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六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長春舉行(含全部嘉賓發言和對談摘要)

8月29日,第六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在吉林長春舉行。吉林省副省長楊安娣參加論壇並致辭,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在論壇上作主旨發言,中宣部電影局副局長陸亮作總結發言。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館長(主任)孫向輝主持論壇開幕式。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張宏;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寶宗、副部長雷振宇,長春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趙明等參加論壇。


此次論壇由國家電影局主辦,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承辦,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吉林省電影局)和中國長春電影節組委會協辦。中宣部各直屬部門相關負責同志、各省區市電影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各國有和民營電影企業代表、青年創作者代表及專家學者共計200餘人參加論壇。


論壇以“新時代·新征程·新力量——電影和觀眾在一起”為主題。王寶強、劉曉世、崔睿、邵藝輝、蘇亮、申奧、劉循子墨、張吃魚、戴墨、沙漠、趙霽、謝君偉、鄒靖、閻凱等新生代導演,張珂、蘇彪等新生代編劇,陳祉希、龔格爾、王奕霖等製片人代表,徐建、李捷、鄭志昊、凌律巍、代臨豔、張博、曾繼媛等電影企業代表,謝瑾、康利、王曄、李子為等創投平台代表在論壇上闡述了各自的成長經驗和電影理念。


傅若清、寧浩、於冬、郭帆、韓延、陳思誠、董成鵬、王長田、路陽、烏爾善、王易冰、張苗、王紅衛、饒曉志、尹鴻、皇甫宜川等資深從業者也結合自身的創作和工作經驗與電影新力量進行探討交流,體現了中國電影人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


討論中,論壇嘉賓一致認為:對中國電影而言,新力量強,則電影強;新力量強,則電影事業前程似錦、充滿希望。期待中國電影新力量們銳意進取、砥礪前行,在建設電影強國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  毛羽(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

肩負使命 勇於創新

在建設電影強國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毛羽


黨的十八大以來,電影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電影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關於電影工作的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腳踏實地、克服困難、砥礪前行,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特別是在三年疫情結束後,一大批優秀電影爭先上映,不僅創造了今年春節檔、暑期檔的觀影熱潮和市場增長,更將全國各地不同年齡的觀眾重新拉回到影院,再次建構起中國電影與觀眾的緊密聯繫。經部領導批準,我們重啟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把大家召集起來談想法、聽意見、共討論,主要目的是面對2035年建成電影強國的宏偉目標,廣大電影工作者特別是青年電影工作者如何肩負使命、勇於創新,在增強電影文化影響力中凝聚力量、奮發有為。


 “中國電影新力量”已走過了近10年的歷程。十年間,中國電影新力量茁壯成長,寧浩、吳京、管虎、烏爾善、陳思誠、徐崢、韓延、郭帆、薛曉路、路陽、饒曉志、程耳、文牧野、大鵬、田曉鵬、趙霽以及張冀、董潤年、陳舒、冉甲男等一大批導演、編劇脫穎而出,創作了大量近年來在市場上獲得廣泛好評的作品,逐步從中國電影的新力量成長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他們積極參與承擔重點影片創作任務,《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金剛川》《流浪地球》《長空之王》《奇跡·笨小孩》《熱烈》《萬裡歸途》《無名》《穿過寒冬擁抱你》等,以新主流電影的鮮明特色弘揚核心價值觀,贏得觀眾支持和讚譽;他們在多樣化的創作中施展才華能力,創新電影藝術表達,創新電影科技運用,《封神》《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藥神》《送你一朵小紅花》《刺殺小說家》《長安三萬裡》《新神榜:楊戩》《深海》《熊出沒》等不斷豐富電影市場產品供給;他們以自己的創作經驗主動培養電影新人,如壞猴子、七印象、壹同製作、夢將軍等已組建起了較為成熟的人才發掘培養體系。新力量的出現和成長,帶來電影形態、類型與話語方式的新變革,帶來電影投融資模式的新嘗試,帶來媒介融合與人才跨界的新可能,成為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光榮與夢想,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積累下了寶貴的資源。


當前,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正意氣風發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2035年建成電影強國的重擔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歷史性地落在了年輕一代電影人的肩上。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再來談論電影新力量,與之前相比又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新力量不再是為生存而戰,而是要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力量;成為完善產業格局、創新發展動能的新力量;成為促進中國電影健康發展、不斷進步的新力量;成為改變世界電影一支獨大、多樣發展影響世界文化的新力量。


今年以來,電影行業克服了三年疫情帶給我們的重大打擊,以頑強的生命力重拾發展繁榮的信心。中國電影與中國觀眾情感聯接日益增強,雙向奔赴,體現出國產電影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和中國觀眾越來越引以為傲的文化自信。成績面前,我們更應該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清醒頭腦,查找不足和差距。為此,我們要認識到:


電影強國不僅在於銀幕有多少、票房有多高,更在於藝術創新的能力、市場拓展的能力、科技運用的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電影作品的影響力和電影文化的軟實力。電影強國要求電影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中要有足夠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要彰顯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要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強大的拉動作用。而目前,電影創作仍然不能滿足觀眾需求,還不能回饋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自來水們”對優秀電影的期盼;中國電影的製片、發行、放映、售票平台等各環節主要還是依賴影院票房,還不太知道如何把線上線下人流轉化為更大的價值,對後產品的開發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獲利的方法;在投融資領域,一方面是投資主體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非專業資本進入電影領域,帶來了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的不良趨勢,另一方面受經濟環境影響,今年投資難、融資難較為突出,資本對電影的熱情和信心還需要較長的恢復期。而在這一切的背後,電影創作、電影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仍然是製約進步和發展的短板和瓶頸。


其次,電影強國不能是本土強、海外弱,或者國內好看卻走不出去。經過三十年適應市場經濟的改革和加入WTO後與美國電影激烈的市場競爭,電影產業終於走上了一條自信發展之路。今年在國產影片與進口電影的競爭中,市場份額超過了80%,在世界電影票房排行榜上,今年中美兩國齊頭並進,差距已縮小到2億美元左右,把他國電影遠遠甩在後面。但這些並沒有改變中國電影走出去難的短板。近年來,中國電影海外同步發行放映,更多的觀眾仍然是華人,難以進入外國主流觀眾的視野,在全球市場上遠沒有中國物質產品擁有影響力,這與我們建設電影強國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對此,年輕電影工作者該如何擔起肩上的使命?我想借此機會談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


第一,走出小我,擁抱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站在歷史新的起點上,聚焦時代主流,把握時代脈搏,洞察時代氣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中國電影的時代命題和時代使命。我們希望年輕的電影工作者,融入時代洪流,通過電影講好中國故事,通過電影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我們希望看到的電影,是在正確價值導向引領下有著精彩故事所支撐的電影,是在面對複雜生活能夠準確表現時代希望和人民期待的電影,是在新鮮的創意中能夠塑造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生動人物形象的電影,是在光影奇觀裡能夠閃爍時代思想光芒的電影。只有這樣,青年電影工作者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拍出的電影才能擁有以文化人的力量,才能夠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中樹立起電影的精神坐標。


第二,心懷觀眾,感恩觀眾,增強電影共鳴能力。當年電影局推出“中國電影新力量”時,還提出了“電影與觀眾在一起”的口號,並將其作為新力量的鮮明標簽,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一個倡導,更是一種精神。衷心希望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心裡裝有觀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拍出的電影能夠生動反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要深刻挖掘人民群眾豐富動人的內心世界,要真情描繪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與堅守,使電影與人民的創造實踐和思想情感同頻共振,真正做到“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電影與觀眾在一起”還要求我們不斷推進深化電影市場改革,全方位滿足廣大觀眾的觀影需求,建立起電影與觀眾更為緊密的互動關係。


第三、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開放中成長壯大。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希望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秉持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傳統,構建中國電影敘事體系,以電影的交流交融破解“文明衝突論”,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你們有著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天然優勢。希望你們拍出的電影,擁有中國故事更豐富的世界表達方式,以文化的共通性跨越歷史、國情障礙,尋找到能為世界觀眾所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希望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有如華為公司早期在世界開拓市場的拚搏精神,努力建立起暢通有效的海外中國電影發行銷售網絡,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國產電影進入海外影院常態化放映。


第四、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做強電影產業基礎。電影是產業鏈高度發展的經濟,創作是龍頭,強有力的產業鏈各環節的相互支撐,才能構建完整的產業格局。目前,電影市場結構性、規則性、觀念性的問題依然存在。比如,傳統的全院線統一發行方式已不適應廣大觀眾日益個性化的觀影需求和多樣化的創作格局,必須在分眾化、分線型的差異化發行放映模式上實現突破;大片強片扎堆節假日集中上映的現象仍然存在,檔期、排片均衡合理的調控機制還未成熟,市場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必須在周末檔的營造和建設上繼續下功夫;製片端、市場端票房收益分成比例已經滯後於電影產業發展實際,創作端回血不足,產業鏈脫節失配,必須在分配領域深入調研,以市場競爭的方式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規則;在經濟利益的驅策下,偷漏瞞報、盜錄盜播現象長期存在,嚴重干擾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強誠信體系和配套法規的建設。此外,中國電影的科技創新和工業化進程還處於後發位置,實現電影的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任重而道遠。這些,同樣需要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發揚老一輩電影人在絕縫中奮力改革、殺出一條血路的拚搏精神,解決好橫在前進之路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乾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對中國電影而言,新力量強,則電影強;新力量強,則電影事業前程似錦,充滿希望。讓我們銳意進取,砥礪前行,在建設電影強國的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摘自第六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發言)


第一組


■  王寶強(《八角籠中》導演)

從“群演”到導演


王寶強


從小我在家看到了電影《少林寺》,心中就埋下了一個電影夢,有這想法之後,我從來沒有放棄過,6歲我就跑少林寺,但發現少林寺只是取景地。之後經過多年習武,我還是十分想拍電影,就在2000年後,來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成為了一名“北漂” 群眾演員。


群眾演員也是演員,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和肯定,我當時覺得我的電影夢實現了。後來,通過多年的奮鬥拚搏,我成為了一個演員,開始嘗試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類型,合作過一些非常優秀的導演,也積累了很多拍攝經驗和創作靈感。


