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她兩年出海100多次 劃皮劃艇與致命“鬼網”拔河

視頻/箭廠 文字/葉健啖

出品/騰訊新聞 × 箭廠

位於香港新界東部的西貢,被稱為“香港的後花園”。與摩天大樓密布的維港兩岸不同,這裡有山有海,保留著上世紀寧靜質樸的漁村生活,以優質的海鮮而聞名。進入夏天,西貢碼頭變得更加熱鬧。一到周末,無數遊客會選擇來到這裡,出海、登山或是嘗試潛水、皮劃艇等水上運動。

每隔一個星期,Kitti 也會來到西貢碼頭,花50港幣租一艘特大號的皮劃艇,劃出海面。除了運動愛好者之外,Kitti 還是一位“海洋拾荒者”。幾個小時之後,她的小艇已經堆滿了巨大的編織袋,裡面裝的都是她從海面或是海島上撿拾回來的海洋垃圾。

出海一次的收獲,足以填滿岸上一個500公斤的垃圾收集箱。這樣的事,Kitti 已經做了兩年,純粹是出於對海洋的熱愛。

八年前,本職工作是潛水教練的 Kitti 選擇從城市搬到了西貢,為的是能夠和海洋離得更近一些。游泳、潛水、風帆、拯溺、劃艇,水底曲棍球,凡是與海洋相關的運動,Kitti 都有涉獵過。但是,當她開始練習劃艇,有能力深入海洋,走入叢林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怎麽有這麽多垃圾?

一直以來,不論是去游泳、劃艇還是登山,Kitti 都有在戶外運動時順便清理垃圾的習慣。但是,她西西弗斯式的撿拾,完全跟不上海洋垃圾的漂來的速度:“這一秒撿完,下一秒又湧過來了。”

根據香港環保署的數據,香港平均每年收集到的海洋垃圾約有15000噸,塑膠和泡沫製品佔了其中70%以上。這些多是由岸邊居民或遊客丟下的一次性的飲料或食品包裝。同時,洋流活動也會將內地或是亞洲其他海域的漂浮垃圾帶入香港。

日積月累,陽光、海水和風力將一些廢棄物分解為細小的碎片,藏在岩石堆中或被吹到陸地上的灌木叢裡,使得清理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在清理海洋垃圾的過程中,最令 Kitti 感到棘手的還是纏繞在海底的“鬼網”。

“鬼網”其實是漁民遺失或丟棄在海中的漁網。由於漁網成本不高,人工修補的成本比買新的更貴,因此破損的漁網就會被漁夫們棄置在海水中。而且,漁網通常重達數噸,一旦遺失,漁夫們也不願花力氣把它們撈回來。

漁網的材質並不會在短時間內被自然所分解,久而久之,無主的漁網就像孤魂一般漂蕩在海底,遊經的海洋生物很容易被纏上,小到蝦蟹,大到海龜、海豚,無一幸免。對於潛水者來說,在水質渾濁,視線被遮擋的時候,“鬼網”的存在也是對他們生命的威脅,一旦被絆住,將很難脫身。

Kitti 還清楚得記得她第一次一個人劃艇出海清理垃圾,找到的就是一張巨大的“鬼網”。打撈“鬼網”的過程,仿佛是在和一個看不見對手的拔河,她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十幾分鐘,才從海裡扯上了整張網的一半而已。

有時候,“鬼網”實在長得可怕,Kitti 沒有辦法一次清理完,只好把它剪斷。打撈起來的鬼網,上纏繞著海藻,由於常期浸泡在海水中又沾染了的汙物,散發著陣陣的臭味。

上岸後, Kitti 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小心翼翼地剪開鬼網的“牢籠”,把困在裡面奄奄一息的海洋動物解救出來,放回海中。幾次清理下來,磨鈍一把新剪刀是常有的事。

到現在,Kitti的出海次數已經超過了100次,清理出來幾十噸的漁網都交給了香港的食物環境衛生署。在這個過程中,Kitti 也發現,香港政府沒有一個部門有能力去完全清理海洋垃圾和水底的棄置漁網。

本來,只是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出海劃艇的 Kitti,還是決定需要多一點人手。她在Facebook 上建了一個叫做“鬼網追擊行動組”的頁面,定期發布活動信息,召集民間的力量加入她的清理行動。

每次行動,少則幾人,多則十餘人。每當有沒參加過清理活動的新面孔加入進來,Kitti 都把它視為一次減塑教育的機會。

清理行動剛開始的第一年,Kitti和夥伴們都把自己視為“義工”,因為他們的清理行動完全自願,也沒有報酬。Kitti 常常覺得,比起“義工”這個身份,她只是一個普通人,去做了政府做不到的事;甚至在某程度上是個罪人。她沒有辦法每天不製造垃圾 。

後來,受到朋友的啟發,Kitti 和她的同伴們開始互稱“戰友”,互相支持對方,為他們每天製造垃圾而承擔責任。

兩年來,“戰友”們的敵人一直在變,從難纏的水底鬼網,到掛在紅樹林上的繩子,而現在,他們還有了大量散落在樹林裡的泡沫需要對付。Kitti 也曾徹夜未眠的思考過,究竟需要多少雙手,多少人去做這樣的事?思來想去,她確信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全部的人。

全世界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排入海洋。建立健全的海岸垃圾監測網絡,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是保護海岸線的有效方法之一。

點擊【守護海岸線】進入騰訊公益平台捐款,助力我國海洋垃圾監測網絡的建設,守護同一個地球,同一片海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