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脾胃病再複雜,離不開這15條治法

悅讀中醫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 編 導 讀

脾胃病癥狀千變萬化,相關方劑眾多,真正要用的時候該如何選擇呢?辨證不準難以選方,可到底屬於寒熱虛實、內因外感中的哪一類呢?今天,小編帶您用一篇文章,全面學習治療脾胃病的15條經典治法,遇見脾胃失調再也不怕~

1.燥濕和胃

適用於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中黏膩,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腹瀉,舌苔白膩而厚,脈緩,常用平胃散(蒼朮、厚樸、陳皮甘草、生薑、大棗)加減。

若吐瀉明顯,應行氣化濕,和胃止嘔,宜用不換金正氣散(厚樸、藿香、甘草、半夏,蒼朮、陳皮、生薑、大棗)。

若為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上吐下瀉,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舌苔白膩,脈緩,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宜用藿香正氣散(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白朮、陳皮、厚樸、桔梗、藿香、甘草、生薑、大棗)。

若夏月飲食不調,濕傷脾胃,吐瀉明顯,宜健脾化濕,升清降濁,多用六合湯(砂仁、半夏、杏仁、人蔘、白朮、藿香、扁豆、赤茯苓、木瓜、厚樸、甘草)。

2.清熱祛濕

適用於濕熱阻滯中焦,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宜用連樸飲(製厚樸、黃連薑汁炒、石菖蒲、製半夏、炒香豉、焦山梔、蘆根)。

若濕熱阻滯,吐瀉,腹痛轉筋,宜清熱利濕,升清降濁,多用蠶矢湯(晚蠶砂、生薏苡仁、大豆黃卷、陳木瓜、川黃連、製半夏、黃芩、通草、焦山梔、陳吳萸)。

若濕熱邪在氣分,濕重於熱,頭痛頭暈,惡寒,身熱不揚,胸部憋悶,嘔惡不飢,食欲不振,便溏不爽,小便黃褐,舌苔白膩,脈濡緩,宜清利濕熱,宣暢氣機,用三仁湯(杏仁、白蔻仁、飛滑石、白通草、竹葉、厚樸、生薏苡仁、半夏)或用藿樸夏苓湯(藿香、半夏、赤苓、生薏仁、白蔻仁、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樸)。

若濕熱阻滯腸道,身熱,下利黏膩臭穢,肛門灼熱,口乾作渴,汗出,苔黃脈數,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

3.消食導滯

適用於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脘腹痞悶脹滿,噯腐吞酸,惡食嘔逆,或大便泄瀉,舌苔白膩,脈滑,應消食和胃,用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蘿蔔子)。

若飲食停滯,濕熱內阻腸胃,脘腹脹痛,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數,宜消導化積,清熱祛濕,多用枳實導滯丸(大黃、枳實、神曲、茯苓、黃芩、黃連、白朮、澤瀉)。

若積滯內停,濕熱內蘊,脘腹痞悶脹滿,大便不通,則宜行氣導滯泄熱,用木香檳榔丸(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術、香附、枳殼、黃連、黃柏、大黃、牽牛)。

若飲食停滯,脾虛氣滯,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宜健脾行氣,多用枳術丸(枳實、白朮、荷葉)或用麴櫱枳術丸(枳術丸加炒神曲、炒麥櫱),橘半枳術丸(枳術丸加橘皮、半夏),香砂枳術丸(枳術丸加木香、砂仁),健脾行氣,消食化積。

若飲食內停,脾胃虛弱,則應健脾益氣,和胃消食,多用健脾丸(白朮、木香、黃連、甘草、白茯苓、人蔘、神曲、陳皮、砂仁、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或資生丸(白朮、人蔘、薏苡仁、茯苓、桔梗、藿香葉、甘草、白扁豆、蓮子肉、懷山藥、芡實、炒麥芽)。

4.益氣健脾

適用於脾胃氣虛,面色蒼白,語聲低微,四肢無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多用四君子湯(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加減。

兼有胸脘痞悶不舒,應用異功散(四君子東加陳皮),益氣健脾,行氣和胃。

兼有痰濕,咳嗽,痰多稀白,噁心嘔吐,應用六君子湯(四君子東加陳皮、半夏),益氣健脾,化痰止嘔。

兼有中焦氣機阻滯,脘腹脹滿,納呆噯氣,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東加陳皮、半夏、木香、砂仁),益氣健脾,理氣和胃。

若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泄瀉日久,或噁心嘔吐,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脘腹痞悶,舌淡苔白,脈沉細虛弱,應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多用參苓白朮散(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蓮子肉、砂仁、白扁豆、薏苡仁、山藥、桔梗)或七味白朮散(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木香、藿香葉、葛根)。

若脾胃氣虛,清陽下陷,面色蒼白,自汗,渴喜溫飲,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肢體軟弱,大便稀溏,或發熱,或脫肛,子宮脫垂,或泄瀉日久,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虛弱,或脈洪而虛,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宜用補中益氣湯(黃芪、人蔘、白朮、炙甘草、橘皮、當歸、升麻、柴胡)或舉元煎(人蔘、炙黃芪、白朮、炙甘草、升麻),升陷湯(生箭芪、知母、桔梗、升麻、柴胡)。

5.溫中祛寒

適用於中焦虛寒,面色蒼白,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脘腹冷痛,喜溫喜按,腹瀉便溏,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滑,脈沉細或沉遲無力,宜用理中丸(乾薑、人蔘、白朮、炙甘草)。

