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國藩:慎獨,修身養性的關鍵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理治為先,以忠謀政,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慎獨是他一生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每日自省,刻刻慎獨,心地乾淨,清清白白無所求,坦坦蕩蕩無所欲,踏踏實實有所為。

慎獨,修身的根本

“慎”即謹慎,“獨”是單獨。慎獨就是在個人獨處或無人監督和注意的時候,也能嚴於律己,潔身自好,在欲望面前緊鎖心扉,在誘惑面前不動貪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慎獨是對君子嚴以修身的重要要求。《大學》中言:“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中講:“莫見乎隱,莫顯於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曾國藩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君子修身的精神,對慎獨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慎獨是修身的根本:

其一,他認為慎獨在於養心。舉頭三尺有神明,“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法,守身之先務也。”這正是孔子“樂以忘憂”和顏回“不改其樂”的境界。

其二,他始終把慎獨放在修身之根本地位。他在《君子“慎獨”論》中,仔細考察古人修身的功夫,認為成效顯著的有四項:慎重獨處,就會心胸泰然;莊嚴恭敬,就會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就會心悅虔服;正心誠意,則神靈也會欽敬也。

他進一步闡釋,慎重獨處,就是遏製自己的貪欲,連其中最隱蔽的地方也不放過,行事遵循自然之理,一刻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才能無愧於心;莊嚴恭敬,就是心靈寧靜專一,穩重端莊而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就是要心存仁義滋養的天性,視百姓為同胞,對百姓心存養護,自然會受到百姓愛戴;正心誠意,就是忠貞不二,言語篤實,不欺騙任何人,用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

其三,他認為慎獨是“日課四條”之“體”。他在去世前,總結自己一生處世經驗時,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他認為慎獨是根本,是“體”,其他三條是枝葉,是“用”。

慎獨,重在實踐

慎獨是曾國藩一生的躬身實踐。他認為,“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是最難控制的,所以內省就成了第一步功夫,然後才是“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的第二步功夫。曾國藩在《曾文正公家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昨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得到一筆額外財產,自己很羨慕。早晨醒來之後,我覺得自己很可恥,於是對自己痛加指責,說自己好利之心如此嚴重,做夢居然會夢到,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飯,席間,朋友說另一個人最近也發了一筆橫財,我的心又為之一動,非常羨慕。回來後,我在日記裡寫道,早晨剛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我這個人真可謂卑鄙、下流。

曾國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但從他的日記、家書等文字裡,根本看不出一絲一毫自負之氣,自始至終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所以他一生頭腦清醒,從不被欲望所蒙蔽。他堅持每天寫日記,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從(1839年)29歲起,到病逝的前一天(1872年3月11日),他一生持之以恆,從未間斷。曾國藩一直保持嚴格和節儉的家風。他自己總結說:“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在去世前第四天慚愧自責的心情與年輕慎獨的心情沒有兩樣,真正做到了一生堅守。

慎獨是一種道德修養,是一種坦蕩胸懷,是至高的修身境界。古語有言:“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無愧於心,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曾國藩的慎獨觀,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學會反躬自省,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慎小事,拘小節,重慎獨,“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刁興澤),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