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母與子女的代溝,需要雙方一起努力

  我是九零後,父母是七零後。

  小的時候父母都是外出打工,所以年幼的我記憶裡面只有爺爺奶奶的身影。

  那時候最大的困惑在於為什麽在這個屬於父母的家裡面,父母卻更像是一個過年才會出現的客人。

  這個家更像是一個短暫的落腳點。少了溫情,只是一個住宿的地方。

  因為沒有感知到父母的溫度,所以並沒有很想回家的欲望

  每每在外面聽著自己的小夥伴被媽媽呼喚回家吃飯的時候,心裡面的酸楚就一下子湧出來,眼睛就會冒出一些霧氣。

  老師說我們是留守兒童,我並不能很清楚的了解這個概念,我只知道留守兒童的童年是沒有爸媽的參與的。

  爸媽缺席了我的童年,但我的童年未必是不快樂的,我可以下河抓螃蟹,撈魚,爬山,在別人的西瓜地裡面偷偷嘗到了夏天的甜頭。

  要是我的爸媽在身邊,他們應該是不會允許我這樣自由的。

  爸媽在他鄉,一周通過電話來了解我的情況。現在我已經忘記了當時我是一個怎樣的心情。隻記得後來媽媽說打電話給我的時候,說到一半我就沒有聲音,開始哽咽,說很想他們。後來的我聽到這樣的話也只是笑笑,也難免會覺得酸楚,到底是心裡面缺失了一塊。

  時間與距離催生了代溝,也讓這個距離變得越來越遠。

  我們這代人與上一代人,隔了點歲月,生活觀念卻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不否認勤儉節約是好事情,但是過度的“勤儉”對於我來說反而是一種折磨。

  大人總喜歡拿自己以前那個年代的事情來說教,看見我丟了自己不喜歡的衣服的時候,覺得我就是一個最大的罪人。每當我有行為不與他們的思想達成一致的時候,就會聽到職業的一段對話。:“我們那個年代,可是沒有你們現在這麽浪費的行為……”

  我不止一次想扔掉媽媽已經穿了十幾年的衣服,上面破損的洞在我的眼裡無限被放大。媽媽在我眼前走來走去的時候,那個洞在我的眼裡就是一個深淵。每次當媽媽穿起這件衣服對於我而言都是一種內心的折磨。

  媽媽總是反駁我的意見,覺得還能再穿一會兒。而我是最不願意將就的人,衣服破損了那就丟掉重新買一件便是了。他們總是勤儉節約的生活,生怕浪費了一點一滴。

  明明生活水準上去了,為什麽還要這樣生活呢?

  一次與爸媽去吃火鍋,菜單上來的時候,爸媽看著菜單就開始唏噓。一盤生菜就要十二塊錢?

  媽媽小聲的嘀咕,覺得十分的不實惠。媽媽帶菜的過程十分的緩慢,心裡面的計算機卻沒有停止盤算。對於他只是把錢賺來放在銀行裡面的爸媽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折磨。花錢有罪,不花錢內心就安寧。

  我餐桌上的剩菜剩飯永遠都不會有失寵的那一天,即使隔天飯桌上有了很新鮮的菜品。

  爸媽也永遠是先去吃蔫了吧唧的剩菜。而我是永遠不會去把我的筷子涉及到剩菜。

  媽媽從小給我灌輸關於錢這個意識的時候用了金錢這個詞語。

  “為什麽錢會被叫做金錢,因為是跟金子一樣珍貴的。”每每買好東西的時候,媽媽便又會把那一套搬出來對我說教,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你看,這個社會沒有錢,哪裡都村部難行呢。”驕傲的語氣裡面,似乎是對自己省吃儉用的一種表彰。

  也許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之中與父母勢必是有一場戰爭的。也許當我六十歲的時候,在他們的眼裡我也還是一個孩子。他們無法接受我很快成長的事實,所以我們的生活會有摩擦。大人試圖給子女安排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但是殊不知年輕的人是很驕傲的。對這樣的想法只會嗤之以鼻。

  我們彼此都渴望被理解,我們清楚我們是愛著對方。根深蒂固的傳統已經讓我們很羞於去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愛意。只是通過行動來表達對彼此的愛意。我們所謂的代溝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由於溝通未果,沒有耐心,最終給出的理由。

  對於這個障礙,是需要彼此一同去努力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