我開始有了自己想講的故事、想表達情緒和想傳遞的能量,我開始有了拍《八角籠中》的想法。但因為我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其實沒有那麽成功,所以這次創作就遇到了質疑。但這些質疑也把我倔強的鬥爭精神激發了起來,在各位好朋友的幫助下,我堅持著把影片拍完,陪著它上映,看著它跟觀眾見面,取得了目前的成績。我覺得只要努力,就沒有不可能。


感謝支持我們的每一位觀眾。未來我一定會再接再厲,繼續努力,推出更多優質作品。我想以後把更多中國電影帶向世界,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因為我還年輕,我的路還很長,我有創作的動力和激情,所以我未來有一天肯定能夠讓世界看到中國電影的新力量。


■  劉曉世(《長空之王》導演)

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還鄉”


劉曉世


我的生活經歷決定了我的電影觀。我從學電影到完成第一部電影的創作用了22年的時間,就像一段迷茫的旅程,每一天都在摸黑趕路,雖有向前的信念,但沒有終點和方向。有一天我的好朋友去世了,關於他的故事和完整劇本我最終隻用了14天的時間,而且過程時常動容不已,這就是電影《長空之王》。14天之於22年彈指一揮間,我意識到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深層次的交流和生命體驗遠勝於刻意的觀察和接近。


誠實的創作態度也至關重要,要真誠的批判和讚美,要有歷史和社會的責任感,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輸出,這種價值觀的正確性往往超越膚色和人種、民族和國家的界限,是人類普遍的性情。


有人說電影不批判就失去存在的意義,我本人不太讚同,讚美是醜陋的對比,蘇聯的好人文學,對社會進步起到過不可磨滅的作用,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在人類的恆星戰役中閃耀,鞭辟入裡的批判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力量和作用,但私憤式的表達會顯得心胸狹隘鼠目寸光,電影是公共文化產品,不是泄憤和自私表達的工具,要對你要分享的對象負責,給人生命的感悟,獲得生的力量和勇氣。


我認為,藝術創作行為本質上都是一種“精神還鄉”。真實的感受和對世界和未來的美好願景都可以通過電影來實現,這就是電影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獨特魅力。


■  崔睿(《消失的她》導演)

關注社會性 追求商業性


崔睿


我理想中的電影需要具備的第一點特質是社會性。電影人有著不同於其他行業工作者的特殊使命,因為每一部電影,你都有機會為一種群體發聲,他們因為自身境遇的束縛,身份的邊緣或低微,沒辦法將自己的感受傳播出去,我們電影人就有責任為他們發聲。觀眾聽到了、看到了。那麽這個群體的遭遇和感受就會被放大,會引發更多的人去關注。


我們在製作《消失的她》的時候,首先關注的就是這部電影在探討一個什麽話題。我們想通過這個故事傳達給觀眾一些正面的能量:關心你身邊的另一半,關注他的需求,理解他的難處,不要疏於溝通,不要作繭自縛等等。


我理想中的電影需要具備的第二點是商業性。觀眾愛看、喜歡看、都來看,是電影最好的歸宿。


既然希望觀眾們走進影院來看電影,那電影就需要具備必須在電影院觀看的特質。依舊拿《消失的她》舉例,除去故事和文本之外,我們在影片的觀賞性上下了很多功夫。無論是前期華麗複雜的置景,高飽和色彩的選用,還是節奏緊湊的剪輯,誇張極致的配樂,我們都在努力去為觀眾呈現一場身臨其境的視聽盛宴。


我們希望能給予觀眾過目不忘、耳目一新、有衝擊力的感受。電影是關於瞬間的,時過境遷,觀眾們記不住看過的電影的每一個片段、情節,但他們能記住臥虎藏龍裡的竹海,盜夢空間裡的折疊城市,我們也希望他們能記住《消失的她》裡的海底星空。


■  邵藝輝(《愛情神話》導演)

在虛幻的世界裡流露真情實感


邵藝輝


我理想中的電影,首先是自由的、多樣的、不拘一格、不固步自封、不必瞻前顧後、不必提心吊膽、勇於創新、勇於突破的。不管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作者電影、紀錄片等都應該有生存空間,百花齊放,各取所需。


仰賴於敘事套路和慣例的商業片應該在套路中尋找新的變奏和新的語匯。當下融合現實主義兼具話題性和社會情緒的商業片就是一種新嘗試,而我們的現實社會本就是源源不斷可挖掘的寶庫,不管是深度還是廣度,各個階層各個領域上,總是有讓人焦慮、興奮和好奇的議題,從而保障創作者可以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各種類型化風格化的嘗試。


藝術電影則要更大膽的反叛常規和套路,在電影本體上尋求突破,在哲學觀和意義層面探討新的問題,抓取當下的人的生存狀態,揭露生活的複雜和多元,反映時代風貌和人類處境永恆的困境。


我理想中的電影應該是在虛幻的世界裡流露真情實感。電影並不負責創造真實,只需要營造真實的感覺。故事是物質現實的複原,但不是物質現實,電影看上去的“真實”是經過精心加工和邏輯編排的真實。邏輯沒編好,會讓覺得不“真實”,但其實真不真的背後核心都是編。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常常是沒有邏輯的,或者其中邏輯難以編排進兩個小時裡。但情感應該是真實的,也只有真實才能打動人。


我理想中的電影更應該是具備原創性的,也是創作者基本的骨氣和態度,不拾人牙慧,不人雲亦雲、不重蹈覆轍。在人類故事早已被講盡難有突破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鼓勵和珍惜原創性,這是一條更艱難更孤獨更值得尊敬的路。


■  蘇亮(《學爸》導演)

在觀眾心裡保留觸動和影響


蘇亮


在我藝考的時候,遇到的一位老師跟我講,其實考試沒有那麽複雜,你只需要學會寫好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爸爸,也可以寫你媽媽或者寫你最好的朋友,但是有一個鐵打的要求,它必須出自你的生活、你的情感。


我很感激這位老師,在我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就讓我知道創作最重要的是什麽。


其實在拍攝《學爸》這個電影之前,我寫了很多的故事,最終只有《學爸》能讓我願意花費幾年的時間。我感覺我好像必須要對一個群體或者事情抱有自強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我才能夠坦然面對自己。


在《學爸》路演結束回家的路上,我一路非常難過,因為這一路我看到了太多的家長在傾訴他們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家長也會流淚問,為人父母怎麽做才是對的,怎麽樣才能撐下去?


其實我很想為他們做點事情,但是我明白,電影無法解決他們生活中實際問題。看完電影,他們還是要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困苦,繼續做一個辛苦的趕路人。但我希望這部影片能在他們心裡保留一定的觸動和影響,哪怕微不足道,這是我進行電影創作最本質的初衷。


在我個人創作的道路上,我希望能夠做得更長久一些,我也從來不擔心自己的創作會枯竭。我覺得因為生活永遠在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可以持續深挖的方向,只要對生活、對時代依然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能真正去想那些前來觀看我們電影的觀眾生活裡的渴望和缺失,我覺得創作永遠都會是新鮮和豐富的。


 ▸第一組對談


積累生活體驗 加強行業溝通


本組對談由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主持


第一組對談現場


對談環節中,傅若清對5位新導演的發言感觸很深,他表示,5位導演都非常真誠,“他們在自身的創作過程中,既尊重市場、尊重創作規律,同時也發揮著對電影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這5位導演都是年輕導演裡比較成功的,從王寶強導演一路走來的執著,到劉曉世導演對航空科幻的熱愛,邵藝輝導演對上海城市的理解等等,其他導演的發言也都非常真誠。”


寧浩參加過首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回顧過去,寧浩笑言,十年前時在組織新力量時說,來的人並不是很多,大家的議題基本也圍繞怎麽能夠“騙到投資”,怎麽樣能夠在可控的範圍內拍一個小電影等等,比較務實。“現在來看,新力量這件事情已經做大了,有很多人已經不好拿簡單的新力量來定論,郭帆、申奧都是新生力量,貢獻了很多票房,他們也都經歷了很多探索任務和挑戰,在今年論壇上,能看到新力量的堅實成長,中堅力量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開始進入了新力量的討論議題。


“我沒有在學院專業學習電影的經歷,創作更多是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成長和自己合作的導演比較多,無論創造什麽樣的風格類型,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讓觀眾感受到真誠和相信的力量。”王寶強在對談中表示,對於創作者而言,積累很重要,不管是當演員還是當導演,都要多嘗試多積累,“創作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性,生活的真實性又要有自己的創作性。”


《八角籠中》就是王寶強的一次嘗試,“《八角籠中》很實,又不能太過於實,因為有電影藝術表達的東西,所以我想創作一個既有商業節奏性、共情和情緒狀態的節奏感,有藝術的表達,但是又讓觀眾容易懂你表達的東西。”王寶強說,“我以前不想演重複的角色,想讓觀眾有新鮮感,這樣的人物有可看性,作為導演未來的創作也是這樣。”


劉曉世是學電影出身,但他坦言過去很多年都離電影非常遠,“偶爾和寧浩導演接觸一下,才有機會接觸電影人,我更多接觸科學家、軍人,包括我以後想要拍的東西還是和過15年積累的認知和體驗有關。”


劉曉世喜歡科技、航空航天、星際旅遊、人工智能等和電影無關但在日常工作中會經常接觸到相關的話題,“我平時大量的閱讀和體驗都和這些概念有關係,幸運的是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愛好和電影結合,拍成電影的內容。”


崔睿是一個胡同裡長大的孩子,在國內成長20年,到國外去學習電影,參與電影工作十年後又回到國內,拍成自己的處女作《消失的她》。在對談中,崔睿表示,在電影工業化中,大家更多去關注的,往往是電影精良的製作,精致的畫面,但工業化更核心的點是創新的規模化,能夠持續不斷地創作出好的類型片劇本。“這就需要我們從業者,導演、編劇更多地投入自己熱愛的類型創作,我也會繼續努力,在前輩的指點下持續創作,希望中國電影也可以在更多海外主流影院上映,被更多的觀眾看到。”


邵藝輝在對談中為編劇發聲,她表示:“我在拍電影之前很多年都是做編劇,發現很多投資方不尊重編劇,尤其是年輕編劇,有的影視公司會說,因為你年輕沒有作品,所以你不能有這個署名,或者錢很少,但如果沒有第一部,他們就永遠不會有作品和署名。”她呼籲給予編劇群體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蘇亮對今年暑期檔的多部影片都印象深刻,他在發言中表示,今年暑期看到《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對包括烏爾善導演、王寶強導演充滿敬意,他們這樣的創作者在這個時代還選擇這種方式和態度,我希望這樣的電影創作者再多一些。”


