的CG。從觀影感受來講,即使技術力日本不如美國,但庵野秀明用分鏡讓哥斯拉的表現力完全碾壓傳奇版,獲得了一致的好評。

  而動畫電影《哥斯拉 怪獸行星》三部曲雖然爛尾,但人類從哥斯拉手中奪回地球的設定讓人眼前一亮。在太空中“光速跳躍”20年,回到地球已經過去2萬年的設定也非常的硬科幻;電影中還穿插著不少對於前輩們的致敬;通過完全的CG技術,《哥斯拉 怪獸行星》也實現了諸如300米高的怪獸,各種高科技武器轟炸的絢爛場面,也算是日後“哥斯拉系列可以探索的方向”。

  非常遺憾的是,就算是平成篇,我們也沒能看到哥斯拉在翻身之後的長紅,平成篇的收尾依然是悲劇,但還好今天的標題是“平成至未來”

  在傳奇影業的哥斯拉版權到期後,東寶也已經在計劃重啟哥斯拉的怪獸宇宙。但時代不同了,在這個相對“和平”的年代,哥斯拉作為恐懼的化身出場,還能引起這個時代的觀眾的共鳴嗎?失去了人文關懷和時代特色的怪獸之王,光靠“視覺快餐”還能回攏那麽多已經放棄了的老粉絲嗎?東寶又該以什麽樣的姿態,為觀眾獻上味道最正的怪獸宇宙?

  就讓我懷著平常心小小的“期待”一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