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侘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侘寂[chà jì]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所以對於這個詞,我們或可以用“禪寂”來理解。

侘,這個漢字在漢語中有誇耀與失意之意,

而拿去日文中以後,意思便相去甚遠。

在日本,“侘”(わび)是動詞“わぶ”的名詞形,

即:與良好狀態相對的惡劣狀態的意思。

引申的意思還包括“品質粗糙的樣子”,或者“簡單樸實的樣子”;

現在的“侘”是對以下事物的否定:

富有、富貴、華麗、巧言令色、鮮豔、豔麗、豪華、豐滿、繁瑣;

相反,可以用以下詞匯來表示“侘”的概念:

貧困、困乏、樸直、謹慎、節製、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簡素、幽暗、靜溢、野趣、自然、無聖。

“侘”在日本是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

人們稱自村田珠光興起的草庵茶開始,

到千利休達到最高點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統為“侘び茶”。

“侘”成為茶道的一個理論,

也就是“侘び茶”這個詞出現的時期是江戸時代。

茶道當中“侘”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粗糙,

也包含雖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質感,

追求美感的意願的這層意思。

“侘び”的意思通過“侘び數寄”這樣的熟語來表達,

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質的茶,以及喜歡喝這種茶的人。

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記》所寫,

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覺悟、工夫、技術三者齊備者也”的人,

也被稱作“貧乏茶人”。

到了千宗旦的時候,單獨一個“侘”字指的是“無一物”的茶人。

柳宗悅、久松真一等人,

在讚美高麗茶碗等茶具之美時,

一度使用這個詞。

結果就是,這個詞作為代表日本的美學意識概念的地位得以確立。

由此可以看出“侘び”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的美。

“侘び”的核心是禪,是禪的主體否定精神在美學領域裡的體現。

禪的“本來無一物”的思想使“侘び”否定了一切現有美的形式。

與此同時,禪的“無一物中無盡藏”的思想又使“侘び”獲得創造無權自由自在的藝術形式的可能性。簡言之,“侘び”在否定的同時獲得了新的肯定。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來自禪宗六祖慧能的偈子。

本,是指本心的覺性,是眾生皆具的清淨真心,

是最初的本覺最簡單純樸的種子,未經任何外物干擾和誘惑。

這個物是指外物,而不是指自己不存在,

無物是指無雜染,不是說沒有任何東西,

所以說何處惹塵埃。

塵埃是指心對外界虛幻五蘊的執著。

“寂”是動詞“さぶ”的名詞形式,

最初是指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劣化的意思,

也好比漢字中的“寂”的意思,

表示沒有人聲,非常安靜的狀態。

這個字最初也不是什麽特別美的概念,

《徒然草》等古書中記載這個詞有年代久遠的書冊散發出陣陣濃味的意思,

這確認了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鑒賞古舊之美的意識。

到了室町時代,這個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當的重視,還被納入了能樂等藝術形式中,並開始理論化。

俳句中的“寂”尤其指舊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徵,

用寺田寅彥的話來講,像是從舊物的內在滲出來一樣,

與外表沒有什麽關係的美感;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頭。

誰也無法推動的石頭在風土當中表面開始生苔,變成綠色。

日本人將此看作是從石頭內部散發出來的東西,尤為注目。

由於這種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這個詞與古董鑒賞關係很深。

有這個概念的日本古董鑒賞和西方古董鑒賞就有了不同之處,

比如日本的古董鑒賞由於“寂”這個概念更為重視自然在物品上留下的痕跡,

而西方的古董鑒賞更注重古董本身的歷史價值。

在漢語中,也有一個用於表達這種物質表面所流露出的那種安靜氛圍含義的漢字:“錆”。

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

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

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

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

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

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

Leonard Koren在介紹侘寂的一本書中有一段話:

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

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侘寂,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

它不是直接從日語翻譯到英語的詞匯,

其背後的理念也不會立即在那些以前不知道它的人們心轉運站化生根。

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

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

最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這一觀念,

並開始在個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侘寂的例子。

茶道本身就是侘寂如何顯現在日本文化中的例證。

茶道由禪宗大師與僧侶們所發揚,

他們精心建造茶室,使用從中國進口而來的華貴茶具。

然而,在16世紀,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出了一種新的茶道方式,

使之可以在小的茶屋中進行,

茶具也是本地的工匠所做。

千利休的這種茶道儀式征服了不富裕的民眾們,

成為著名的侘茶道(即以侘的方式進行的茶道)。

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

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

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

就是所謂:麁相。

麁相的日文原意是“外表粗糙,內在完美”,

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秀外慧中”相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

這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

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

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

是否由名家製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

由此可見,侘び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寂び的發音是Sabi,除了寫做“寂”,也可寫做“錆”,

這兩個詞在古語中是共通的,意思是“舊化,生鏽”。

字的原義固然是來自於中文,

但在著名俳人 松尾芭蕉的影響下,

以及能樂(主要描寫死亡·死與生的一種傳統藝術)的推動下,

寂び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

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

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

這種美感與侘び的相似點在於,都在強調一種“不依托於外在”的美。

既然分別解釋過了侘び和寂び的含義,

那麽我試著把它們結合起來,侘寂的含義是:

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

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舉幾個例子的話,爬滿青苔的石燈,

以及經歷幾百年風雨的,

外表毫無塗漆保護的木柱。

或者是:

落葉的庭院掃得一乾二淨之後,

還要輕輕把樹搖一下,抖落幾片葉子。

這些都可以表現為侘寂之境界。

任何事物,圓滿、完美都是不好的。

保留著殘缺的狀態,更有情趣。

《徒然草》。

其實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就是侘寂概念的核心。

侘寂是日本三大審美意識的之一。

物哀。幽玄。侘寂。

相比前二者,侘寂更為蒼涼、寂寥、凝重。

更注重光陰流逝而帶來的滄桑感。

追求不完整的禪意。

缺陷更能表達精神,形式的完美讓人忽略內在的真實性。

侘寂推崇:不對稱、不完整,殘缺和年代的痕跡。

如日本的金繕,一種對於破舊事物的惜物之心。

正如佐藤春夫所說的:詩意、散漫、耽美的生活。

是世俗化、功利的另外一種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