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艘來自日本的軍艦,載有半個世紀的中國

1

八十年前的10月24日,武漢長江金口水域,六架日本轟炸機圍著一艘中國軍艦狂轟濫炸。在八年抗戰初期耗時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武漢會戰中,這艘軍艦在奮戰數小時後,終於慢慢地沉入了江底。興高采烈的日軍飛行員未必知道,這艘軍艦原本來自日本三菱船廠。它一開始叫永豐艦,後來改名中山艦,孫中山的中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李鴻章苦心經營多年的北洋水師在甲午大東溝海戰和後來的威海衛海戰中全軍覆沒。清政府經歷了八國聯軍庚子之變之後,準備再籌巨資重建海軍。1910年,海軍大臣載洵、北洋海軍統製薩鎮冰前往日本和歐美考察海軍。回國後,清廷批準向英、德、美、意等國訂造18艘軍艦,其中日本也訂造了兩艘,一名永翔,一名永豐。

永豐艦排水量836噸,航速約25公里/小時,有主副炮8門,滿員編制138人。永豐艦不算當時威力最大的軍艦,但確實是一艘現代化的新式軍艦。只是清政府剛剛才下了訂單不久,武昌起義就爆發了,造船的尾款一時無人支付,就先擱置起來。

1912年,袁世凱主政的北洋政府願意付清尾款,還派得力乾員赴日監造清政府遺留下來的艦隻。有錢就好辦,永豐艦建造時間不到一年就竣工下水,成為了中華民國海軍的一員。那時永豐艦駐扎在上海吳淞,被編入海軍第一艦隊。

袁世凱沒過幾年就死了,跟著又是張勳複辟,民國政局動蕩不已。1917年,因為段祺瑞上台後意圖廢除《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發起護法運動。此時的海軍總長程璧光率第一艦隊九艘軍艦在上海響應,直接開到廣州,成為孫中山所掌握的少數軍事力量之一。

2

孫中山打響護法戰爭時,最得力的支持者是廣東軍閥陳炯明。但兩人在大政方針上的分歧越來越明顯:孫中山一心想要北伐、打倒奉系皖系直系各路軍閥統一全國;陳炯明卻希望實行聯省自治,“保境息民”。

談不攏的兩人,終於鬧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1922年,孫中山下令免去陳炯明的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及內務部總長等職務,陳炯明的回應是準備以大炮轟擊孫中山的總統府。得到消息的孫中山要帶懷有身孕的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持要孫中山先離開,她認為同行反倒會成為孫中山的拖累。

於是56歲的孫中山率先逃入了停在黃埔碼頭上的永豐艦,在那裡指揮平亂,“乃命艦隊先發炮,攻擊在省叛軍,以示正義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猶在”。宋慶齡則化裝成村婦逃出,離開過程中由於過度緊張和疲憊,29歲的宋慶齡流產了。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妊娠,從此終生未有一兒半女。

從6月16日到8月9日,孫中山在永豐艦上住了將近兩個月。而從6月29日開始,接到孫中山手書從奉化溪口老家日夜兼程趕來的蔣介石上艦,寸步不離協助平叛。蔣介石後來能得到孫中山的完全信任,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再一步步走到國民黨總裁的位置,政治生涯起飛的跑道就是在這艘永豐艦上。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永豐艦被改名為中山艦,以為紀念。

3

雖然蔣介石繼承了孫中山的政治遺產,繼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但他從蘇聯考察回來之後,卻從此產生了終生的反感。孫中山死後出現的權力真空,各路諸侯爭相填補,各派系之間的博弈態勢微妙,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大動蕩。

當時的中山艦艦長是共產黨員李之龍,代理艦長是章臣桐。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在前往汕頭的半路上突然返回廣州,下令立即全程戒嚴,目的是為了防止當時的蘇聯顧問季山嘉有可能發動的兵變。同時下令逮捕中山艦艦長李之龍及章臣桐,派兵包圍蘇聯顧問所在機構,扣留第一軍及黃埔軍校中周恩來等中共黨員。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中山艦事件”。

一直以來,“中山艦事件”基本都被視為一年以後上海“四·一二”政變的預演,認為蔣介石處心積慮,精心策劃了這一起事變,目的在於全面清除共產黨員在國民黨中的勢力,並借機攫取權力。但根據近年來的解密檔案和蔣介石日記提供的另一種解釋,蔣介石或許是臨時決定行此險棋的。