蘇亮還說,春節期間看《流浪地球2》時就在思考,同樣大家都是過幾年的時間,每天吃飯睡覺,為什麽郭帆導演就改變這麽大,“我希望這樣的電影人能再多一些,能堅持下去,給我們這些新導演一個很好的引領。”


在給青年導演寄語環節,寧浩笑言,還需要提希望的導演就不要做導演了,“他們肯定都自己特別有力量,有衝勁,按自己喜歡的東西做就行了。”


傅若清則希望青年創作者加強和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溝通。他表示,每一個成功的導演有一個特別共性的東西,就是和投資人、發行人有充分的溝通,在創作端和投資人有充分的溝通,會讓創作更有力量,在宣發過程中更好和宣發溝通,會讓影片在市場上有更出色的表現。“一個好的導演,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而是應增強溝通,和上端的投資、下端的市場宣發都要有充分的溝通,大家相互理解、相互促進,一個影片才能夠真正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和取得成功。”


第二組


■  申奧(《孤注一擲》導演)

用多元視角展現人民生活


申奧


作為一名電影人,我認為自己不僅是在從事一項夢想和崇高的職業,更幸運的是我能夠借助一種文化現象、視聽藝術和多元視角去參與和展示與這個時代休戚與共的社會主體價值,去呈現中國文化的價值與聚合力,去共享心靈和情感不變的家國情懷。


同時我也注意文藝創作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夢想和希望、擁有和失去,關注人民群眾生活的切實體會,才能讓更多觀眾在電影中找到啟迪,從精神生活中獲得教育。


《受益人》之後,我創作了多部電影劇本,均是以社會宣傳類素材真實人物為依據,最終選擇了我認為是能完成自我表達和社會意義的電信網絡詐騙平台相關案例,拍攝了電影《孤注一擲》。


在這個項目創作初期,除了監製寧浩外,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部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作品。我們共同的認知是遭遇電信網絡詐騙的是小眾,被騙為境外務工、受害者變為加害者的刑犯的案例,對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更是寥寥無幾。我們對所謂的製裁不力絲毫沒有概念,有的只是對此類犯罪的深惡痛絕,對受害者群體的共情和對廣大海大乾警的崇高敬意。


正是出於對市場前景未知,我們不得不一再壓縮製作成本,反覆遊說演員加盟,督促各部門磨合協作,才可以在合理規模下進行拍攝。


影片在上映後,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成績,我深知這是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時來自觀眾的批評,我也一一閱讀深深自省,並會在後續工作中修正。祝願我們中國電影新力量彼此幫助,中國電影行業蓬勃發展、燦爛飛揚。


■  劉循子墨(《揚名立萬》導演)

創作者應珍視手上那份可以感染別人的力量


劉循子墨


在我的電影中,人物永遠是第一位的,也永遠是人物去推動故事的。電影中的一切鏡頭,技法,光影色彩,劇作中的一切美妙瞬間,都應該是人物本身賦予的,只是通過創造者的手實現出來。


我認為傾聽角色很重要,一部電影的靈魂永遠應該在角色的眼神中去尋找。


我喜歡去觀察人的多面性,所以我喜歡去思考角色人性的多面性,而通過電影人物我也希望能影響現實中的人。我想多給觀眾展現一些人性的多面,會讓大家更能代入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當走出電影院,回到現實中對別人、對自己也能多出一些思考的空間。


我相信人性的複雜,但也相信人性本善。一部電影也許沒法改變一個人,但我只是想讓人看過我的電影后,隨後的生活中想要對別人惡語相向或者想要去傷害別人前,能有一絲猶豫和動搖,我就非常滿足。


我一直認為我們和觀眾是平等的,我不會去仰望或者俯視觀眾。我認為看電影是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探討。我的創作之路是從網劇開始的,每次上傳劇集的進度條快接近百分之百前,我都會深吸一口氣,因為我知道在上線的一瞬間,觀眾的嬉笑怒罵馬上就會盡收眼底。所以那個時候我就學會了創作者要真誠,別跟觀眾耍心眼,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


我認為創作者,無論是導演、製片人、編劇、演員等等,都應珍視手上那份可以感染別人的力量,可以高估、可以低估,只是不要忽略,不要忘記。電影是讓人能敞開心扉的東西,我每次和夥伴們說到這句話時都會感覺很親切,這也是我拍電影的意義。


■  張吃魚(《獨行月球》導演)

跨界與創新助中國喜劇電影“走出去”


張吃魚


近年來,《夏洛特煩惱》《你好,李煥英》等喜劇電影在國內市場上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作為深受國人喜愛的類型,中國喜劇電影不僅有著豐富的創意和獨特的笑點,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我們似乎還沒有找到與全球觀眾心靈深處的共鳴點。


那麽,如何找到這個共鳴點?如何使中國的喜劇電影真正“走出去”,我的答案是:跨界與創新。


跨界與創新,意味著將不同類型的題材、元素進行創造性地融合,而喜劇在這方面具備先天的優勢,喜劇可以充當所有類型的調味劑,尤其是喜劇與科幻的跨界結合。《星際大戰》中的C-3PO和R2D2,《星際穿越》中的互動機器人(塔斯)TARS都用他們特有的幽默感為史詩般的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


那麽,當中國喜劇元素遇到現代科技,當東方哲學融入宇宙探索,我們能創造出怎樣獨特而又全球化的喜劇作品?


正是本著這樣的想法,我創作了《獨行月球》。


當然,面對“大膽走出去”這樣的課題,以《獨行月球》的海外票房成績顯然隻做到了“大膽”,但我始終堅信,中國喜劇文化是深厚、豐富的,它代表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態度、對社會的思考、對歷史的總結。


中國電影走出去不僅需要更高質量的製作,還需要尋找與全球觀眾的共鳴點,而喜劇是最好的共鳴,因為語言也許有地域的限制,但笑聲則是全球通用的語言。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初心,勇於跨界,大膽創新,中國的喜劇電影一定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放聲大笑。


■  戴墨(《誤殺2》導演)

扎根現實 擁抱科技


戴墨


講好故事是製作一部電影的金字塔底。我認為,好故事首先應該扎根現實、貼近生活、關注人民。作為創作者我們有責任將創作視角投向人民的市井生活,展現最真實的人、最生動的情感,觸動觀眾心靈。其次,電影創作與時代緊密相連。作為創作者我們應該將人物的個體命運變遷放置在時代背景中,展現時代賦予的精神氣度與風貌。再次,電影創作應當展現中國特徵,講好中國故事。作為電影創作者,我們應該以此為土壤,將文化融入到作品之中。最後,作為創作者我們應該不斷創新,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電影不應該一成不變,創作者也不能墨守陳規,要勇於在題材、類型、內容以及形式上大膽突破。


創作者在電影創作中也應考慮將工業和美學相結合。首先應該擁抱工業和科技。我們應該利用好工具為創作服務,讓我們的電影製作規範化、流程化,最終達到工業化的理想狀態,從而作為創作者也能夠專注內容創作本身。其次,我們可以嘗試系列化探索,打造品牌效應。但這絕並不意味著模仿和重複,而是在相同的品牌之下創造一脈相承卻又耳目一新的內容。


這段時間我感覺到電影市場改變了,觀眾的審美品味也改變了,市場出現了新的美學原則。主流觀眾在網絡、遊戲的影響下長大,審美趣味偏向娛樂性,作為創作者我們應該走近他們、了解他們。而面對未知的未來,創作者首先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建立起對中國電影的熱情和信心,並通過作品感染觀眾,讓觀眾們走進影院、留在影院。


■  沙漠(《我要我們在一起》導演)

電影改變了我的人生


沙漠


我覺得電影改變了我的人生。從小上學時候的一些經歷影響了我的創作觀,讓我始終對人保持好奇,我也很想探尋一件事情的發生是由多少人性的暗流匯合而成。電影作品中總在傳遞希望,但我們那個美好的世界在哪?


考上電影學院後,就像魚遊進了海洋,我其實始終覺得我是一個害羞的小男孩,是在學校裡看到了老師們師哥師姐們去做了表率,給了我勇氣,讓我知道面對困惑你要選擇堅持,面對不公你要選擇正義,面對理想要付出努力等等。


我常常感覺是作品牽著我前進拍,一部作品需要耗費非常長的時間,上下求索,而當你全部完成的時候,我會感覺作品始終在你的人生階段在等著你,它也從來不引導,就那樣靜靜地等著你。


通過終點線的時候,我的人生就會有另一種理解和體會,我也特別感謝電影,如果沒有電影,我的人生必定是混的。


電影給了我人生坐標。我現在可以回想起來10年前我拍了一個什麽樣的作品,在哪拍的,和誰一起,甚至時間都有記憶的味道,從業至今我拍了一部網劇和一部電影,分別關於友情和愛情,然後接下來我想再拍一部關於親情的電影,我會繼續帶著初心去創作,我還想拍更多題材類型電影。


今天后面這個背景板,這些登山者其實我覺得都是電影人,也是一些新力量,我覺得我們都是登山人,帶著火種勇攀高峰。


 ▸第二組對談


大膽創新突破 提高創作質量和水準


本組對談由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主持


第二組對談現場


“2016年,也是在長春,也是一批新導演,也是這樣的場景大家分享創作,提出了‘質量是生命線’的長春共識。”於冬回憶起第二屆中國電音新力量論壇恍如昨日,他在對談中表示,今年的暑期檔給了電影行業很多啟發,在這樣的新背景下舉行新力量論壇意義非凡,為今後的電影創作提供了很重要的啟迪,”我們也在看每一天觀眾的變化,思考怎麽面對今天觀眾的觀影需求,我非常寄希望於年輕導演能夠拿出你們充滿誠意的電影作品來面對今天的觀眾,我們也會繼續支持你們。”


郭帆在論壇上分享了《流浪地球2》走出去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我們當時聯繫北美、歐洲、東南亞的發行商,想摸索出中國電影真正走出去的路徑,和歐洲的一個發行商溝通發行時,他提出《流浪地球2》能不能把“2”去掉,因為歐洲這邊的觀眾不知道“1”是什麽,我說為了發行,我們也可以考慮。然後他又說能不能把中文去掉,中文沒有必要,我心裡有點不舒服了,我問他,如果按照你整套邏輯,把所有關於中國的元素都拿掉,就說是好萊塢電影更好,他說對,是好萊塢電影那就給更好賣了,我們就‘非常成功地談崩了‘。”


