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最終選定莫斯科之前,俄羅斯為什麽要多次遷都?

NO.919-俄羅斯遷都

作者:伊萬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俄羅斯在面積上是世界第一大國,但在這泱泱土地上,能在人們腦海中留下印象的城市卻寥寥無幾。

更有意思的是,這為數不多的幾座城市還都曾經做過俄羅斯的首都,比如聖彼得堡,諾夫哥羅德等。俄羅斯是一個遷都歷史非常豐富的國家,在最終選定莫斯科之前,就曾經多次遷都。

當然,俄羅斯的首都選擇也是綜合了各種因素,在時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古羅斯國家首都的頻繁變遷

公元5—6世紀,住在喀爾巴阡山以北的斯拉夫人開始了遷移與分化。隨著歷史演進,他們逐漸形成了三個分支:東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與西斯拉夫人。

東斯拉夫人就是現代俄羅斯人、烏克蘭人以及白俄羅斯人的祖先,居住在第聶伯河沿岸森林及其以北地區。憑借當地肥沃的土地以及豐富的森林、水資源,東斯拉夫人生存了下來,但受限於氣候和偏僻的位置,他們的生產方式長期沒有進步,部門土地的產出和可持續開發能力連當時粗糙的西歐都比不上。

當東斯拉夫人遷徙到東歐平原後,古老的氏族制度逐漸被村社制度取代,他們也在周邊遇到了一群擁有更先進文明的鄰居。

當時,自波羅的海沿第聶伯河進到黑海有一條重要商道——將歐洲北部和拜佔庭連接在一起的“自瓦良格至希臘”之路。為了保證沿途商貿活動的安全,許多城市出現了由瓦良格人組成的武士隊。正是這些人帶來了最早的俄羅斯國家概念。

公元862年,居住在諾夫哥羅德的斯拉夫居民邀請瓦良格人留裡克及其武士隊來整頓秩序,建立了留裡克王朝。這是統治東斯拉夫人的古羅斯國家的第一個王朝,而首都便是諾夫哥羅德(現為俄羅斯聯邦諾夫哥羅德州首府大諾夫哥羅德)。

他們選擇了諾夫哥羅德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

大諾夫哥羅德處於沃爾霍夫河兩岸,南接伊爾門湖,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淡水資源豐富,且具有相對優勢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從生產力上來說是優選地區;其次諾夫哥羅德處於水陸交通線交匯點,是通往希臘商路的重要節點,在商業和軍事上價值突出。

留裡克去世後,奧列格成為了諾夫哥羅德王公。公元882年,他又率武士沿第聶伯河南下,佔領了基輔,並遷都於此。

令奧列格選擇基輔的原因,除了因為基輔是三條大河匯流之處水陸兩便,而且氣候更宜人以外,還有政治上更重要的考慮。

在諾夫哥羅德,王公的權力隻局限於軍事和司法方面,公國內的事務一概由公民大會決定。正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方便改革一樣,奧列格也是為了擺脫龐雜的既得利益集團,放手實施自己的雄圖。

水陸交通方便,而且更靠西的基輔,有利於羅斯人完成對其他斯拉夫人的統一。“讓基輔成為羅斯各城市之母吧”!奧列格的這一雄心也確實實現了。此後,在基輔周圍形成了被稱作“基輔羅斯”的古羅斯國家,也讓基輔在東歐始終是座極其關鍵的城市。

此後基輔羅斯經歷了大約近四個世紀的發展,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內訌和同遊牧民族的戰爭耗盡了羅斯的力量,到了13世紀,最終分裂成了50多個獨立的小公國。與此同時,韃靼蒙古人的入侵,促使羅斯分成了兩部分,東北羅斯和西南羅斯。

到了1157年,羅斯王警察德烈·博戈洛布斯基遷移新建的弗拉基米爾城——這原本是一座要塞型的城市,地勢很高,形勢險峻。其成為東北羅斯的首府,是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

而這座新首都的形象,則參考了當年的基輔城。

在古羅斯國漫長的歷史上,都城一再改變,卻從沒有人選擇今天的首府莫斯科和另一座舊都聖彼得堡。這兩座首都的故事,還得從蒙古人西征說起。

統一俄羅斯國家首都的選擇

“莫斯科”一詞來源於芬蘭語,意為“潮濕的地方”。史書中有關莫斯科的最早記載出現於公元1147年,王公“長手尤裡”與另一位羅斯王公於此會面,這一年於是被認為是莫斯科的創立之年。

其實莫斯科本來只是東北羅斯“蘇茲達裡-弗拉基米爾”公國南端的一個防守點,但因為戰略位置很重要,受到了羅斯人和蒙古人的雙重重視,竟逐漸成為了一個單獨的勢力,也就是莫斯科公國的核心。

在莫斯科公國的發展過程中,王公們與金帳汗國保持著良好關係,甚至代替蒙古汗徵收賦稅,沒少乾壓迫同胞的事。他們征得的財產當然也並未全部上交,雁過拔毛地增強了莫斯科自己的實力。

