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數據孤島會是個“偽命題”

文 | 鄭偉彬

數據共享,毫無疑問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個共識。城市各部門、各設備之間缺乏數據共享,智慧城市的建設與運營將無法真正實現。

但如何實現城市間各部位數據的共享呢?這又是個令人懊惱的問題。無論是企業或是政府各部門,對數據共享缺乏足夠的動力。

數據被視為數字時代的石油,每家企業都想守著自己的數據挖掘出巨大的商業價值。甚至數據隱私本身的保護服務,就蘊藏著商業利潤。Gartner就預測2019年全球消費者安全軟體支出將達到66億美元。

至於各地的政府部門本身,由於責任邊界、數據共享的技術條件等問題,也缺乏足夠的動力來推動。可以說,數據共享將是橫亙在智慧城市建設面前的巨大障礙。

互聯網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互聯互通

數據孤島真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困境嗎?

產生數據孤島的原因在於目前的數據是以軟體/應用為中心進行設計,因此數據的產生與擁有自然回歸到各個企業的數據庫之中。但隨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成熟,未來這種方式將可能發生轉變。

根據美國Harbor Research一篇論文的研究結果認為,如果傳統以應用為中心的數據組織方式,向以信息為中心的分布式結構方式轉變,那麽數據孤島的問題將不複存在,並且現在傳統的軟體服務供應商,也將為新的軟體服務供應商所取代,原因在於這些傳統的供應商並不理解物聯網帶來的挑戰。

設想一下,即使當前各個企業和政府部門願意將自身的數據共享出來,那麽將這些數據存儲在同一地方恐怕也並不現實。因此,轉變的必然是數據的組織方式。

過去二三十年的互聯網發展,不同主體設計的數據結構錯綜複雜,各有各的特點。並且,在HarborResearch的論文中,其強調最早互聯網網頁的設計是允許雙向連接(允許雙向訪問和編輯),但實際上,後來的互聯網發展並沒有按照這樣的軌跡進行,比如A網絡的擁有者並不知道有哪些其它網站與其網站相互連接,反之亦然。這種單向的連接也就導致了現在這種相互割裂的局面。

即使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雲,很多數據和資源不斷向雲端聚集,但顯然,亞馬遜的雲不可能與微軟的雲相連接,騰訊的雲也不會與阿里巴巴的雲相連接。他們都是互聯網世界裡一朵朵的雲,但彼此並不互通。

如果允許這種碎片化,毫無規則的,不能相互操作、流動的數據世界繼續存在,那麽像智慧城市這樣未來擁有數億個連接節點的體系,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智能化、智慧化。

轉向新的數據組織方式

由此,在上述論文中,作者設想了新興的數據結構和體系,創建“抽象層和分布式的數據身份模式,支持在服務應用程序中,訪問和融合不同數據類型的統一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數據的產生和擁有將保留在設備或服務應用本身,然後允許用戶通過使用多個不同的應用程序,將這些來自不同物理設備、應用的數據進行組合、融合,最大限度地進行數據分析,提高數據價值。

由此,在類似城市這樣的擁有數據節點的巨大信息體之中,每個節點都有相應的數據存儲,具有特定的ID和訪問接口、安全控制方式和版權付費方式等統一的規則,所有需要訪問數據的人或企業,均可以訪問,並支付相關的費用(如果必須的話)。

這樣城市的特點將是無處不在的分布式計算(網絡就是計算機)、以及“存在同樣普遍的分布式知識庫(數據庫),最終消除信息世界裡各單元之間的障礙”。而最為重要的是市場的相關利益者,也建立起了信任。

這樣一個巨大的分布式信息結構之所以可能,是得益物聯網及其相關技術,諸如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這樣的信息體系結構下,所有的數據將允許自由流動,進行數據融合或高級分析。

新一代軟體應用供應商的崛起

對於這種數據結構體系的變化,它將促使新的軟體供應商崛起。上述論文的研究者認為現有的傳統軟體供應商將陷在自己的數據孤島上,因為他們並不了解物聯網這種模式所帶來的挑戰,它們所開發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也是僵硬的、分散的。所以,這種創新並不可能出現在現有的傳統供應商企業之中。

這也就為新的軟體供應商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它們將“利用融合計算的趨勢,重新塑造先進物聯網應用的信息架構”。

不過,對於最終如何通過物聯網來跨越“數據鴻溝”,作者承認目前尚未找到解決原始工程挑戰的解決方案。

但這種基於數據的唯一性和分布式結構的思維轉變,卻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考慮到諸如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成熟與應用,未來打造這樣一個統一的物聯網世界,實現完美的數據共享,將會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就此而言,“數據孤島”更像是舊時代殘留的痕跡,是由於技術的局限、結構的陳舊導致的結果。但隨著新技術的成熟,開啟新的思考與創新方式,解決舊時代遺留的問題將不再有很大的困難,甚至可以說,那些問題甚至都不再是問題。

鄭偉彬(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校對:李世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