之後郭帆反思了這個過程,他覺得這也許可以變成一個課題,“我們到底想傳遞什麽樣的電影,我們想傳遞什麽樣的價值觀,怎麽能夠讓別人聽懂,這是未來在我們去做海外發行、海外宣傳時的一個痛點,我們要想辦法把這個溝通的問題解決掉。”


“創作者要時刻保持自省,觀眾是最好的鏡子,能幫我們找出創作中的不足,同時也能檢驗我們的創作是否脫離了生活、脫離的時代。”韓延在對談中表示,“我們要審慎地進行創作,珍惜那些坐在影院裡支持中國電影的觀眾。”


申奧執導的影片《孤注一擲》票房剛剛突破34億元,他在對談中坦言,大家在審視電影時標準變得越來越狹隘和單一。申奧表示,“大家往往覺得,票房成功就是一種莫大的成功,這對我來說很困擾的,我覺得我人生的未來每一步可能都是下坡路,目前的這種評價體系,我覺得可能是過於單薄了,在這種評價體系之內,包括算账、演員的選擇都要圍繞這個標準去執行,這是給我最大的困惑。”他認為,電影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維度,從電影本體、從社會價值上都有很豐富的維度,“我希望電影人可以凝聚一股力量,去拓寬這個維度,讓我們的觀眾、影迷、影評人、電影從業者把評價電影的標準變得更飽滿。


劉循子墨在發言中表示,希望電影投資方能敞開心扉接受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去真正和觀眾和創造者共振一些東西。他說:“投資肯定需要有算計的東西在,但是很多東西算不出來的,申奧講他的電影在上映之前大家並沒有覺得票房會很高,但現在呈現的效果很好,我當時的片子都說題材不合適沒有市場,但是上映後觀眾也很喜歡,所以我覺得,真誠很重要,要真誠地面對創作者、觀眾和劇本。”


作為新導演,張吃魚希望能從一些小處著手,一點點提高作品的容錯率。他表示,電影工業化不單單只是把工種做得更細分、把規模做得更大,在一些日常的行為規範上也要注意。


“我一直有一個願望,我希望能夠工作6天,休息1天,因為目前劇組拍攝連乾五六個月一天不休,我覺得非常影響質量。我現在對於開機心裡有很大的負擔,開機之前能夠非常冷靜客觀,或者盡量做到判斷這個作品怎麽一步一步變得更好,但是開機,連續工作三四個月以後,每天只想著怎麽完成。烏爾善的導演劇組可以正常上下班,我特別羨慕,我希望能先做到乾6天休1天。”


《誤殺2》給了戴墨一些創作經驗,他表示前期準備工作很重要,“我拍攝的時候非常順利,是因為我有足夠長的前期準備時間,我覺得前期準備,對於年輕創作者來說很重要。去年拍新作品《三大隊》,準備時間短了不少,我發現經歷過一次對電影的重新認識之後,可能有一些東西是不由得長在你身上的,現在我覺得想學的東西特別多。”


沙漠認為,青年創作者一定要拍出帶有新意的作品。“立意、演員陣容或是表達題材,哪方面都可以,電影創作是漫長的過程,今年跟風照著來一個,三年以後風向都變了,觀眾口味也變了,再去上映時很多東西就晚了。”他認為電影創作者要有一點探索者的精神,即使這一刻不被別人看好,但是內心要無比堅定,要堅持到作品完成被觀眾看到的那一天。”


第三組


■  張珂(《志願軍:雄兵出擊》編劇)

善用近現代史中的“源頭活水”


張珂


作為一個文藝創作者,我們的創作並不是無源之水,而是要有源頭的,源頭來自於國內外千百年來經典的文藝作品,從古希臘神話到後現代藝術,其中也包括中國歷史,尤其是從1840年到現在的近現代史。


如果你對近百年中國史有充足的認知,你會發現它存在著歷史的必然性。就是什麽人能救中國,什麽主義能救中國,詮釋過往,印證當下,昭示未來。當你真正“明史知理”時,就會有一種高度的創作自信,再從理性基礎上生發出藝術虛構和表達,就做到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比如我之前創作的電影《革命者》,人物傳記片不好寫,但是當我讀完近千萬字關於李大釗同志的資料,我被深深震撼了,他的人生所涉及歷史事件之多之廣,對後世中國政治影響之大,真的是國士無雙,千古奇人。於是我們提煉出了兩個最重要的創作錨點——“現代電影時空交錯式敘事”、台詞“我相信”。前者是把李大釗和1917到1927這十年的中國歷史中的人和事交織,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敘事奇觀。後者則是用一句振聾發聵的台詞概括了李大釗同志最偉大的革命成就,那就是他自己相信共產主義能夠救中國,就會努力讓他人也相信,於是相信的人越來越多,直到他的預言成真。


我認為技術本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一方面你應該提高技術不斷的去跟國際接軌,而不是固步自封。第二是我們要讓自己的技術跟年輕閱聽人接軌,而不是去做老掉牙的表達。寫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同時具有一定的引領性和探索性,這是我覺得當下文藝工作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  蘇彪(《熱烈》編劇)

為電影事業多貢獻、勤燃燒


蘇彪


作為編劇,我非常珍惜能將文字變成影像的權利,所以我的電影觀,並非是一種觀點,而是兩種心情。心情之一叫做感恩,是電影,讓一個小鎮青年得以在北京安家落戶;也是電影,像頭強壯的犀牛一般,將我衝破,讓內心那個自卑而封閉的孩子得以伸出小手,與億萬觀眾勇敢地擊掌,曼妙著共鳴。


心情之二叫做惶恐,對我而言,這種把文字變成影像的機會,是脆弱的、流動的。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發展的迅猛有目共睹。市場、觀眾、創作者們都在這種迅猛中變化著、進步著、蛻變著。我深知,作為創作者,稍有懈怠或傲慢,哪怕你在年紀上還能被稱之為新力量,但你手中的光影之筆,仍會被無情奪走。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疫情期間的困難。而疫情過後,我們又成為所有行業裡先站起來的那一個,觀眾回來了,他們關掉抖音,來到影院,像老朋友們一樣再次與我們相擁。三年內,電影的伏與起、脆弱和堅強、頹廢與驕傲,更加讓我覺得,不論是新力量,還是中堅力量,應該保持這份感恩與惶恐。


作為一個電影新人,我對這次演講機會,也是感恩並惶恐的,因為我怕說得不好,說得不對,說得不如他人,但今天來到現場,看到我的前後左右,坐著的,都是我平時如此喜愛和尊重的的導演們。我才明白,自己的肩上,是有責任的。


所以未來,我也將打破自己的局促,在努力搞創作的同時,盡可能地不辱中國電影新力量之名,盡自己的力量,像各位前輩一樣,為這項迷人的事業多貢獻、勤燃燒。


■  陳祉希(《熱烈》製片人)

不辜負每個觀眾心底的期待


陳祉希


我始終認為,我們所從事著的是極為浪漫的事業,我們參與編織了一個個最為波瀾壯闊的夢境,也與最廣泛的觀眾產生著深切的共鳴與聯結。過去的數十年中,中國電影市場佳片頻出,其中既有充滿現實主義意味的類型佳作,亦有充滿想象力的視效大片。我們在電影工業的創新之路上精益求精,只為了不辜負每個觀眾心底的期待。


而我作為製片人,也有幸參與了中國電影這十年,我所參與以及負責投資製作的電影項目,累計為電影市場貢獻了超過兩百億元票房,這是我的榮耀,亦是我的幸運。


我一腔熱血決心從演員轉行成為製片人,從台前走到幕後。一直以來,我都不停地想要嘗試新的東西,並用一部一部電影去摸索出屬於這個行業的奧義。


從2012年的《泰囧》到今年暑期檔熱映中的《熱烈》,我一直相信,勇敢的人會得到來自這個世界的獎勵,心懷對電影的愛便不會畏懼失敗。在我看來,不是每個作品我們都需要追話題、“圈陣地”,所以,我始終在嘗試著更多旁人看起來“不可能”的故事,陪伴著一個又一個的導演成長,打破窠臼與常規,盡可能地挑戰更多的題材、選擇與可能性。


在累月經年的積累中,我們已經逐漸摸索出了市場的偏好與風向,我們要做市場喜歡的東西,但我們不能隻做市場喜歡的東西。我一直認為,我們愛電影,要大於愛電影帶給我們的其它結果。在我心中,不斷追求上限是電影最迷人的部分,不要忘記,我們當初都是蒙受光影魅力,感召而來的。


■  龔格爾(《流浪地球》系列製片人)

讓高精科技更好為觀眾服務


龔格爾


2015年,在郭帆導演的支持下,我有幸參與了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創作。


那是我第一次做製片人,而“做科幻”對於我們這支年輕的創作團隊來說,也是第一次。在導演的帶領下,劇組主創從中國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入手,感受中華文明與世界各文明共為一體的理念,創作方向逐漸清晰。影片最終於2019年大年初一與全國觀眾見面,觀眾給予了我們巨大的寬容和鼓勵,影片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心中深懷感激之情。


為了更好地服務觀眾,在電影上映後的六個月,郭帆導演再次組織觀影問卷調研,了解觀眾需求。我們發現:在多樣化的娛樂方式衝擊下,觀眾的信息消化能力迅速提升,更加偏好快節奏、高信息密度的影片。於是,創作團隊總結過去攝製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以觀眾的期待為目標,投入《流浪地球2》的創作。


2023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同時在全球9個國家同步上映,截至目前,已經陸續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全球票房突破6.03億美元,下一步計劃將歐洲、日本等地的上映。


通過在海外的現場交流,我感受到“科幻”是新時代下跨越文化差異的“通用語言”,科技進步是全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流浪地球2》引起了世界各國觀眾對共同未來的思考。


對共同未來的思考,也是我們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保持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使用領先,將有助於電影產業的安全發展。我將與創作團隊一起努力探索,為解決製約電影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點、痛點和堵點貢獻力量。


■  代臨豔(阿里影業CMO)

