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頂笠披蓑知雨來:鬥笠與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傳統隱士形象,如樵夫、漁夫,以及諸多道人形象裡,鬥笠是標誌式的搭配。

本文從“笠”的造字結構出發、談談鬥笠與道人形象以及中國古代的宇宙觀,最後給大家介紹“鬥笠盞”與宋人飲茶。

1

無柄曰笠,有柄曰簦

鬥,表示形狀。笠,篆文上面是一個竹子,下面是一個站立的人。表示頭上戴著一個竹帽。古代與“笠”相對的,還有一個“簦”字。簦,接近於現代的傘。

《篇海》中寫道:“簦、笠,以竹為之。無柄曰笠,有柄曰簦。”兩字合用的“簦笠”表雨具。《後漢書·文苑傳上·》中寫有“杜篤”英勇善戰,有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之勇敢:

“一人奮戟,三軍沮敗”李賢引《淮南子》注為:“狹路津關,大山石塞,龍蛇蟠,簦笠居,羊腸道,魚笱門,一人守險,千夫弗敢過也。”鬥笠,可為人遮陽遮雨,常為道人佩戴。

《道藏》所錄《呂祖志》中有詩雲:“鬥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大千世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經幾秋。”詩中呂祖將鬥笠化為風帆,扇作舟,遊四海只須臾間,神通廣大。

丘處機祖師在《磻溪集》中寫道人的形象,也是頭頂鬥笠:“素愛斷蓬飛,野鶴孤雲志。頂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風狂子。”

鬥笠的形製,高濂在其養生著作《遵生八箋》中介紹了兩種,一種叫做“雲笠”:“以細藤作笠方廣二尺四寸,以皂絹?之,綴簷以遮風日。”

另外一種叫“葉笠”:“以竹絲為之,上以檞葉。細密鋪葢,甚有道氣。”兩者的區別在於材質以及編制的方法。

2

天如蓋笠

關於中國古代的宇宙觀,我們最為熟知的是“天圓地方”。什麽是天圓地方?

《呂氏春秋·圓道》做了闡釋:“精氣一上一下,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道教典籍中,記載了“天動地靜”與“天圓地方”的聯繫,在《道藏》所錄的《道法宗旨圖衍義》中寫道:“天動地靜,天圓地方。動者必圓,靜者必方。圓則變通,方則凝定。方如車,圓如輪,輪轉則車鳴,內運則外應。”

“方圓”並不是指天地的形狀,而是狀態,與陰陽、動靜相聯。

關於“天靜地動”,莊子在《天運》中一連幾個發問:“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

莊子並沒有闡述其答案,但卻隱藏著一種關係,引發後人的深思。此外,古人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即“天象蓋笠,地法覆盤”。

《晉書·天文誌》中寫道:“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聵,三光隱映,以為晝夜。

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裡。”意思是指天空為鬥笠狀,大地像一個翻口的盆。

3

鬥笠盞

鬥笠形狀,也被人們運用在生活方式之中。宋代是茶文化盛行的朝代,飲茶方式從唐代的煎茶轉為點茶。點茶的關鍵在於用茶筅打茶,使得茶末上浮形成茶面,同時需要攪動泛起茶花。

古代人為了使這種飲茶方式更為便捷,發明了一種實用的茶具——鬥笠盞。我們再說說“盞”這個字。本字為琖,甲骨文上面是“淺”字,下面是“皿”字,表示很淺的杯子。

《說文解字》解釋為:“琖,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斚,周曰爵。”意思是不同地方對其稱謂不同。《揚子·方言》寫道:“趙魏之間或曰盞。”

鬥笠盞,口寬杯淺,直壁小圈足。這一形製,有助於點茶時水丹青的呈現,更有助於分茶。

杜甫在《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一文中,介紹了自己心儀的一個茶杯,寫道:“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大邑,即成都。這隻讓杜甫心儀已久的茶杯,有一種說法便是鬥笠盞的前身。

宋代在茶飲發展過程中,一是追求視覺上的美感,二是在茶具的實用性上,

小鬥笠,藏大道理。從中國人手邊茶飲的器具,到道人、隱士身上的配飾,再到中國人的天地觀,無不體現中國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編輯:西銘)

聲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