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蒙醫藥:獻給人類健康的瑰寶

「30,50,97……再跟訂單核對一下批數。」7月15日,內蒙古科爾沁葯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伏瑩發走了公司剛產出的最新一批消腫橡膠膏。2018年7個月的時間,科爾沁葯業出庫的該品種膏藥已有100餘批,而幾年前,這個數字還僅僅是個位數。

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有著「中國蒙醫藥之都」之稱的通遼市,數家蒙葯企業迎來了像科爾沁葯業一樣新的發展浪潮。自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蒙醫中醫條例》實施以來,蒙醫藥獲得了長足發展。「蒙古族群眾對蒙醫、蒙葯有著天然的文化認同,但蒙醫藥這塊瑰寶不該隻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民族,而應造福全國,讓各族同胞都能受益。」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布仁巴圖如是說。

今年1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振興蒙醫藥行動計劃(2017—2025年)》,明確要發展壯大蒙醫藥醫療、預防、養生、保健等產業體系,加強特色優勢和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提升蒙醫藥服務能力和水準,不斷傳承創新,推進蒙醫藥標準化、規範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

蒙醫藥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2016年12月30日,經中國蒙古學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和評審後,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被授予「中國蒙醫藥之都」稱號。

千年瑰寶

馬背上傳承的蒙醫藥文化

不同於廣為人知的中醫藥文化,蒙醫藥並不為大眾所知。然而蒙醫藥同中醫藥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並逐漸形成了蒙醫藥的獨特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

早在12世紀前,蒙古族人民就發明和運用了許多適合地區特點的醫療方法。13世紀初,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原有醫療經驗的基礎上,蒙醫藥吸收了藏醫、漢族傳統醫學和古代印度醫學的基礎理論和醫療經驗,逐步形成了具有初步基礎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古代蒙醫藥,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體系。

據悉,蒙醫以「三根」學說為主要理論基礎,同時還包括陰陽五行、五元學說、七素及六基症學說。除藥物治療以外,蒙醫的醫療方法還包括傳統的灸療、針刺、正骨、冷熱敷、馬奶酒療法、飲食療法、正腦術、葯浴、天然溫泉療法等。長期醫療實踐證明,蒙醫在治療偏癱、風濕、類風濕、心臟病、胃病、肺病、婦女病、偏正頭痛、咽喉痛等方面具有獨特療效及方劑、成藥,深受民族醫生和患者的歡迎和好評。

20世紀70年代以來,蒙葯有了新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衛生行政部門在普查內蒙古藥物資源的基礎上,編著出版了《內蒙古中草藥》。相關部門於1972年至1977年在較為全面調研、考證蒙藥材的基礎上,制定了部分蒙藥材、蒙成藥國家標準,隨後,蒙葯首次被錄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蒙醫臨床規範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專家論證會後,於1997年頒布了《蒙醫內外婦兒科病症診斷及療效標準》。蒙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發展步入新的階段,蒙藥材的開發、蒙成藥的生產、蒙葯的研究工作均在蓬勃發展。

2010年10月1日,新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中醫藥條例》實施,為促進蒙醫藥中醫藥事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蒙葯企業製劑車間外包瓶裝生產線。

立足科學

二次研發挖掘蒙葯更深價值

作為源於與疾病鬥爭經驗的藥方,蒙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例如內蒙古蒙葯股份有限公司傳承蒙葯經典的「保利爾膠囊」。

自古以來,蒙古族以肉食、乳食為主,少五穀蔬菜,居風寒冰冽之地,逐水草遊牧,過車帳鞍馬生活,多飲酒禦寒解乏。長期受這種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的影響,「易藏寒好生飽滿不消化和脂質增多症」,即現代醫學所稱血脂異常。這樣的環境也為蒙醫接觸這些疾病創造了客觀條件。

蒙醫對此癥狀的治療原理是調理運化、清濁化脂、解滯通脈,即通過治療調整機體,進—步增強消化功能,達到氣血通暢,排除「沃赫」(脂質)的生成、消化、代謝的障礙,變機體不正常的病理狀態為正常的生理狀態。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蒙醫不僅對血脂異常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有了深刻的認識,也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方法和方葯。蒙醫學對血脂異常的認識也給當代蒙醫藥專家帶來了研製現代蒙葯的靈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名蒙醫柳白乙拉,正是基於上述病因和發病機理,研製出治療血脂異常的保利爾膠囊。

此外,蒙葯貼膏也是蒙葯的特色藥品之一。「我們企業主要生產外用貼膏。近年來,除了銷往東北、南方地區以外,還出口到蒙古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伏瑩介紹。

據了解,內蒙古科爾沁葯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蒙葯外用貼膏為主,集藥材種植、藥品研發、加工生產為一體的、全國最大的蒙葯貼膏生產企業。

「蒙葯大多源自傳承千年的古方。」伏瑩指出,這使得不少蒙藥品種在擁有豐富的臨床案例的同時,也面臨適應證未被完全開發的局面。「目前,我們正在和多個醫院合作開展臨床試驗,挖掘藥品的更多適應證。」伏瑩表示。