好電影、好宣發、好觀眾魔幻三俠攜手共進


代臨豔


今年暑期檔,有近5億人次觀眾走進影院觀影,其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有非常多高頻觀影用戶的回歸,也看到了多人結伴觀影以及“二刷”“三刷”人數的提升。


比如電影《消失的她》,我們看到有大量女性觀眾結伴走進影院觀影。我們也看到《長安三萬裡》三人以上組團觀影的比例達到了18.9%,大批家庭用戶選擇帶著孩子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正在熱映的《孤注一擲》《熱烈》等影片,越來越多的觀眾在社會議題的帶領下進行評論,暑期檔市場的成功也是電影口碑能夠破圈的成功。


電影觀眾越來越熱情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審慎,我們看到今年暑期的爆款電影,其實在映前起勢並不凶猛,但隨著點映和上映,口碑鋪開,一部連續多個周末實現票房“逆跌”和“破圈”。


在暑期檔電影的宣發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已經不再輕信個別KOL(意見領袖)、大號的推薦,反而更是關注評分和評論,而且也更加深入地參與到了電影的口碑傳播過程中,成為了電影宣發的組成部分。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電影和觀眾在一起”,我們認為電影宣發和觀眾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我們在宣發思路上也進行了更新和升級,希望能夠持續發起觀眾的力量,帶動更廣泛的觀眾共創,在拓展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好電影、好宣發、好觀眾魔幻三俠攜手共進。


■  張博(貓眼影業總裁)

宣發升級助推暑期市場繁榮


張博


自2023年年初,從春節檔一路到暑期檔,我們有幸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無論是票房200億暑期的歷史新高,還是連續69天破億的亮眼成績,都值得我們去歡呼。標誌著在全體電影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市場持續提振,老百姓的觀影熱情持續高漲,我們正朝著周周有新片、周末也成長的美好願景更近了一步。


除了電影大盤市場的一片向好,電影的宣發也在悄悄發生變化。數據顯示,今年整體影片的質量過硬,具有長線優勢,從宣發視角來看,宣發周期在拉長,尤其映後的長線宣發能力,長線口碑發酵,長線話題行銷,長線的精準發行,成為了電影總票房落點的關鍵要素。


市場繁榮的背後有賴於優質影片層出不窮,也離不開電影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宣發模式整體升級,新形勢下對每一位電影從業者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提供差異化、升級化的宣發能力勢在必行。貓眼的宣發服務通過近兩年的夯實成長,在行業夥伴的信任與鼓勵中,通過過去若乾個檔期,尤其是今年暑期檔寶貴的硬仗實戰,我們也收獲頗豐,取得了一些提升。


目前我們可以做到在同檔期為不同類型的影片提供更加專業精準的服務,並持續深耕。貓眼宣發業務經歷了多個成長的階段,由單一主發業務逐步發展到今天模塊化和專業化的矩陣化宣發。我們非常有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戰,甚至包括上午郭帆導演提到,人工智能也是我們的宣發團隊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嘗試的方向,我們將繼續保持學習心態,響應市場變化,緊隨行業步伐,迎接美好明天。


■  曾繼媛(聯瑞影業總經理)

關注普通人,相信美好和溫暖的力量


曾繼媛


近年中國電影市場變化幅度大、頻次高,不斷呈現新特點,所謂的經驗不斷被打破。在變化中如何應對挑戰,需要定力、需要堅守、需要專業。


聯瑞參與宣發的影片類型多樣,面對的市場環境也各不相同,我們所理解的底層邏輯共性是:要堅守主流價值觀取向與市場反饋的和諧共鳴。讀懂作品內容和內容所承載的價值觀,看懂市場數據背後的真人。辨別並篩選出電影作品中真善美的閃光點,精準地找到對應人群,理解他們的觀影需求,實現雙向奔赴和情緒共振,進行多輪次有效傳播。


在實踐中,我們堅信好作品會說話,並圍繞電影本體做好發行行銷工作,用專業策略傳播正向口碑,不盲目追求超越電影本體的形式感和變形動作,防止反噬。我們堅持共生共贏。讓宣發工作不是單行線的“中介”,而是電影相關各環節的循環互動,要加強與產業鏈各環節的交流互動,實現電影生態良性生長、行業合作共贏。


聯瑞向內容研發製作轉型有如下體會:始終關注普通人,始終相信美好和溫暖的力量。聯瑞近年出品作品,以現實題材居多。從出發點來說,我們力求普通人視角、立足當下、貼近時代、沉浸現實,不回避現實生活的矛盾,但是強調落點的溫暖與美好。


我們以市場洞察和宣發執行見長,但聯瑞主業不是創作。我們願意用專業經驗和資源,為創作者打好輔助,希望能做好優秀創作者和新生創作力量的服務型隊友,為催生好作品貢獻力量。


 ▸第三組對談


尊重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

與最廣大觀眾心連心


本組對談由

中國電影資料館融媒體中心主任、

《當代電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皇甫宜川

主持


第三組對談現場


張珂在對談中介紹了創作中會經常問自己的三個問題,有沒有用電影的規律進行創作?是不是在講普通人的故事?是否具備能和觀眾共情的情感力量?“如果這三個都沒有,我覺得這個電影就是不好的。”他還表示,真正好看的電影是寫人的故事,有文學和戲劇的力量,只有這樣的東西做出來,觀眾才願意花錢看,而不是被束之高閣。


在今年暑期,隨著《熱烈》的路演,蘇彪和觀眾進行了多次近距離接觸,蘇彪坦言,“觀察他們是我今年最幸福的一件事。”他在對談中表示,暑期檔觀眾有5億,很難一一描述勾勒和總結他們,特別是年輕觀眾,這些年他們的想法和認知出現變化很大,我覺得創作者要加強學習,要在思路上去接近觀眾,而不是揣度他們的內心,“我們要和觀眾一起去進步,一起去玩起來,把真心交付給他們。”


陳祉希分享了和創作者合作的心得。她表示,在電影創作上,大家觀點不一樣很正常,“我們更多去求和,經常也會做一些調研,我們共同有一個群,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會把問題拋進群裡,20多個群成員中有90後、00後,看看大家的判斷是什麽,我們電影要面向觀眾,我們就要聽到更多聲音,在這些聲音裡總結正確的聲音。”


龔格爾則結合《流浪地球》系列介紹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情況。他表示,《流浪地球》時沒有海外發行的預期,只是在北美澳新做了發行,其他地區上了流媒體。《流浪地球2》發行過程中,在同步上映時做到了北美澳新,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全球上映過程中,不同地方的需求給了龔格爾很多經驗,“各個地區的發行策略和需求不同,比如我們在日本的發行需要一年之前就定檔期,上映就要2023年底或2024年,我們切身感受到了每一個地區觀眾對於同樣一部電影的眼光有多麽不同。”他表示,接下來如果繼續考慮後面的國際發行,需建立更專業的團隊,搜集和整理各個地區的發行訴求和細節、市場的特點等等,“我們需要在發行前半年,甚至一年就要同步準備相應物料,否則就會有時間上的憂慮。”


代臨豔、張博、曾繼媛三位宣發企業代表也在對談中進行了分享。代臨豔坦言,宣發工作只是盡到一些錦上添花的綿薄之力,更多要靠電影本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們有的只是平台積累的經驗、用戶購票行為和數據,能夠快速在不同的項目滾動過程中迭代的打法,實踐中更多還是要有賴於本體內容,以及我們主創團隊的真誠和開放,一起把電影口碑做出去。”


張博認為宣發的前提是認知,她表示:“認知是一切宣發的起點,包括類型認知、題材認知、閱聽人認知等等,這個起點一旦達成共識之後,接下來第二次就要思考基於這樣的認知,檔期策略如何定等等,認知之下就是整個大策略,檔期策略、宣發策略,下面就是舉措層,就是節奏、宣傳點位的權重等等,這是逐層去拆解的過程。”


曾繼媛在發言中分享了和成熟導演以及新導演的合作經驗。她表示,成熟導演合作,溝通成本很低,認知起點和框架一致,大家能夠共同面對所有的困難和挑戰。當我們和新生代導演溝通時,在重點節點上溝通成本非常高。“新導演沒有經歷過市場的檢驗和觀眾的摩擦,有很多棱角,這是創作中是寶貴的東西,可是到宣發期如何轉化為觀眾喜愛和接受的東西,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能只靠宣發方面的努力。”曾繼媛如是說。


大鵬和陳思誠作為“過來人”,也給新生代創作者提出了建議。大鵬表示,《孤注一擲》和《學爸》都經過多年的創作打磨,不是正好踩在點上成了爆款,“我想告訴所有年輕創作者們,不要踩點,踏踏實實做自己手裡的事,點會來找你的。”


陳思誠也表示,沒有什麽創作規律可言,“唯一的規律是大家多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或者失敗,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更重要,現在市場廣闊、觀眾捧場,我的建議能拍就多拍,能表達盡量多表達。”


第四組


■  趙霽(《新神榜:楊戩》導演)

將動畫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


趙霽


作為一名動畫創作者,這五年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國產動畫電影在題材選擇上逐漸多元化。四年前我首次導演的電影《白蛇:緣起》上映時,大眾對國產動畫的印象還停留在“動畫是給小朋友看的”。去年我執導的電影《新神榜:楊戩》上映時,我發現大家已經希望看到更多面向成年觀眾的國產動畫電影。


而到了今年,國產動畫電影展現出了更多可能性,《熊出沒:重返地球》《深海》《長安三萬裡》《茶啊二中》都是截然不同的題材,未來我也打算嘗試將科幻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作品。


一部動畫電影的“誕生”短則三年,長則七年,如何在長時間的創作過程中保持市場敏銳度對於創作者而言至關重要,我們選擇的方式是:在創作的不同階段舉行內部試映活動,針對片中故事、人物、場景、節奏甚至音樂等元素收集觀眾的反饋,然後再根據觀眾對已有內容提出的問題對影片進行調整。


中國動畫電影產業正邁入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從創作水準再到技術實力,中國動畫電影在國際舞台上顯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同時,相較於國外同行,我們的創作者更年輕,創作上也更不受限,作為中國動畫電影產業的一分子,我很慶幸生在了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同時我也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謙虛之心,積極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將其融入到創作中,這種融合,既是對傳統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探索。今後,我們也會繼續努力為觀眾創作出優秀的國產動畫,讓電影真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謝君偉(《長安三萬裡》導演)

