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間的快樂是生滅的快樂,因緣生因緣滅,不可能長久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複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從前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來,他嫌淡而無味。主人聽罷,便另外為他添了點鹽進去。愚人嘗到了鹽的美味,心內便想:味道所以這麽美,是有鹽的緣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滿滿一把,豈不更妙?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就直接抓起一把鹽往嘴裡塞。隻吃鹽,這滋味可想而知!以為這樣更加美味,然而貪圖享受反而成了禍患。

這段經文適用於人生的很多方面,按照原文的理解,說的是有些學佛的人,聽人家說適當的節製飲食,對身體和修行都要好處,於是就乾脆不吃飯,經過七八天之後,因為饑餓而影響了身體,結果對身體和修行都沒有好處,就像文中這個愚人一樣,空口吃鹽,導致口舌不能辨味。

其實所謂的”節食“是對那些貪圖飲食的人說的,正常的飲食習慣是吃飽就好,佛教更是把飲食看成”藥“,以食物治療饑病,滋養色身,長養慧命,把色身安頓好才能專心辦道。所以過度飲食,會給胃腸造成負擔,這樣會帶來各方面疾病。如果認為節食可以成道,就大錯特錯了,佛陀六年苦行,每日隻吃一粟,最後佛陀說苦行不是道。

這段文字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啟發,比如我們所追求的快樂,其實我們如實的觀察人生,會發現人世間的所謂快樂,是很可憐的。因為人世間的快樂,都是”乞求“而來,為什麽這樣說呢?你看,我們想成就一件快樂的事情,要具備很多因素,也就是要因緣具足,才能達到這個快樂,少一個因素,這個快樂都無法生起。

而且這個快樂即使因緣具足而生起了,也就快樂幾分鐘,絕不會有人因為一件事情而快樂十天半個月的,更不會快樂一年半載。因為這個快樂是生滅的快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不是自性中本具的功德,它就不可能長久。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要快樂,而是如實的認識人生,認識人生中的這些快樂,就像故事中的鹽,它是調味品,適當的用一點點就是美味,多了齁人,空口吃鹽更加危險。我們如實的觀察人生,這樣才能安住當下,受用人生。一旦在”如實“之外產生執著,貪圖這生滅的快樂,那就反受其害。所謂“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佛教的智慧極其深廣,這段比喻,大者見大,中者見中,小者見小。就像《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有的人從中體會到”空性“,有的人體會到”能生萬法“的道理,依體起用。

不論體會到哪種程度,都會受益。

圖片 | 觀海寺法務部

編輯 | 常銳

責編 | 妙空法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