對於在羅斯地區擁有強大影響力的教會來說,莫斯科的中央地位也很有意義。主教們認為東正教的發展必須處於羅斯南北方的中心點,便集體從弗拉基米爾搬到了莫斯科,並投桃報李地用宗教聲望支持莫斯科公國。

逐漸地,羅斯政權和教權都集中到了莫斯科,成為了“全羅斯”的中心。

到14世紀中葉,金帳大汗之位幾經易手,汗國日漸衰落,莫斯科卻趁機崛起了。

1380年,羅斯武士在頓河旁的庫利科沃原野擊敗了韃靼人,雖然這一戰後並未使莫斯科公國擺脫韃靼人的統治,但是羅斯人開始相信自己有力量打敗敵人。伊凡三世登基之後,通過武力與和平方式又吞並了許多小公國,並出動大軍征服了諾夫哥羅德商業共和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羅斯君主”。

1480年,韃靼汗率軍討伐羅斯,卻因天寒地凍不得已退兵,標誌著羅斯擺脫了韃靼蒙古的枷鎖。此時莫斯科大公變成了沙皇(之前只有拜佔庭帝國皇帝才擁有的稱謂),莫斯科羅斯也變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俄羅斯,定都莫斯科。

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俄國不斷向外擴張,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帝國也有自己的心病,那就是沒有出海口。1689年登基大位的彼得一世深諳此道,而莫斯科作為首都海洋屬性明顯不足,他必須為俄羅斯找到一個強力的濱海首都。

另一方面,和當年的奧列格一樣,彼得大帝也需要鐵腕改革,讓腐朽的俄國重新富強起來。從莫斯科遷出,遠離頑固保守勢力,是他計劃的第一步。

於是1703年,彼得大帝西巡,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派駐重兵以防禦北方之敵——瑞典。他發現這個地方是不錯的海洋首都,開始逐漸擴建要塞為城,並在與瑞典的大戰後,於1712年正式遷都於此,命名為聖彼得堡。

此後長達200年的時間,這裡都是全俄的政治中心。

十月革命後的俄羅斯首都

19世紀末,處於世紀之交的俄國,經濟和社會矛盾不斷加深。經過多次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首都聖彼得堡爆發革命。起義者奪取武器,佔領辦公大樓,沙皇簽署退位詔書,俄國二月革命取得了勝利。但隨後工人革命就遭到了殘酷鎮壓。

一直到了十月,隨著“阿芙樂爾”號戰艦的一聲炮響,無產階級攻佔了冬宮,才成功取得了政權。

1918年,蘇維埃政權在全俄建立,而革命導師們又一次把首都遷回了莫斯科。俄國的首都又變了。

這有兩方面的考慮:其一,聖彼得堡是沙皇經營200年的核心城市,革命火種難以在這裡長久保存;其二,當時德國人正虎視眈眈瞄準蘇維埃俄國,聖彼得堡位於沿海地區,極易受到攻擊,而莫斯科處於內陸,有著戰略縱深,更利於防守。

國內秩序穩定下來之後,蘇維埃政權傾全俄之力,開始了緊鑼密鼓的首都建設,奠定了莫斯科這個全國最大工業中心的牢固地位。當時的莫斯科,集中了全俄超過50%的工人,擁有俄羅斯第一條地鐵,第一組環城公路,是全俄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城市。

二戰之後,經歷了50年代到70年代的建設複興,莫斯科已經初具國際化大都城的規模,是蘇聯展示國家建設成果的最佳窗口,吸引了全蘇聯的注意力。這卻帶來了嚴重的城市治理難題。

人們白天想,夜裡哭,做夢都想進首都,首都卻並不想大家來。

1931 年聯共(布)中央提出控制人口規模為 500 萬,但 1959 年人口即達到 504.6 萬,1971 年提出市區人口遠期控制不超過 800 萬,1984 年即達到 858 萬。莫斯科成為了一座爆炸的城市。

而莫斯科的城市規劃沒有跟上移民的步伐,只能在郊區修建計劃經濟特色的各種功能單一的衛星城鎮,人們不得不職住分離,不僅給城市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也讓居民幸福程度大大降低。

可想而知的是,莫斯科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堵車。隨著經濟的發展,道路等級低,路網密度小等問題逐漸呈現出來,再加上管理不善,莫斯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擁堵的城市之一。

這一問題一直延續到了蘇聯解體之後。作為俄羅斯的(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莫斯科的交通狀況始終沒有得到緩解。近幾年,莫斯科政府終於加強財政投入,嘗試努力解決堵車這一困擾民生經濟的大問題,但收效如何,仍然有待觀察。

從諾夫哥羅德,到弗拉基米爾,從基輔,到莫斯科,漫長的羅斯文明史上,首都更換頻仍,都是為了各種政治目的而服務,正如俄羅斯人的文化性格一樣,一切服務於實用,不惜一切代價地滿足實用的需求。

如今的俄羅斯他們會不會再選一個新的首都力行改革呢?抑或是,在蘇聯時代為莫斯科留下的強俄幻夢裡繼續忍耐呢?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