電影在,我們的“長安”就在


謝君偉


2023年是追光動畫成立10周年,10年來,追光製作出了八部動畫電影作品,而我也和追光動畫一同成長,完成了從一名角色動畫師,到動畫組長、動畫總監、動畫導演的身份轉變。


《長安三萬裡》是我第一部以導演身份參與的作品。在《長安三萬裡》的創作中,我們秉承著尊重史實的原則,在歷史的空白處展開合理的藝術創作,我們把李白、高適、杜甫這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詩人,有血有肉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少年壯志,他們的才華意氣,以及他們面臨人生逆境時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創作中我們意識到,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一定要和當下的時代精神相結合。我們是在看這些詩人的人生,同時也是在看我們自己的人生,這些詩人們在歷史洪流中的堅持和抉擇對當下的我們有很多啟發和激勵,幫助我們繼續前行,創造更偉大的時代。


記得路演過程中,一位大學畢業生說他畢業後找工作不順利,一度很迷茫,但是看完《長安三萬裡》之後,這些詩人們的故事激勵著他,讓他有了前行的動力。這就是我們做這部影片的目的。


所以,這些年電影對於我的意義也在發生著變化。一開始電影於我來說是一種脫離平凡生活的媒介,通過不同的電影去體驗不同的角色人生。後來我想從這些電影中描述的友誼、愛情、離別、重逢中去探究那些不一樣的生命的意義。而現在通過光與影、聲與色、視與聽,去向觀眾傳達一些人生思考與感悟,通過電影這魔法一般的媒介,讓數以千萬的觀眾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慰藉與力量。


■  鄒靖(《長安三萬裡》導演)

《長安三萬裡》的“守正創新”


鄒靖


今年夏天,《長安三萬裡》的熱映,讓我們非常欣喜,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中國觀眾對於傳統文化題材的熱愛。這部電影是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的開篇之作,“新文化系列”的宗旨是要去挖掘中國文化中最閃耀的部分,所以我們選擇了去講述一個關於大唐、詩詞和詩人們的故事。


在我心目中,一部好的電影,應該能夠表達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強烈情感,能夠體現出我們所處時代洪流下的聲音和氣息。


同時結合我自身的一些經驗,我認為還有兩點也值得我們去思考。一是“堅守”,《長安三萬裡》對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瑰寶進行了充分展現,通過電影,我們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們,感受到了詩詞文化所流淌出的至誠至真的情感,感受到了強烈的文化自信,這是我們必須要守住的人間正道。


二是“創新”,《長安三萬裡》試圖找到與當代觀眾連接的切入點,在符合歷史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再創作,讓現代觀眾更容易代入自身,進入故事,從而使無比輝煌的大唐與當今這個偉大的時代建立了映射關係。觀眾們從富有新意的故事中感受到了詩人們與自己的連接,這就是《長安三萬裡》的“創新”。


這是我們對中國動畫題材的一次新的嘗試和探索,我們相信文化的力量會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更多的喜歡國風國漫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  閻凱(《茶啊二中》導演)

潛心創作 尊重觀眾


閻凱


2023年是中國動畫誕生的第101年。在國漫新百年的起點上,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動畫作品,觀眾也對國產動畫電影越來越有信心。


中國動畫電影發展至今,深深扎根於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之中,很多作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展示了很多中國故事。在不斷開掘文化寶庫的同時,也應關注當代中國人的時代故事。我們籌備電影選題時,認為現階段中國動畫電影還有很多題材沒有被發掘,也需要更多的新時代的原創中國故事,文化不僅有歷史和傳說,還有無限的創作空間。


我們有悠久的歷史、奇幻瑰麗的樂章,也有各種可歌可泣的壯歌,有當下平凡人的生活譜曲,也有各行業發展的科技音符,創作者擁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創作,發揮想象,譜寫出多元而豐富的樂章。多樣化、多元化的創作,會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


我覺得用心講好故事,戒驕戒躁,不盲目跟風,潛心創作,尊重觀眾,觀眾也會感受到創作者的良苦用心。


近年來,動畫電影由規模增長走向提質升級,作品類型元素豐富。隨著新興技術賦能,生產模式革新,管理流程優化,動畫電影越來越產業化、IP化,發展有了新態勢。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出現,讓觀眾對國產動畫充滿信心與期待,打破觀眾對於動畫的偏見,讓觀眾不再失望,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我也堅信,我們充滿機遇。


我希望當觀眾進入到電影院時,能有很多選擇,那百花齊放的每一幕,都對得起觀眾的期待。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讓更多人喜愛。我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不懈努力,未來會越來越好。


■  王奕霖(《超級飛俠:樂迪加速》製片人)

依托動漫IP,探索生態賦能的更多可能


王奕霖


奧飛娛樂創立至今已經30年,已成功推出《喜羊羊與灰太狼》《超級飛俠》《萌雞小隊》《貝肯熊》《巴啦啦小魔仙》《鎧甲勇士》《量子戰隊》等眾多知名動漫IP,組成了奧飛娛樂產業的核心。這些IP既有熱門親子IP,也有經典的國民IP,深受大眾喜愛,廣泛的閱聽人圈層也從學齡前兒童覆蓋到了青年群體。


在電影內容方面,奧飛最近兩年不斷推陳出新,製作了《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筐出未來》《萌雞小隊:萌闖新世界》和今年暑期檔上映的《超級飛俠:樂迪加速》等作品,我們結合每個IP不同的調性,開發了符合IP的動畫電影的故事和元素。


今年國慶節,奧飛會推出“貝肯熊”系列的第三部電影《貝肯熊:火星任務》。同時,奧飛也在緊鑼密鼓製作“喜羊羊”系列第九部電影,“萌雞小隊”第二部電影以及“超級飛俠”的第二部電影、“貝肯熊”的第四部電影。


多年來,奧飛始終堅持構建以動漫IP為核心的動漫文化產業生態,打造出集動畫、電影、授權、玩具、嬰童、潮玩手辦、主題商業等業務為一體的“IP+全產業鏈”運營平台。用精品IP的力量,推動著奧飛全產業鏈的進步。


今年我們創新了IP變現形式,從過去僅關注IP形象使用,成長為IP商業化全案行銷。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依托“奧飛IP+全產業鏈”,探索IP生態賦能的更多可能。


暑期檔的票房爆發,讓我們看到了電影內容和類型的更多可能性,消費者比我們想象的更多元、更富創造力、更喜歡差異化的內容,作為電影人更要努力和堅持,迎接未來,把握機遇。


 ▸第四組對談


動畫是孤獨清貧的行業,但是發展潛力巨大


本組對談由

中國電影資料館融媒體中心主任、

《當代電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皇甫宜川

主持


第四組對談現場


“在動畫行業沒有中堅力量,都是新力量。”在動畫創作者的對談中,王長田表示,“動畫行業在中國是非常新的行業,也是一個孤獨寂寞清貧的行業,每一部動畫電影平均創作周期四五年,在這段時間裡你只和自己對話,沒有什麽人可以幫助你,不像真人電影有演員、導演幫助你,動畫電影是從導演腦子裡流出來的,我們內心非常尊重這些創作者。”


在王長田的判斷中,動畫電影應在國產電影票房中佔比10%-15%,“好的年景20%,10%是基本的市場佔有率,假設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是500億的規模時,動畫電影的總票房大概是在50億-100億之間,平均一年要上映10部左右比較有分量的動畫電影。每一部電影的平均製作周期,對導演是四到五年,我們需要50個左右比較成熟的動畫電影導演,而實際上我們現在市場上能夠做有分量作品的導演並不多,人才缺口很大,我非常希望電影導演的新力量能夠多關注動畫電影。“


路陽也有想要拍攝動畫電影的計劃,“我一直關注動畫片。動畫電影在國內有潛在的巨大空間,這個空間不止是創作上,同樣是市場上、商業上,我們能看到今年在春節以後有好幾部動畫電影,單片超過6億元,不僅僅是少年兒童,成年觀眾也可以在故事裡讀到有經歷過之後的感觸,大家在同一個電影裡讀到的東西不一樣,具有豐富含義的合家歡可能是未來動畫電影的重要方向。”


趙霽認為,動畫非常適合去表達有想象力的,在現實世界裡不那麽容易被看到或者被呈現出來的景象。動畫不僅僅局限在虛擬世界。比如《雄獅少年》《長安三萬裡》,都是基於真實世界、現實生活去做的動畫電影,一樣打動了無數觀眾。“希望以後有更多動畫團隊、真人導演加入動畫行業,本質上大家都是在用一種方式去講故事。”


經過《長安三萬裡》的創作,鄒靖充分感受到了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力量。“未來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很多的方向進行融合,包括科幻和其他的現實題材融合都可以。這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再創造、再包裝,可以把中國人對自然的天地哲思、人類的終極想象等哲理性的東西放進去,無論是動畫片還是動畫電影都可以去嘗試。“


閻凱聊起了《茶啊二中》的創作緣起,“這個IP開始於九年前,我們公司那時候20個人,大家一起聊劇本,不斷做校園的IP。一直到前幾年,我們開始做電影了,我們覺得對於校園的情感稍微淡忘了一些,我們在長春找了一個學校,待了3個月,和老師、學生們一起上課,吃學校的食堂。完全經歷了初中的生活,對體驗更多了一些,看到了老師的不容易,理解了更多老師,所以我們也希望這個片子以此為契機,呼喚老師和學生的相互理解。”


兒童電影是王弈霖專攻的領域,他也分享了兒童電影的創作心得,“做電影和劇集不太一樣,要有更豐富的情感在裡面,你和故事裡面的人物能不能做到共情很重要,大家今天一直講到的一句話是,如果我們能感動,觀眾也能感動,去做這樣的共情。”


他還分享了兒童電影該怎樣獲得商業回報,“在共情的基礎上,我們如果有立得住的劇集故事,更受歡迎的電影故事,接下來去做形象授權、做盲盒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是長期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第五組


■  徐建(墨境天合視效總監)

努力發展數字特效 助力電影強國建設


徐建


隨著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中國視效行業也取得了喜人成績。回望十年前,中國電影剛出現大量數字特效需求的時候,中國的視效企業也剛剛起步,多是十幾二十來人的“小作坊”,在技術、經驗、流程等方面遠遠落後於電影發達國家。


