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午海戰炮彈為什麽填沙子?北洋海軍表示不背鍋

填沙子的炮彈源自特殊的技術史背景。這種炮彈隻出現於德國克虜伯公司的產品,是克虜伯穿甲彈的一種,主要的特點就是彈頭內沒有填充火藥或炸藥,而是填充的砂土或者其他無法爆炸的配重物。

在日本佐世保海軍墓地守靈的一枚“定遠”艦305毫米直徑穿甲彈,極有可能屬於填充砂土的炮彈。(照片拍攝:陳悅。)

這種炮彈在我們今天看來,絕對屬於標準的“胡搞”,但是在19世紀的8、90年代,卻是克虜伯公司一本正經研發生產出來的標準製式炮彈。

按照常理來想,炮彈的彈頭裡填了沙子,顯然就不可能爆炸了,這樣的炮彈要他何用?但是對於當時的克虜伯公司來說,確實一種無奈的選擇。

眾所周知,穿甲彈是可以用來擊穿敵方艦船裝甲的炮彈,為了保證強大的穿透力,以及保證彈體的強度,以免在高速飛行後撞擊目標的一瞬間自行碎裂,19世紀80年代的穿甲彈通常是彈頭尖銳的外形,不在彈頭上鑽眼、安裝引信,而是採用彈底引信,也就是把引信安裝在炮彈的底部。

炮彈要能爆炸,引信非常重要,在當時主要有觸發和延遲兩種。所謂的觸發引信,如果裝在彈頭,那麽炮彈擊中目標時引信受到撞擊,擊發內部的雷汞等烈性炸藥,從而引燃彈頭內填充的火藥或炸藥,引起劇烈爆炸。如果裝在彈尾,則依靠炮彈撞擊目標後的突然減速,引信內部的撞針依靠慣性前衝,擊發引信管內的烈性炸藥,引爆炮彈。至於延遲引信,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類似定時器的裝置,可以在發射前預先定時,按照所定的時間爆炸。

北洋海軍所用的克虜伯穿甲彈示意圖。可以留意彈頭是尖銳的形狀,彈底安裝的並不是引信,而是便於彈頭提升、運輸的掛環。示意圖繪製:顧偉欣。

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使用的穿甲彈,彈頭底部安裝的是彈底著發引信。

對於當時的穿甲彈來說,顯然必須使用彈底引信。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當時的克虜伯公司竟、然、不、能、生、產。當時克虜伯的穿甲彈是依靠什麽爆炸呢?因為解決不了彈底引信的設計和生產,克虜伯公司的做法是將穿甲彈的內壁處理得較為粗糙,指望炮彈在命中目標時,彈頭內的火藥產生摩擦而自行引爆。

這樣的設計顯然極不靠譜,所以克虜伯穿甲彈在當時命中目標後的爆炸概率極低。既然炮彈就算裝了火藥也不大可能爆炸,那麽乾脆就節省火藥,於是乎出現了內部填充砂土的穿甲彈,完全依靠“砸”傷地方。

甲午戰爭時,中日兩國海軍其實都標配有這種填著砂土的克虜伯穿甲彈。北洋海軍一般稱其為“實心彈”,日本海軍的術語則稱為“填砂彈”、“實彈”。只是在具體的實戰時,日本海軍完全沒有使用這種炮彈,而北洋海軍的克虜伯大炮仍然用著這種炮彈。

因為個中的技術史背景非常複雜,對當時的軍事知識缺乏經驗的現代人,於是就容易對炮彈裡裝著砂土的情況大驚小怪,甚至解讀為是中方的後勤供應上出現了弄虛作假的腐敗問題。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是當時的克虜伯公司技術落後,生產不出彈底引信,為了節省而搞出了這種炮彈。這個鍋北洋海軍不背,天津軍械局和機器局也不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