同時,二次研發亦是不少企業的關注熱點。

據伏瑩介紹,科爾沁葯業一款膏藥的輔料中含有一種易引起過敏體質人群過敏的草藥。「這種膏藥的效果很好,但有小部分人會過敏。公司正在與北京的一家研究所合作,篩選高分子材料,用人工高分子材料來代替天然的橡膠、松香等成分。」伏瑩指出,人工高分子材料不僅可以避免過敏,還可提高膏藥黏附性,研發成功後還可使膏藥反覆使用。

扎魯特旗阿爾山蒙藥材種植基地。

習俗使然

蒙醫特色療法造福百姓

蒙醫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醫學科學,具有用藥量少、療效好、經濟簡便等特點。

「蒙醫的特色療法在治療慢病和康復治療等方面具有極大優勢。」布仁巴圖表示。

或許因蒙古族常生活於馬背之上,蒙醫尤為擅長治療跌打損傷類病症。其中,蒙醫正骨術是歷代正骨醫學家們所積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療法,可治療各類骨折與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等一系列病症。蒙醫正骨術分整復固定、按摩、葯浴治療、護理和功能鍛煉等6個步驟,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

「正骨術的手法複位治療快、費用低,不留後遺症。除非是粉碎性骨折等可能引起感染的嚴重病情,一般的骨折均無需手術,僅靠手法複位即可痊癒。」布仁巴圖介紹道。

「灸療術也是蒙醫著名的特色療法之一,中醫所講的針灸實際上和蒙醫的灸療術同出一源,蒙醫的灸療術還略早一點。」布仁巴圖介紹。灸療術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條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分蒙古灸、白山薊灸、西河柳灸、溫針灸。

「蒙醫的傳統療法非常有名,但這些療法中所用的醫療器械卻缺少『準字型大小』產品。」伏瑩為傳統蒙醫的醫療器械擔憂,「蒙醫所用醫療器械大都是把中醫或者教學用器材改裝,或者委託一些小作坊製作。」伏瑩表示,為解決這個問題,2016年,科爾沁葯業在政府的支持下與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學院合作,成立了專門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生產例如灸療術所用的銀針、腦震蕩治療所用的器械等,填補蒙醫缺少正規醫療器械的空白。

此外,蒙醫在飲食療法方面亦有蒙古民族傳統的酸馬奶療法。據研究,酸馬奶中有多種有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C含量較大,還有氨基酸、乳酸、酶、礦物質以及芳香性物質和微量元素等。

政策支持

監管助力蒙醫藥騰飛

「支持100部蒙醫藥文獻古籍的深度挖掘、整理、研究、翻譯、出版。收集研究民間蒙醫傳統療法,對其特色技術和方葯進行機制研究。」

「啟動重點蒙藥品種和傳統產品的二次開發,激活『休眠』『半休眠』品種。選擇10~20個蒙葯進行劑型改進、工藝提升和新用途研發。」

「在蒙醫或蒙醫中醫醫院就醫,起付線降低20%到50%,報銷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5%到20%。」

「保留蒙葯院內製劑和飲片加成政策,蒙葯不計入葯佔比。」

……

《內蒙古自治區振興蒙醫藥行動計劃(2017—2025年)》的政策紅利將大力推動蒙醫藥的發展。該計劃在蒙醫藥管理機制完善、服務能力提升、臨床優勢培育、健康產業發展、文化傳承、人才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創新、標準體系完善、蒙葯可持續發展、蒙醫藥宣傳及對外交流拓展十個方面啟動十大行動,實施30項工程,聯動部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食品藥品監管局等多個部門。

「完善藥材標準是保證藥品安全的基礎工作之一。」通遼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為解決蒙藥材標準低及標準不全的問題,通遼市食葯監局組織協調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蒙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擔了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蒙藥材標準提升研究及部分蒙藥材標準制定工作。其中,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主要參與了《內蒙古蒙藥材標準》1986年版整體提升研究工作,包括品種選擇、樣品收集、品種鑒定等。全部提升工作的內容還包括所有已進入國標品種與蒙醫理論相關的文字內容論證部分。

此外,為推動落實內蒙古蒙葯檢驗檢測研究中心審批落地,通遼市食葯監局依託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蒙葯檢驗檢測研究中心、醫療機構、企業研發中心等本地科研平台,與國內外科研部門及科研技術人員合作,開展重點項目突破;搶救收集古方古法,整理開發和傳承傳授;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安全有效、附加值高的現代蒙葯新產品;研發以蒙葯為基礎的保健食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劑等綠色產品。

蒙醫藥已擁有完整的教學體系。「近年來,各級監管部門的政策支持為蒙醫藥騰飛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但在高速發展之際,蒙醫藥發展面臨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布仁巴圖指出,除了缺少宣傳外,蒙醫傳承的獨特性使其無法「遍地開花」。「蒙醫的教學大多依託於蒙文,雖然目前部分蒙醫教材已翻譯為漢文,但其獨特的理論體系使其更適於蒙古族群眾學習,形成了一定的門檻。」布仁巴圖介紹。

據悉,通遼市現有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通遼市蒙醫醫院、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蒙葯檢驗檢測研究中心等10家科研院所。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中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重點學科,更擁有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個蒙醫藥學博士點。雄厚的科研實力為蒙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在政策支持、監管推動、科研力量的多重助力下,蒙醫藥必將展翅高翔。

文/《中國醫藥報》記者 王依依

圖/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提供

新媒體編輯:郭厚傑

統籌策劃:劉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