這十年間中國電影視效人孜孜不倦勤奮拚搏,完成了逆轉,綜合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國視效團隊已經全面主控了近幾年中國“視效大片”的創作和生產。不僅完成了創作需求,同時在業內業外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一批故事好、視效好、市場表現好的佳作頻頻誕生。


基於視效行業的特點和應用場景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視效行業雖然有了很多進步和成功之處,但也沒有在方方面面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大體原因我歸納為兩類:


一是在一些高難度例如生物特效以及大規模的流體和柔體物理解算上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相關項目少,各視效團隊缺乏實踐情景進行技術積累和迭代。二是受電影製作成本限制導致視效團隊收入低,間接導致社會上高端複合型的藝術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很少進入視效行業,尤其是在面臨遊戲行業的人才需求高度重合的今天,電影視效行業人才枯竭的問題已經越發嚴重,在此也呼籲主管部門盡快頒布相關政策予以扶持。


現如今,AIGC正在快速發展,相信中國的視效從業者一定會抓住此次機遇與眾多熱愛電影的同仁們為實現電影強國目標而努力。


■  李捷(阿里影業總裁)

構建“大而強”的電影市場


李捷


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個意義非凡的暑期檔。從春節檔和五一檔的歷史第二,到暑期檔的歷史第一,中國電影市場不僅基本完成了全面復甦,更逐漸展露出一個既“大”又“強”的嶄新面貌。


今天,我們站在這個史上最強暑期檔的尾巴回望,2023暑期檔的意義不僅在於刷新了票房歷史紀錄,更在於它以一個“六邊形戰士”的姿態,在多個維度濃縮呈現了一個更加健康有力的電影市場形態。我們看到了周末檔、小檔期和大檔期相結合的多元檔期對於構建一個“大而強”的電影市場的重要性。


7月份內,在《消失的她》《長安三萬裡》《熱烈》等多部高口碑影片的帶動下,連續四個周日票房逆跌周六票房,周末單日票房持續在4億-5億的高位。這是非常罕見的成績。因此,我們說,暑期檔的成功實際上也是周末檔的成功。


周末檔不僅為片方提供了更多的檔期選擇,同時,它更是產業的需要。如果沒有多元化的小檔期、周末檔,中國電影市場只能是“大”而不“強”。


打造更大更強的中國電影市場,必須要確保本土故事類型的多元化,社會大眾的強烈情緒共鳴。在接下來的四個月,我們要持續推出各種類型多樣的影片,為整個電影市場帶來更有效的供給。我們認為國產電影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是否能夠持續暑期檔多元化的供應,需要在類型、檔期、用戶等方面多向發力,我們希望阿里影業通過平台和內容的建設為電影行業做更大的貢獻。


■  鄭志昊(貓眼娛樂首席執行官)

國產電影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鄭志昊


八個月以前,我們思考我們的影片口碑是不是“熱烈”,我們的票房敢不敢“封神”,我們的創作敢不敢“孤注一擲”。坦白講我是信心不足的,我應該做個檢討。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比黃金還珍貴的行業信心回來了,我們看到觀眾回來了,我們看到我們的創作者回來了,我們看到所有的行業小夥伴回來了。


今年暑期檔熱鬧非凡。超30億票房影片有2部,超20億票房的影片有4部;超10億票房的影片有5部。“票房逆跌” 頻頻出現,多部影片給行業不斷帶來驚喜,《長安三萬裡》實現9次逆跌、《八角籠中》6次、《消失的她》5次、《封神第一部》和《熱烈》3次。不斷“破圈”·的好口碑為好電影拉高了長尾效應,助力大盤持續突破票房天花板,暑期檔期間,7月9日起,連續5個周大盤票房實現周日逆跌。


暑期檔的新紀錄是中國電影上下一心的結果。作為行業的一員,我們感受到國家電影主管部門對電影行業的支持、理解與激勵;也感受到一大批電影從業者飽滿的奮鬥激情;更感受到了近幾年來中國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渴望、期盼、不離不棄,和對國產電影日漸生長的自信、自豪與認可。


今天的創作者和以前不一樣,烏爾善導演和《封神》第一部,現在已經舉辦了5城首映禮、24城巡演、33天170場超長路演活動,開完這個會,他又要去路演了。《八角籠中》在21個城市落地活動舉辦了129場面對面活動。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會加入我們,我們也相信中國電影的票房絕對不會停留在800億、1000億,我們相信中國電影的春天剛剛到來。


■  凌律巍(無錫數字電影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虛實結合”將引領未來


凌律巍


無錫數字電影產業園2011年獲批,在2013年正式對外開園。具有12個數字攝影棚,3個水下棚,目前有5個新建的攝影棚,同時為了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產業服務平台,包括協拍、基金融資、項目審批、影視交易。作為數字園區,我們注重打造自己的數字化製作平台的建設,包括協同製作、虛擬拍攝系統等。


在過去十年中,包括《中國機長》《中國醫生》《八佰》《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女兒國》等在內的1200多部影視劇在園區進行了拍攝和製作,其中一批影片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和金雞獎等獎項。


隨著LED的虛擬拍攝,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在2021年底立足於現有的技術平台和整體發展的規劃,順應國家的戰略,基於行業的需求和技術的趨勢,我們和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聯手打造了5G智慧虛擬拍攝聯合實驗室,項目主要基於LED屏虛擬拍攝的行取,進一步融合5G網絡傳輸和人工智能的應用。由5G智慧虛擬攝影中心、AIGC影視科創中心、影視智能算力中心三大核心部分組成。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在2023年6月20日,對外發布了國內目前最大的440屏LED立屏的拍攝系統。同時我們也在宣發海報、製作、劇作創作,虛擬場景的設置,進行了AIGC的嘗試。下一步也將致力於實驗室設備進一步完善,打造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標準的製作,落地更多的影視項目,培養創新性科技創新人才。


我們相信技術對於電影的推動作用,虛實結合將引領未來。新時代 新征程,我們將繼續給中國電影科技的發展和電影強國建設貢獻新力量。


 ▸第五組對談


發揮產業鏈齊全的優勢

激活中國電影的要素市場


本組對談由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

主持


第五組對談現場


“拍電影是一個合力的過程。”王易冰在對談中表示,在攝製組有各個工作部門,電影製造完成要上映的時候,無論從製片、發行,還是到院線、影院,都是一個合力的過程,十幾年的時間,中國電影市場做大就是在這樣的合力過程中一點點形成的。《孤注一擲》是壞猴子影業的新作品,王易冰在《受益人》和《孤注一擲》這兩部電影裡都能感受到了申奧的全情投入,“《孤注一擲》能夠有今年出現這樣的成績,還是和申奧的積累有巨大的關係,當年《受益人》結束之後,我們做了大量複盤工作,當時很多經驗和教訓都體現在了這次《孤注一擲》裡,我也從申奧自己的工作中看到了他的變化、成長、調整,這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第五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時,張苗還作為新力量代表上台發言,今年論壇上,他已經成為“前輩”了。在發言中,張苗感觸很深,“現在全世界還能夠以一定的規模化、工業化去生產電影的國家只剩下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我們。道理特別簡單,只有這兩個國家具備電影工業發展的兩個基本前提,第一個是我們的實體經濟和本體市場的足夠強大,第二個是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傳承和輸出的需求。能在這樣的時代下,還能夠繼續做電影,我覺得特別幸運。”


“相信”是鄭志昊在對談中提到最多的詞匯,“我們相信未來,我們認為目前市場的春天是一個開始,我們相信中國電影市場在未來幾年可以上探1000億票房,我們相信觀眾,我們相信年輕一代創作者,他們的崛起,他們的學習能力,而所有的這些相信,讓我們今天有機會建設一個更好的平台服務大家,讓我們今天能夠帶來那麽多的乾貨一起分享,下一次坐在這裡時我們的乾貨和成長的收獲會更多,我相信下一次再聚的時候有更多的收獲和成長。”


徐建在發言中呼籲行業給視效從業者更多關注,他表示,電影行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複合型人才密集的行業,複合型人才在整個市場都非常稀缺,而視效行業作為整個電影創作生產裡唯一作為公司群體的實體,格外需要人才積累和公司的體系建設,也非常需要時間和資金去建設。“我替大家發聲,這個行業有很多優秀人才,如果你們遇到了非常好的合作夥伴,視效總監,視效製片人,請你們善待他們,如果你們碰到了好的視效公司,也請你們善待他們。”


李捷在發言中表示,如果想要實現周末檔的繁榮,就要相信科學定檔的重要性。他說:“科學的定檔對於周末檔是重要的前,我認為所有的導演都想進大檔期,這是一種懶,因為我不清楚電影要賣給誰,不清楚在哪個檔期。”他還建議市場嘗試可調節的票房分账機制,“舉個例子,如果是文藝片,需要更多的排片和場次,片方可不可以降低分账比例,更多給院線,這樣院線就可以支持文藝片,而熱度極高的片子,我們不差排片,就降一點分账比例,讓片方多拿一點,甚至上映後兩周再把分账比例調回來等等,希望有靈活結算體系的分账比例。”


凌律巍在對談中關注的重點是“創新”。無錫數字電影產業園獲批時,創新就是離不開的主題,無論電影從黑白到彩色,膠片到數字,還是目前的虛擬化拍攝,創新永遠在路上。凌律巍表示:“我們園區在AIGC,整個系統上的數據挖掘已經在實際產生,我們在做一些短片時用到AIGC,AIGC如果把行業模型建起來真是一日千里,但如果內容端或者底層不進行一定的防範或者管理的話,可能會發生一些問題,目前在我們的實驗室加入了AIGC內容,也試圖在這方面做一些研討。”


第六組


■  謝瑾(海浪電影周秘書長)

全方位扶持青年力量


謝瑾


我們總在聊市場多樣性,但這個前提是擁有強大的電影市場底盤。只有儲備足夠多的優秀創作者,才能迎來新的創作與市場高峰。在此基礎上,創作的多樣性才有實現的可能。


所以在今年的海浪電影周期間,中影公布了“中影青年電影人計劃”首期投資規模10億元,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投資30到50部青年電影人的原創電影作品。此計劃更多的是面向有志於創造商業價值和類型敘事的電影人才,為觀眾、為電影市場、為投資人服務。中影將會通過全產業鏈的優勢提供全周期孵化通道,對有潛質的青年導演、編劇及其原創項目給予全方位扶持。


