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再起時》有望成為遲到的爆款現實題材

文|肉狗   編輯|樸芳

受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殊歷史節點和“限古令”的雙重影響,現實題材獻禮劇成了2018Q4季度的主角。

 

只是這些獻禮的現實“紅劇”,不管從現實題材還是獻禮劇的角度來看,很多都差了點味兒。調子起的高但內裡精神空洞,情感味兒濃但故事性弱,不僅如此,狗血、懸浮、刻意獻禮等問題也層出不窮。

 

正因如此,這些扎堆播出的現實“紅劇”不僅沒能讓不景氣的市場紅火起來,反而還給現實“紅劇”蒙上了塵,讓不少觀眾望“禮”卻步。

 

在這種背景下,現實“紅劇”急需“正名之作”,觀眾也同樣需要一部高品質的現實“紅劇”,再次帶起他們的觀看欲望。而縱觀即將播出的幾部現實“紅劇”,無論從故事劇情、細節把控,還是切入視角、演員陣容來看,《風再起時》都是最符合條件的。

考究細節,做時代裡的“活”人物

為了踩準“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主題,現實“紅劇”們不約而同的瞄上了“創業”,涉足的行業類別不一,但內裡的模式卻大都采取了“以小見大”——用小人物展現大時代。只是從播出內容來看,卻沒幾個玩得好,小人物的形象現實不足,大時代的感覺也被不同程度地弱化。

 

“以小見大“的模式確實比以往的巨集大敘述,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和情感共鳴,但前提是時代感要強、人物形象要“活”,否則,觀眾入不了戲,一切都是白談。

 

想要營造時代感,細節要抓,極具時代特點的重要事件更不能丟,這一點《風再起時》做得很好。

《風再起時》終極預告片

預告片和推廣曲裡,“二八大杠”的老式自行車、綠軸紡紗機、藍衣白帽的工裝等時代老物頻頻亮相,不僅如此,百萬裁軍、國企改革、中國入世、知識產權訴訟、反傾銷訴訟、一帶一路等改革開放四十年裡的重要事件也都有展現。

 

這樣考究地還原,不僅能避免“懸浮”,使故事最大程度的吻合歷史,也能借助這種厚重的時代感,彰顯大國情懷,激發觀眾的愛國熱血和民族自豪感。

 

而想要人物“活”起來,一要角色夠鮮明,二要演員夠實力,這兩點《風再起時》也同樣都具備。

 

劇裡,陸毅飾演的轉業軍人方邦彥,剛正不阿,且擁有堅定的信念和夢想;朱雨辰飾演的康寧,膽大敢作卻極愛投機取巧;徐洪浩飾演的何有鄰,雖出身高乾,但卻務實隨和,陸毅、朱雨辰、徐洪浩都是業內外公認的實力派演員,預告裡三人雖短暫露臉,但卻都將各自角色的特點露了出來,實力可見一斑。

 

而作為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袁泉飾演的何曉鶯,也同樣形象鮮明,袁泉在《我的前半生》裡,把職場女強人“唐晶”塑造的活靈活現,這次再次出演同類角色,相信還會給帶來不同的驚豔。

除了這些青年實力演員,韓童生、丁勇岱等老戲骨也在劇裡齊聚鬥戲,從預告和簡介來看,“達康書記”吳剛雖變身成了省長,但還會持續寵愛GDP。

 

考究地還原、強強聯合的演員陣容讓《風再起時》有了時代裡的“活”人物,而獨特的故事視角和情感注入,則讓它與其他現實“紅劇”相比,更具吸引力。

“經濟”打底

用人物發展與變革浪潮呼應

瞄上了“創業”的現實“紅劇”,模式大都采取了“以小見大”,切入點也幾乎都以行業為主,《創業時代》以手機軟體研發切入,即將播出的《我們的四十年》《你和我的傾城時光》,也分別選擇了電視行業和家族企業作為切入點。

 

