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年,這些老照片首次集中展示

今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我國成為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東方紅,太陽升”的電子音樂在太空中奏響,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成為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記憶豐碑和精神象徵。

曾經參與“東方紅一號”研製工作的科研人員回憶,“當時我們搞‘東方紅一號’是從零開始。打個比方,就是你想要吃饅頭吧,饅頭當然買不到,麵粉也買不到,小麥也買不到,你得開荒、種麥子。”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不僅要乾出來,更要乾好,確保成功”……這是當時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真實寫照。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國科技工作者創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跡和壯舉。

“東方紅一號”掀開了中國向浩瀚宇宙進軍的璀璨篇章, 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穩步前行,取得了以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為代表的成就,也孕育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

傳承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經社君精心選取了一批珍貴的老照片,一起感受中國航天勇攀高峰的50年!

奉上視頻,一睹為快吧!

精選圖片來嘍,趕快收藏!

1960年2月,在上海市南匯區簡易機場,研製人員正用自行車打氣筒作為壓力源,為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T7M加注推進劑。2月19日T-7M探空火箭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飛向太空的第一步。

1960年4月17日,在上海市南匯區探空火箭發射架前,錢學森、王希季等海外歸國專家與參加發射任務的科研人員合影。

1970年初,材料工藝研究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43所前身)科研人員,正在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水陸庵古廟裡進行型號設計。

1970年初,科研人員在陝西省鳳縣一間廁所改裝的實驗室中,研究姿態控制發動機。“廁所試驗室”從1970年一直使用到1980年,測試過200多台次試驗件,總起動次數達十萬次。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時期,航天科研人員通過肩擔人抬,趟過河水,搬運固體發動機進山試驗。

停放在總裝車間的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航天運載火箭長征一號。長征一號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橢圓軌道,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0年初,科研人員正在廠房內測試東方紅一號衛星。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第一個里程碑。衛星重173公斤,超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四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重量總和。衛星的跟蹤手段、信號傳遞形式、衛星調控系統,也均超過四國第一顆衛星的水準。

研究所裝配人員在裝配“東方紅樂音裝置”。1965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重啟,代號“651工程”。當年10月,召集一個全國性的方案論證會議,經過42天討論,最終確定了“東方紅一號”的基本方案,要求只有12個字: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

朝陽下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塔。李陽 攝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大家圍坐在收音機旁收聽《東方紅》樂曲。《新聞公報》發布消息後,人們爭看《號外》,聆聽《東方紅》樂曲,上街遊行慶祝。

1970年4月26日,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1986年2月1日,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把東方紅二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實用衛星的發射,標誌我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開啟獨立自主研製並發射通信衛星的時代。

1992年,東方紅三號熱控星準備在KM4容器進行熱平衡試驗。

1996年,中國第一代靜止天氣衛星風雲二號FY-2A在進行試驗,1997年6月10日該星發射成功。經過近50年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天氣衛星,目前8顆衛星在軌運行。風雲天氣衛星已被世界天氣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天氣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和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1999年9月18日,屠守鍔、楊嘉墀、黃緯祿、任新民、王希季、孫家棟(從左至右)六位院士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後,在人民大會堂外合影留念。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凝練形成“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任新民院士,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屠守鍔院士,火箭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黃緯祿院士,中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梁守槃院士,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四位都曾在美國或英國留學,20世紀40、50年代毅然決定返回祖國,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稱為“航天四老”。

2003年5月15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人員在火箭總裝現場對發動機進行調試。

2003年10月15日台灣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第二個里程碑。1992年,中國政府正式批準載人航天工程。目前,載人航天工程已成功發射11艘神舟飛船,將11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2005年,神舟系列飛船任務返回艙正在進行落水試驗,為神舟系列飛船研製收集相關技術數據,並對其改進設計的正確性和可靠性進行驗證。張長宇 攝

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擔任飛船指令長的翟志剛正在進行出艙活動。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衛星在距地球約700萬公里遠的深空,飛越探測圖塔蒂斯小行星並成功獲取清晰光學成像,最近相對距離達3.2公里,實現了國際首次對該小行星近距離探測。嫦娥二號衛星2010年發射後,先後對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點、小行星等多任務多目標進行探測,獲得當時世界分辨率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體影像圖;首次實現從月球軌道出發飛赴日地L2點進行科學探測等,獲取了大量工程和科學成果。嫦娥二號衛星 攝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用各自攜帶的相機成功實現互相拍照,玉兔號月球車圖像驚豔亮相,五星紅旗分外奪目,中國國旗首次在地外天體“留影”。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圓滿成功。

2014年11月10日,中國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服務艙攜帶的相機在距離地球54萬公里、距離月球92萬公里處拍攝的清晰地月合影圖像。

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拍攝下玉兔二號巡視器在月背留下第一道痕跡。2019年 1月3日晚間,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成功分離,玉兔二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背表面。著陸器拍攝的玉兔二號影像圖由“鵲橋”中繼星傳回地面。

2019年3月1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把中星6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王旭 攝

2019年11月1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正在試驗場進行懸停避障試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4年啟動研製,2016年正式批複立項,計劃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及巡視,對火星展開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萬珂 攝

使用東方紅五號平台的實踐二十號衛星正在進行測試。東方紅五號是我國新一代超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台,採用大量新技術和新產品。

長征五號遙三火箭從塔架起飛。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中國載人航天新聞宣傳中心、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企業文化部、中國航天報等聯合主辦的“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航天圖片展”

(來源: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