拍電影是一件有門檻的事,是一件需要遵循工業化流程和精細化輔助的技術統籌工作。縱觀行業生態,青年電影人在項目操盤能力、製作經驗、市場形勢判斷上缺乏足夠履歷,而國內優秀的影視公司具備多年市場生產經驗、對市場趨勢的數據化專業判斷和能進行全流程扶持的強大資源。因此,影視公司們完全有責任利用自己的優勢去不遺余力地幫助青年電影人進入到專業的電影製作流程裡,將他們自身對世界的探索和思考,與現有的資源相結合。因此海浪學堂誕生了。海浪學堂希望在海浪電影周的視線之外,為創作者們投注更為長線、切實的關注。以上層視野為引導,細分培育課程、調配專業資源,為有能力進入主流市場的創作者提供一方訓練、交流與傳播的平台,期待他們能在離開學院教育後,進一步校準自身創作理念與主流市場的偏差,早日將作品送入大眾視野。


■  康利(人馬文化創始人)

王曄(“金鑰匙創投”計劃內容主理人)

全方位挖掘年輕創作者的商業影視項目


康利


王曄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年輕力量。中國電影也需要青年創作者對當下時代的感受以及真誠而熾熱的表達欲望。為了保護好這份熱情,我們創辦了“金鑰匙創投”計劃,以“真指導、真投拍、真上映”為宗旨,全方位挖掘年輕創作者的商業類型影視項目。


我們認真分析了新導演們面臨的困境,將他們最匱乏的資源加以整合。富有經驗的前輩、具有影響力的藝人、細致負責的製片人、善於操盤的經營者與關注新生力量的資金池都被囊括進了金鑰匙創投計劃。在這裡,所有的資深從業者都不再是評委,而是一群有著幾十年經驗的出謀劃策者,也是未來能夠幫助項目落地實施的躬身入局者。大家都將直接參與到項目的開發和創作中,這些資深影人的加持,將大大提升電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一模式也是首次出現在創投活動中。


2235個報名的長片電影項目中,有12個項目入選了“金鑰匙創投”計劃的年度片單。目前12個項目都在積極推進中。今年會開機2部,明年上半年開機3部……


此外,我們發現除了成熟的劇本外,還有很多優秀、富有創意與表達的大綱,還有很多抱有熱情的創作者並沒有繼續將大綱進行後續創作,他們有的是面對龐大的行業不知所措,有的是受困於柴米油鹽不能專心創作。基於此類現象,我們專門成立了“箸筆”基金,讓更多的創作者盡可能拋開眼前干擾而投身創作。第一期收到了1580份投稿,正在進行緊鑼密鼓的篩選。


作為影視行業的一員,我們越知創作不易,便越想讓後來者知道星辰不遠。


■  李子為(FIRST青年電影展執行官)

給新生代創作者別樣的養分供給


李子為


許多偉大的電影作品都暢想過未來的理想生活,作為電影人,我們也應當時刻向自己提問“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未來?”,從而打造一個更具活力、更具成長性的電影產業。


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本無絕然的界限,也絕非對立。藝術電影是“少數”,是小眾,但它始終是電影創造力的發動機,保持著創作者的一種感受與思想的彈性、活力,不斷進行電影敘事和電影語言的嘗試。電影市場若多給藝術電影一些機會,於電影創作生態的哺育多有裨益。可在當下的市場中,藝術電影的創作者多少還面臨著乏人喝彩的孤獨,以及資金掣肘的尷尬。


FIRST一直倡導“多樣性電影”——既發展電影工業,又鼓勵藝術性和實驗性,作為區別於主流商業電影的形式存在。同時,FIRST在電影節、電影市場、青年文化的建立之外,連續13年構建制作培育板塊,因為觀察當下電影行業環境,不難發現中部力量的創作者始終稀缺,如何加速中部人才的擴充,培育出更多的“合格電影人”是整個生態的陣痛。


所以,FIRST訓練營、短片季、拍片季、實驗室等,用了13年的時間,從導演、編劇、攝影、製片、剪輯、美術、錄音、表演等不同維度給予實踐拍攝製作指導,打造區別於傳統學院教育的沃土,以期給新生代創作者別樣的養分供給。


借助這些工作,我們或許能夠形成蝶變之前的蓄力,令產業的高頻詞在“寒冬、艱難、起起伏伏”外,還有另一種如“希望、堅持、勇敢、一定要拍出來”的堅定。


 ▸第六組對談


讓更多青年得償所願

讓更多項目落地完拍


本組對談由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

主持


第六組對談現場


饒曉志雖然自身還是“新力量”,但已經幫扶了數部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攝成片,走上市場。在對談環節中,饒曉志表示,從事電影之前他一直是戲劇導演,在劇場界時認識很多有電影的夢想,但也在劇場耕耘的戲劇導演們。“我2007年已經想成為一名電影導演了,礙於各種原因,或者礙於不夠勇敢,我沒有成為電影導演,直到2015年、2016年正式成為電影導演。我可能也缺乏前輩的幫助,也缺乏勇敢,我鼓勵有夢想的人,而且他們的劇本成熟的情況下,我願意一起去實現他們的夢想。我只是一個導演工作室沒有特別大的商業訴求,我是以一個熱心腸的方式在和他們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是遠遠不夠。”


謝瑾介紹了海浪電影周的相關理念,“電影周從創造初期到現在,我們一直強調一站式,每個理事部門有自己的扶持計劃,我們給新導演提供了一個平台。海浪電影周希望在這裡選出人,而不是項目,我們沒有劇本創投的環節,也是非常希望能夠在這個平台選出人,無論是他自己有項目給我們,還是我們每家不同公司有項目給到他們,都是一個互相選擇和匹配的過程。”


“我理解年輕的創作者和新導演,比較大的問題是不知道最大的困難在哪裡,不知道最大的坑在哪裡,電影是不可逆的形式,某一個環節的重大失誤就能導致這個項目的失敗。”康利認為金鑰匙創投的優勢在於,整個團隊都在市場中有充足的經驗,還有實際的市場化運營的團隊,“簡單說就是我們失敗的經驗足夠多,交的學費足夠多,我們不能告訴任何一個年輕創作者怎麽成功,怎麽能夠成為優秀的導演,但我能最大可能性告訴他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在哪犯關鍵性的錯誤。”


王曄表示,“其他電影創投是選電影,金鑰匙是拍電影,我們的導演和請來做出品人的導演演員,他們在我們這裡不是評委,更多是熱心腸的出謀劃策者,更多是幫助我們選出來的好的電影項目未來能夠落地的,他們能直接參與其中之,我們是躬身入局者,要發揮這些有經驗的業內人士,他們的經驗、資源,以及他們的熱心,他們對這些項目的充滿熱愛的判斷,他們必須要願意進入到這個當中,願意發揮自己的能量,幫助到這個人,幫助到這個項目。他們的幫助不是面上的,要讓項目落地,能夠拍出來。”


說起和青年創作力量的合作,李子為有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兩個病友之間的相互探訪,你現在吃藥了麽,他有沒有輸上液等等,沒有誰能說服誰。”她表示:“FIRST作為公共平台,不參與投資,也不參與其他的干擾,我們就讓他盡量以原生態的方式呈現,這是我們做了17年的基本立場,我們是一個非常小的青年人的平台,扎扎實實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至於找錢,還是找資源,要看我的系統是不是能夠建構讓他們有安全感,讓資本來到我們這裡覺得有安全感,這是我現在比較緊迫的工作之一。”


王紅衛不僅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副會長,也是“青蔥計劃”的理事長。他介紹,青蔥計劃今年的征集已經結束了,馬上就要開始今年的開營,“我們會一如既往在疫情之後和各位友商一起扶植青年導演,讓他們盡快邁出第一步。”


王紅衛表示,今天到場的第一代90後導演在2035年剛剛45歲左右,“我們老一代新力量和新一代的新力量,即使到2035年依然年輕,依然是‘新力量’,能夠保證中國電影往下發展。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好像沒有理由不樂觀,沒有理由沒有信心讓中國電影更好發展。”


■  陸亮(中宣部電影局副局長):

願未來的新力量會更加美麗、更加茁壯,

形成鑄就電影強國的蓬勃力量


陸亮


十年的新力量論壇陪伴和見證了中國電影近年來艱辛而不凡的發展,現在的中國電影又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出發點,這一代新力量將義無反顧承擔起建成電影強國的重任。我們沒有退路,我們只有將對電影之愛化為動力,我們必將會取得成功。


在這次新力量論壇上,我們充分交流了新經驗、新想法和新認識,不僅談創作、談製片,也談宣發、談行銷、談技術、談創投,電影不僅是呈現在銀幕上的故事,更是銀幕外無數人的付出。每個行當都有獨特而珍貴的經驗,電影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電影人的心血。


可以欣喜地看到,大家越來越提升了政治站位,涵養了愛國情懷,越來越善於尊重市場、尊重規律、發現規律,越來越具有全局性的大電影觀,點點滴滴的新力量正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形成一種宏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將會推動中國電影克服困難,不斷前行。


在這次新力量論壇上,我們看到了新的電影正在與新的觀眾建立起密切而良好的關係,觀眾愛電影,願意走進影院,願意與電影共情共感共同成長,這是我們最大的信心,也是時代給予電影最大的紅利。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觀眾的愛,進而樹立起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定要把最好的電影作品回報給可愛的觀眾。


在這次新力量論壇上,我們感受到了新力量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睞和發掘,這是真正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是新力量的標誌性精神。電影是外來的藝術門類,但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利用它賡續中華文明,繁榮中國文化。


在這次新力量論壇上,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所有的新力量,中堅力量的身上散發出的團結、真誠、勇氣和信心,電影永遠和觀眾在一起,前提是電影人友愛地攜手站在一起,用共同的信念面對未來的繁花和風雨,從大家的笑語歡聲中,我們真切地感到這種團結奮鬥、真誠以待、共贏共進的共識。


在這次新力量論壇上,我們還看到了可喜的世界眼光,新力量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那是中國電影新的藍海,也是新時代交給中國電影的任務。


中國電影新力量已經快十歲了,願我們更悉心地呵護它,更精心地支持它,更努力地培養它。我相信,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新力量會更加美麗、更加茁壯,形成鑄就電影強國的蓬勃力量。


(根據發言順序整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