但《風再起時》卻把“經濟”作為了故事的切入視角,不用行業折射時代,而是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打底”,說青年人的創業發展故事,這樣的操作與前者相比,雖呈現難度大,但卻更能凸顯時代特性,讓劇情敘述的創業奮鬥史看上去更真實,更有時代感和感染力。

 

方邦彥、何有鄰、康寧、何曉鶯……劇中每一個人物的成長髮展與時代密切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從長官永江廠改革、振興國有品牌,到打贏對外經貿戰,再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邦彥的奮鬥歷程與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呼應;何有鄰從退伍進入政府,到計委,再到商務廳,與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職能的轉變呼應;何曉鶯從高乾子弟到獨立女性,與時代女性自我價值觀的成熟呼應。

以大時代為骨,以小人物為肉,在時代的發展轉變裡說人物的故事,又借助人物的故事推動時代變化的呈現,《風再起時》選擇的這種表現手法,不僅能使人物與時代緊密契合,讓觀眾跟著人物感受時代的變化;也能通過人物的情緒表達,將堅持正道、勵志拚搏、愛國嚴己等大情感傳送到觀眾的心裡。

 

此外,對當下現實“紅劇”愛情味兒偏重的問題,《風再起時》也做了比較好的處理。一則,除了愛情,它還在故事裡融入了親情、友情,借多種情感並行降低了愛情的比重;二則,它將方邦彥與何曉鶯的愛情,融進了兩人各自的發展和整個改革浪潮裡,讓他們的關係既是夫妻也是夥伴。

 

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愛情味兒偏重的問題,還能借助多重情感交織為故事增添看點,讓情節變化更具節奏感。而除了這點,《風再起時》也對“獻禮劇”的厚重感和年輕觀眾審美口味之間的平衡,做了獨特的嘗試。

緊扣“紅心”,借抉擇切中年輕口味

“獻禮劇”往往與厚重感掛鉤,也正因此,這類劇集通常不對年輕觀眾的口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製作方們也做了不少嘗試,啟用流量、擴大愛情比重等都是常見的手法,今年的現實“紅劇”裡還有不少把故事徹底搬到了當下,用言情化的表達說時代正能量。

 

只是這樣的做法雖能吸引年輕觀眾,但卻容易徹底丟了“獻禮劇”的厚重感,使劇集的精神內核空洞,如何有效的平衡,《風再起時》似乎給了正確的姿勢。

從預告和推廣曲可以看出,《風再起時》把責任、理想、事業、愛情,這四大與當下年輕群體相通的抉擇都做了具化呈現,是堅守信念還是靠向欲望,是要夢想還是要穩定,是堅持還是放棄,這些劇中人物所面臨的抉擇,也是當下年輕人正在思考的問題,一句“這幾年,我把理想這東西給丟了”,也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這種跨時代的呼應,不僅能拉近故事內容與當代年輕人的距離,讓他們產生代入感,也能借劇中人物的抉擇給年輕觀眾一個極具參考性的答案。

 

與此同時,《風再起時》也在時刻借助重要事件彰顯大國情懷,借助人物的表現傳遞奉獻、擔當等大情感,如此一來,被抉擇帶入到劇情裡的年輕觀眾,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故事傳遞的信仰力量和主流價值觀。

 

觀眾需要現實劇,是希望能從劇裡看到自己,給情感一個寄托;國家需要“獻禮劇”,是希望能通過一個真實而充滿希望的故事,感染民眾,讓他們銘記歷史,相信未來。

 

至少從現在來看,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獻禮劇,《風再起時》做到了這兩點,而它考究的年代還原、獨特的“經濟”視角、強強聯合的演員陣容,也使整個故事看起來更具品質感和吸引力,正因如此,觀眾期待的呼聲才會不絕於耳。

 

11月5號在湖南衛視播出後,《風再起時》能否真的成為遲到的爆款現實題材,為現實“紅劇”“正名”,一起拭目以待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