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闡揚中華文明 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

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華文明從遠古時期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中華文明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謀大同的深厚傳統,從根本上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於艱難中挺立,在困厄中奮發,錘煉出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走向興盛的進程,既是經濟總量、科技力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道德規範等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國文化歷來就有講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傳統,反對以武力壓迫使人屈服。“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國文化之所以注重“王道”而反對“霸道”,根源於中華文明講信修睦、和衷共濟、協和萬邦的文化特質。


今日之中國,是歷史之中國的延續;中國之今日,是中國之歷史的沿承。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所決定的。中華文明的沃土滋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寶貴資源,如仁愛民本、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都為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啟示。所以說,中國擁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文明需要交流互鑒,文化的多樣化是與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同時呈現的時代特徵。費孝通先生在他80歲生日時,曾提出文化自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一種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它之所以廣為流傳,可能恰恰來源於它體現了一種廣博的文化胸懷,這正反映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遼闊文化胸襟。所謂“文明衝突”,某種程度上看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文化預言,不應該成為一些國家結盟與對抗的理論依據。從歷史上看,佛法東來、西學東漸,都在與中華文化的交融碰撞中綻放出異彩紛呈的文化景觀。闡揚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和精神特質,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增強捍衛多邊主義、支持團結合作的國際力量,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時代重任。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文明中蘊藏著理解當代中國的鑰匙。弘揚中華文明,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和互鑒,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仍需再接再厲、不斷創新,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我們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融互鑒提供更扎實的文化滋養和學理支撐。(作者:鍾超)


《光明日報》(2021年05月12日 02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