若中焦虛寒,四肢厥冷,應溫陽祛寒,益氣健脾,宜用附子理中丸(炮乾薑、黑附子、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

若脾胃虛寒(多見於慢性胃炎及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廣木香、砂仁、黨參、白朮、雲苓、炙甘草、製半夏、陳皮)溫中健脾。

兼有痰濕內停,應益氣健脾,溫化痰濕,宜用理中化痰丸(乾薑、人蔘、白朮、炙甘草、薑製半夏)。

6.溫陽止血

適用於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血色暗黑,面色萎黃,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宜用黃土湯(灶心黃土、炮附子、乾地黃、白朮、阿膠、黃芩、甘草)。

7.扶脾抑肝

適用於脾虛肝乘,腹痛,腸鳴泄瀉,每在精神抑鬱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泄瀉,瀉後仍腹痛,苔白脈弦,宜用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陳皮、防風),若久瀉,可加炒升麻。

8.瀉脾胃伏火

適用於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或弄舌,舌紅脈數,宜用瀉黃散(藿香葉、山梔仁、石膏、甘草、防風)。

9.清心瀉火

適用於心火旺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心胸煩熱,大便乾結,面紅目赤,苔黃脈數,常用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亦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

若胃有積熱,吐衄鮮紅,牙宣出血,牙痛頭痛,牙齦潰爛,口氣熱臭,唇舌頰腮腫痛,惡熱喜冷,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宜用清胃散(生地黃、當歸、丹皮、黃連、升麻)清胃涼血。

10.溫胃散寒

適用於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惡寒喜暖,脘腹得溫則疼痛減輕,遇寒則疼痛增劇,口和不渴,喜熱飲,苔白脈弦,常用良附丸(高良薑、香附)。

若胃脘冷痛,吞酸嘈雜,嘔吐頭痛,手足厥冷,宜用吳茱萸湯(吳茱萸、人蔘、生薑、大棗)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若中陽衰弱,陰寒內盛,脘腹劇烈冷痛,嘔不能食,腹中轆轆有聲,四肢厥冷,脈伏不出,宜用大建中湯(蜀椒、乾薑、人蔘、膠飴)。

若腹部時痛,溫按痛減,舌淡苔白,脈細弦,宜用小建中湯(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溫中補虛,和裡緩急。

若腹部時痛,兼有氣虛,則用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東加黃芪)。

若腹部時時疼痛,兼有血虛,宜用當歸建中湯(小建中東加當歸)。

11.滋養胃陰

適用於胃陰不足,胃脘隱隱作痛,或嘔吐,或呃逆,口燥咽乾,食飲不振,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宜用益胃湯(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冰糖)。

若氣逆嘔吐,口渴思飲,宜用麥門冬湯(麥門冬、半夏、人蔘、甘草、粳米、大棗)。

12.益氣降逆

適用於胃氣虛弱,胃失和降,虛氣上逆,噫氣不除,呃逆嘔吐,多用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薑、人蔘、炙甘草、大棗)。

呃逆、嘔吐因於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宜用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生薑、人蔘、甘草、大棗)。因於胃氣虛寒,宜用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生薑、人蔘)。

13.消痞除滿

適用於心下痞滿,寒熱互結,脾虛氣滯,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調,可用枳實消痞丸(乾生薑、枳實、厚樸、黃連、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半夏曲、麥芽曲)清熱散寒,益氣健脾,消痞除滿。

水熱互結,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應和胃消痞,散熱除水,用生薑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生薑、人蔘、炙甘草、大棗)。

胃氣虛弱,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宜益氣和胃,消痞止嘔,用甘草瀉心湯(半夏、乾薑、黃連、黃芩、人蔘、炙甘草、大棗)。

寒濕阻滯脾胃,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應溫化寒濕,行氣除滿,宜用厚樸溫中湯(厚樸、陳皮、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乾薑)。

14.調和胃腸

適用於胃腸不和,心下痞滿不痛,嘔吐或乾嘔,腸鳴下利,食欲不振,宜用半夏瀉心湯(半夏、乾薑、黃連、黃芩、人蔘、炙甘草、大棗)。

若胸中有熱,胃中有寒,胸中煩悶,欲嘔吐,腹中痛,或腸鳴泄瀉,則應清熱散寒,和胃降逆,用黃連湯(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人蔘、半夏、大棗)。

15.啟膈通幽

適用於噎膈,痰氣交阻,吞咽梗塞,食道不利,胸膈痞悶,情志舒暢時可稍減輕,口乾咽燥,舌質偏紅,苔薄膩,脈弦滑,治宜開鬱化痰潤燥,常用啟膈散(鬱金、砂仁殼、川貝、茯苓、丹參、沙參、荷葉蒂、杵頭糠)。

瘀血內結,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吐出,甚至水飲難下,大便堅硬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滯,形體消瘦,肌膚枯燥,舌紅少津,或青紫,脈細澀,治宜滋陰養血,破結行瘀,多用通幽湯(生地黃、熟地黃、桃仁泥、紅花、當歸、炙甘草、升麻)。

姚希賢先生為國家名老中醫、博士研究生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六十餘年。姚老將自己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經驗系統整理、集結成書,將平生臨床所得分享給廣大臨床工作者——

《 衷中篤西消化病治療學 》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好書)

《衷中篤西消化病治療學》為以中醫學為本,博採中西醫之長,衷中篤西,充分分紹了姚希賢先生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統疾病之經驗。在癥狀與證候及疾病辨證論治之後,附有經治醫案和按語,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方葯也做了經驗性點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