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代女裝圖”刷屏,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故事更令人驚歎

3月7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H5《快看!這裡有你在不同時代的美麗模樣》,廣大女性網友紛紛 “穿”上不同時代的服飾,“歷代女裝圖”刷屏各大社交網絡。

其實,這些女裝圖小到袖口的花紋,大到服飾的剪裁比例,都是按照歷史實物精心設計,反覆改稿,力求還原歷史,這才能真正展現中國歷代女性之美。

到底”歷代女裝圖“背後有哪些歷史和文化故事?一起來看!

戰國服飾

戰國女性服飾造型是上下一體制的深衣。深衣是在春秋、戰國之交開始出現,盛行於戰國、西漢時期的交領長服。

從形象資料上看,深衣的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其袖口、衣襟和底擺等部位都有錦緣裝飾。其人物造型參考了《龍鳳仕女圖》及戰國時期的人物漆俑等人物形象。

戰國女袍上面的紋樣來源於江陵馬山的龍鳳虎紋繡羅禪衣,針法為鎖繡,繡線有紅棕、棕、黃綠、土黃、橘紅、黑、灰等顏色。花紋一側是一隻頭頂花冠、雙翅張開、足踏小龍的鳳鳥;另一側是一隻斑斕猛虎,撲逐大龍,大龍作抵禦狀。

漢朝服飾

出於保暖的需要,漢代人習慣重疊穿衣,領口、袖口逐層顯露地“三重衣”式樣。這三層袍服領口、袖口等處多有彩色緣邊,衣作繡,錦為緣,且逐層顯露,形成了豐富的層次對比。

漢代女性服飾造型參考了帛畫中身穿曲裾袍的辛追夫人形象。其袍服袖身寬大,由袖身向袖口呈弧狀逐漸上收,在袖端形成一個收斂的袖緣,時稱“袪”。袖身寬的部分被稱為。又因其形狀與牛頸部相似,故又被稱為“牛胡”。

漢代女性袍服上的紋樣是茱萸紋。茱萸是一種小喬木,香氣辛烈,有祛邪辟惡、祝頌長壽的文化象徵。古俗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辟惡。它是中國古代紡織紋樣史中第一個能被準確識別的植物紋樣。

魏晉服飾

魏晉女服承襲秦漢服製,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著裙。

衫者寬博,梁簡文帝《小垂手》詩雲“且複小垂手,廣袖拂紅塵。”此時的女服流行衣擺垂袿,有的還在身前系蔽膝,兩側綴數條三角形的長飄帶,顯現出天衣飛揚的瀟灑和乘風登仙的氣韻。

魏晉女性服飾造型參考了傳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神女的服飾造型。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女性流行在盤成的雙髻和高髻的兩側垂下一撮頭髮,被稱之“垂髾”或“分髾”。

唐朝服飾

唐代女性著裝,以小袖短襦和高腰掩乳的長裙最為流行。孟浩然《春情》詩雲“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詩中稱以女裙之長,可以用裙擺掃散落在地面的梅花。唐代女性服飾造型參考彩繪女陶俑、唐代畫家張萱作《搗練圖》中的女性形象。

唐代婦女發髻花樣翻新、層出不窮,是這一時期女性形象的典型特徵之一。髻是一種實心的發式。初唐時發式,大多作成朵雲型。至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日益豐富,有高髻、倭墮髻、低髻、風髻、烏蠻髻、同心髻、花髻、樂遊、半翻等髻式。

宋朝服飾

與唐朝女子以豐滿健碩、英姿颯爽的風格不同,宋朝女子追求的是一種樸素雅致、含而不露而又風情萬種的小家碧玉之美。

在宋代女服中,最具特色和流行的款式當屬褙子。褙子,也寫作“背子”,是一種男女皆穿,尤盛行於女服的服裝。在許多宋代繪畫中都能見到。褙子多在衣襟、袖口和兩腋側縫處裝飾印金緣飾,時稱“領抹”。

宋代女裙時興“石榴”“千褶”“百迭”等名目。言“千褶”者,為細襇女裙,以五色輕紗為之,周身密打折襇。所謂“百迭”裙者,用料六幅、八幅以致十二幅,中施加細襇,如詩中形容“裙兒細褶如眉皺”。此時也是中國古代簪花文化最為鼎盛的時期,花冠自然也就成為宋代女性的時代標誌。

元朝服飾

蒙元一代的服飾,既有蒙漢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也有南北地區的造型區別。

元代蒙古女性首服以“罟罟冠”為時代特色。罟罟冠呈圓筒狀,寬頂細腰,前面探出,兩側各垂一翅膀狀耳飾,頂後翹翠花羽毛數根。宋人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稱“其末如鵝鴨,故曰故故。”

袍是元代女子衣服中的主類。袍式多寬大,長可及地,長袖窄口。元代女子的袍主要有大紅織錦、吉貝錦、蒙茸、瑣裡,這些都是貴重的袍式,妃嬪常穿。色彩以紅、黃、茶色、胭脂紅、雞冠紫為主。

明朝服飾

明代女服流行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有的還在其胸背部織繡有精美紋樣的補子。

裙子的顏色,明代初期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明代後期,男女通用的披風流行,女性的披風可與立領襖子搭配,下穿裙子。春秋季,披風穿在立領對襟或斜襟衫子外面,是披風搭配最常見的模式。這些搭配在明清小說中十分常見,如《西遊記》中的描述:“只見那黑漢子,穿的是黑綠紵絲袢襖,罩一領鴉青花綾披風,戴一頂烏角軟巾。”

清朝服飾

氅衣是清代上層女性的便服。一般穿在常袍、襯衣外面,形製為圓領、直身,身長至掩足,露旗鞋的高底。大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頂端都有用絛帶、繡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繡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

清代女裙形製是馬面裙,馬面裙由兩片相同的裙片組成,穿著時需要將裙腰上的扣子或繩系好。裙的兩側打褶襇,由兩邊向中間壓褶,稱“順風褶”。此間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清末女性開始使用假髻,這是一種用銅絲纏繞做成骨架,上面覆上黑色緞子或紗絨製成的假發,形似“扇形”,放在頭頂固定後用頭花、流蘇、釵等飾品裝飾,被稱做“旗頭”,俗稱“大拉翅”

近現代服飾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女性流行上襖下裙的著裝形式。

女襖多採用右大襟的式樣,領、袖、衣擺也多變化。比較講究的襖,多採用絲綢面料,運用傳統裝飾工藝製作,形成富有東方風格的民族服裝。

在近現代中國女性服裝中,最具民族特色且影響最大的服裝莫過於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此時期的上海旗袍發生了重大轉變。原本寬大的廓型開始變得緊身,能夠將東方女性優美的身體曲線表現出來。清代旗袍的封閉性被兩側的高開衩打破。還有的大膽使用透明蕾絲材料搭配裡面的襯裙穿著。從服裝設計的角度說,這種旗袍運用了很多設計元素,很有創意,被稱為 “別裁派”旗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