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屠城易失去民心,為何古代軍隊破城後還時有發生屠城事件

戰爭年代,什麽最重要呢?當然是糧食,但還有一個,那就是人口,人口就是生產力,在現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我國的經濟之所以能發展得這麽快,得益於龐大的勞動力,人口紅利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生產工具嚴重落後的古代,人口就是決定國家實力的象徵,國與國、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多數是為了掠奪人口和土地,有地無人國家一樣是得不到發展。眾所周知古代戰爭沒有槍炮,只有冷冰冰的刀劍,面對面地互砍,醫療條件落後,往往在戰爭中受傷了,由於沒有抗生素,很多傷員都會傷口發炎而死亡,交通運輸落後,後勤運輸都得需要大量的人力,古代戰爭中動不動就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戰爭,其中戰鬥人員並不多,大部分是後勤保障人員,所以人口對於古代戰爭的重要性不亞於糧食。

戰國時期的秦趙兩國的生死之戰----長平之戰,由於趙軍主力被圍,而國內已無兵可用、無人可征,北部軍隊又調不回來,相反,秦國還有15歲左右的男孩可征,最終秦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人口如此重要,但在古代戰爭史上,卻時常發生屠城的慘烈事件。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屠城的行為。古代屠殺平民,不僅會引起民憤,失去佔領區的民心,還可能使戰爭形勢反轉。

為什麽古代軍隊很多都會在城破後大規模屠城呢?

首先攻城戰是對攻方十分不利的戰鬥。

因為對方有城池作為依托,如果是易守難攻的地形,再加上一名出色的善守將軍,攻方必定是頭破血流,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攻城的一方即使是十倍於敵軍也未必能十拿九穩,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洪都之戰,陳友諒水陸60萬大軍空國而去,面對地形不險要只有兩萬人守衛的洪都,且守衛洪都的是朱元璋得侄子,還是個“小鮮肉”,所有人都認為洪都會很快玩完,陳友諒更加深信不疑,結果令人意外,在朱文正出色指揮下,陳友諒的60萬大軍死死被擋在在洪都城牆外。

攻城戰是非常慘烈的戰鬥,士兵需要攀附城牆而上,此時計程車兵是防禦最脆弱的時候,攀牆而上的時候面對的是擂石滾木,踏上了城牆面對的又是數倍於己的敵人,沒有十八般武藝,在城牆上立足無疑火中取栗,所以攻城戰的傷亡往往是慘烈的,像蒙古攻宋的釣魚城戰役,蒙古軍隊不僅栽了個大跟頭,大汗蒙哥也被擊斃了。

正因為攻城戰如此慘烈,攻方士兵的怨氣也是非常重的,目睹自己的戰友一批又一批倒在了城牆下,仗打到最後,最後只剩下最原始的野蠻,當城破那一刻,他們往往第一個想到的是如何讓這個讓自己受了那麽多苦的城市付出代價,太平軍和湘軍的安慶之戰中,兩軍相持了一年多,期間湘軍各種常規攻城方法都用盡了,挖地道炸城牆都沒有奏效,最後還是因為太平軍筋疲力盡了才被攻克,城破後清軍為了發泄長期圍城、攻城之苦,屠城了。再加上將領的默許,這些士兵更加肆無忌憚。

第二,戰爭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讓敵人屈服。

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但當懷柔政策不奏效的時候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屠城,屠城會造成恐懼的氣氛,給自己的軍隊立威,直接消滅城內潛在的反抗實力或迫使反抗實力直接放棄抵抗,減輕己方部隊的損失。

受限於軍隊人數的製約,蒙古軍在屠城的操作上可謂爐火純青,蒙古軍隊人數本身不多,不可能每次攻下城池後都留下兵力駐守,那會給蒙古造成極大的壓力,蒙古軍隊屠城往往是把老肉病殘全部殺光,身體強壯的則被充當攻城的炮灰。蒙古靠著這一套攻城韜略才在有限兵力的情況下打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並控制了這些地區。

第三,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就是打錢。

在古代落後的後勤保障方面,以戰養戰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策略,一方面,承諾攻下城池,允許搶掠,可以起到提振士氣的作用,又可減輕了後勤壓力,畢竟當地的的大地主和官僚的糧食儲備都是很豐富的。項羽軍隊的戰鬥力之所以那麽強悍,多半是因為項羽給士兵承諾,城破後允許士兵們隨意搶奪。

另一方面,非我族者,其心必異也,兵法有雲,兵不厭詐,攻下的城池雖然有了眾多人口,但在他們眼裡始終是侵略者,是來奴役他們的,他們重新拿起武器又變成兵了,行軍打仗最怕的就是後院起火,稍不注意就會陷入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糧道被斷的的困難局面,而屠城可以有效避免這些問題,亦可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白起長平屠殺了40萬趙軍和項羽在新安屠殺了20秦軍都是為了避免後院起火和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屠城雖有違人道、殘酷,但在古代為了實現贏得戰爭目的,這點人口也就不算什麽了。

文:飛揚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