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5400萬

【編者按】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3億人正在被抑鬱症折磨,在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已達5400萬人。

《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數據表示: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的人數比例,僅為10.3%。

由於人們對抑鬱症的無知,遇到身邊的人抑鬱了,總會鼓勵他們要堅強一點,問題是:生病了,為什麼要自己堅持挺住呢?

我有一個得抑鬱症的朋友說,那段時間的確有非常深的感受。那就是覺得自己是一個斷了腿的人,想要找一根拐杖。

可是周圍的人卻不停地鼓勵她:樂觀點,堅強點,跟我們一樣跑起來啊!就好像在問她:你為什麼要生病?你為什麼找借口?

其實,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堅持活下去,每天和各種心理掙扎作鬥爭,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他對心理問題本身是有恐懼的。

《社會心理手冊》中提到,痛苦的事件隨時會發生的可能,會給人造成一種強大而無力應對的焦慮。誰知道自己會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呢?

所以,有些人會給心理疾病安上一個「脆弱」的標籤,反過來說就是,如果你自己不脆弱,那沒有東西可以打倒你。

另外,很多人的印象中,看心理諮詢=心裡有病=腦子有病=隨時攻擊別人。這種對心理問題的無知,恰恰成為了壓垮心理問題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01

拒絕自私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在《慧燈之光》系列中講到:

我們要:拒絕自私,培植愛心。

儘管許多現代人天天應酬交際,日日呼朋喚友,但人心與人心之間,卻越來越冷漠。

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時候,人人都說著甜言蜜語,但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標。

杯盤狼藉、曲終人散之後,很多人卻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的朋友。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孤獨,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愛護,就導致了孤獨症。

因為害怕沒有人幫助,害怕老的時候沒有人管,害怕生病的時候沒有人關心,這些對未來的焦慮,就導致了抑鬱症。

每個人都非常自私。

02

持久的幸福

學校培養出來的許多新一代學生,也是人格低下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者。

在我們心目中,名、利、財,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但真正擁有這些的時候卻發現,我們高估了它們的能力。

它們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甚至不能驅散我們內心的孤獨與憂慮。

如果我們的自私自利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仍然重複著我們的錯誤,人類的將來,將是一片可怕的黑暗。

為了幸福,我們必須讓自私自利的心態有所節製,否則每個人都沒有好日子過!

03

相互關愛

所有的生命都非常希望擁有幸福,不願意有任何痛苦。

學會尊重別的生命,懂得關愛其他生命,就能讓世上多一份祥和,多一份正能量。提升心靈,就要學會關愛其他生命。

培養慈悲心與愛心,提高人與人之間,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相互關愛,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

《環球科學》雜誌,就提出了幾點讓人幸福的建議:在生活、工作中,都要適當地把握好尺度;有空的時候,就去當志願者,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多去參與慈善,其內心獲得的成就感、幸福感、快樂感,是無法用語言可以表達的,也是任何金錢都無法換取,更超越了所有物質給我們帶來的幸福。

很多人經常說,做慈善會有癮,就是因為其中所蘊含的成就感與幸福感。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到生活條件很艱苦的偏僻山村去扶貧、支教或做其他義工?就是因為給予能得到幸福。

不知道有多少人親自感受過這種幸福,這種幸福的確是十分可貴的。

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試一試。當然,如果做慈善的人能有一點信仰,那他就更懂得其中的意義了。

相信因果的人都知道,今生給予出去的,來世肯定會擁有更多。

04

人人做慈善

現在很多人做慈善,是讓秘書或者下面的人去辦,自己並沒有親自參與,這樣的效果就不會很好。

若能自己親手去做慈善、獻愛心,錢多錢少都不重要,在親自把錢或財物交給真正需要的人手裡的時候,自己所感覺到的幸福,會讓我們覺得花掉的時間是完全值得的。

當然,利他的基礎,是愛心。如果沒有愛心,則即使把物質送給需要的人,解決了這些人的困難,也不一定有快樂的感覺。

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層次不同的愛心,但普通人的愛心是非常有局限的。

如何把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培養成可以無條件地奉獻和付出的人呢?

大乘佛教裡面,就有培養愛心的方法。培養愛心,並不表示要學大乘佛教。

能學大乘佛教當然非常好,但提升自己的心靈與學佛與否沒有關係,通過大乘佛教的方法去培養愛心,就一定能擁有不偏不倚、真實無偽的愛心。

05

生命之花

佛教對生命的定義,與生物學對生命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一朵花、一棵樹也是生命。

但佛教卻認為,有情感、有痛苦快樂感受的動物和人,才叫做生命。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情感,所以不是生命。

要當大乘佛教徒,就要愛所有的生命,要用開放的心胸,去面對世界,這是大乘佛教徒的最低標準。

壓力,不一定來自於養家糊口,很多比養家糊口更大的壓力,是來自於自己的作繭自縛。

痛苦,也往往不是來自於錢財的睏乏,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執著。

我認為,佛教就是一種方法論。佛教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抵禦誘惑、排解壓力、消除痛苦,解決很多金錢無法解決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