孫中山死後,國民黨勢力大致分為親共和反共兩派。前者以汪精衛為代表,主張繼續聯共合作;後者以部分參加“西山會議”的國民黨員為代表,反對容共。蔣介石作為掌握實權和軍權的人物,立場其實是較為中立的,表現甚至更傾向於汪精衛。

但隨著蘇俄對華政策的深入,蔣介石與蘇聯顧問季山嘉之間的分歧和矛盾愈演愈烈。此時坊間有傳言,說蘇聯要借假意邀請蔣介石去海參崴療養之機,將他強行控制送往莫斯科受審。傳言的源頭已經不可考。但蔣介石當時正處在權力鬥爭的中心位置,多疑多懼的心理讓其很難相信傳言純屬子虛烏有。

此時海軍學校辦事處主任歐陽鍾,聲稱奉蔣介石的命令調動中山艦前往外海執行救援商船的任務,李之龍發出調動指令後,又給蔣介石打電話請示因為蘇聯顧問團要參觀軍艦,可否將中山艦調回廣州?蔣介石原本不知中山艦調動之事,接到電話沒好氣地回答:“我沒有要你開去,你要開回來,就開回來好了!”

當時李之龍沒有在電話裡解釋清楚,本就多疑的蔣介石思前想後,越來越堅信汪精衛、蘇俄要聯手對付自己,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中山艦調動就是動手的前兆。蔣介石本來打算先去汕頭暫避風頭,那裡有心腹何應欽的部隊駐防可確保安全。

但蔣介石在去碼頭的路上改變了主意,他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決定先下手為強。這一天他的日記裡寫到:

“上午準備回汕休養,而對方設法陷害,必欲使我容身無地,思之怒發衝冠。下午五時,行至半途,自忖為何必欲微行予人以口實,氣骨安在?故決定回東山寓,犧牲個人一切以救黨國也,否則國魂銷盡矣。終夜議事,四時詣經理處,下令鎮壓中山艦陰謀……”

直到動手之後,蔣介石才醒悟到自己可能中了歐陽鍾們的離間之計。國民黨中反對容共的一派,正是故意利用溝通不暢和蔣介石的多疑心理,再加上調動過程中的陰差陽錯,最終促成蔣介石對共產黨員的突然打擊。而且在內心深處,蔣介石自己也清楚:自己的目標反正終究是一手遮天。

中山艦事變之後,蔣介石一度也面臨巨大壓力,但他最終卻通過打壓歐陽鍾等國民黨右派,成功獲得了蘇俄的默認,蘇俄也撤掉了跟他不睦的顧問季山嘉。國共雙方又言笑晏晏重歸於好,但針鋒相對的暗鬥,卻在中山艦事變後再也無法抹去了。國共雙方之後幾十年的殊死鬥爭,正是由中山艦開始。

4

武漢會戰打響後,中山艦奉命駐防長江上下遊。10月24日,六架日軍轟炸機突然前來輪番攻擊。艦長薩師俊指揮官兵奮力抵抗,雙腿被彈片炸斷仍竭力拚殺。最後中山艦被炸下沉,薩師俊被手下強行抬上舢板,卻因全然置國際法不顧的日軍飛機掃射,最終頭部中彈當場殉國。

當年去日本訂購這艘艦的清朝海軍將領薩鎮冰,正是薩師俊的叔公。薩鎮冰在清朝滅亡後一度出任過民國總理,後來拒絕蔣介石的邀請去台灣,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薩鎮冰也是極少有的任職過清朝、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朝的名人,跟93歲才去世的他相比,竣工26年就沉於江底的中山艦可謂英年早逝。中山艦被炸沉後,武漢三鎮完全落入日軍之手。

1988年5月,在沉沒半個世紀之後,南海艦隊的潛水員確定了中山艦沉沒的方位。1997年1月,中山艦被打撈上岸,經過修複後被安置在金口新建的中山艦博物館中。

經過百年滄桑、沉而複起的中山艦,默默地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驚天動地、改變國家命運走向的大事件。那些百年以來以智勇互斫的大人物,在那些千鈞一發危如累卵的峻急時刻,假如腦海裡的動念略有差池,中國或許都不是現在的中國。

但歷史真實就真實在:沒有假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