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牛膝——與牛的膝蓋同形同功

牛膝為莧科牛膝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的根,又名牛莖、百倍、山莧菜、對節菜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曰:「味苦、酸,平。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

牛膝的形態特徵

牛膝的植株可高達1米左右,莖直立,中部以上近四棱形或方形,具條紋,有疏柔毛,最突出的特徵是莖上的一個個「關節」十分強大,粗大的膨起,又結實,又堅硬,顯得強壯有力,就像牛的膝蓋,故得名「牛膝」「牛莖」,像牛的膝蓋一樣的莖。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說:「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

牛膝的莖節上對生分枝,葉對生,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與莧菜相似,故又名「山莧菜」「對節菜」。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其葉似莧,其節對生,故俗有山莧、對節之稱。」

至於「百倍」這一異名,李時珍解釋說:「《本經》又名百倍,隱語也。言其滋補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利濕通經活絡

作為藥用的牛膝根,呈細長圓柱形,有時稍彎曲,上端較祖,下端較細,表面呈土黃色或淡棕色,質硬而脆,受潮則變軟。氣微,味微甜而稍苦澀,故《神農本草經》謂其「味苦、酸」。

牛膝屬於「隰草類」,即靠近水邊的低濕地所生的草。牛膝生於河邊、荒地陰濕處,甚至可以生長在流水的溪溝石邊,自然就具有利水滲濕通淋的功效,可以治療淋證、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自然環境造就了牛膝具有利濕的作用,加之「酸則舒筋,苦除濕熱」(《本草經解》),所以《神農本草經》記載牛膝的第一作用就是治療「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的病症。張志聰《本草崇原》說:「取名牛膝者,稟太陰濕土之氣化,而能資養筋骨也。」牛膝、蒼朮、黃柏組成的三妙丸,具有清熱祛濕、舒筋利痹的功效,專治下焦濕熱的兩腳麻木疼痛、痿軟無力等病症。配伍獨活、桑寄生、杜仲、川芎、當歸、細辛、芍藥等藥物,可治療風寒濕邪痹著筋骨導致的下肢屈伸不利、冷痛麻木等病症。

牛膝莖節明顯膨大現象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與其周圍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牛膝莖節顯著膨大的特徵,不僅在它的中文種名中得到了突出的體現,而且決定了其廣泛適用於腰膝酸痛、下肢痿軟等病症的治療。

不論動物,還是人類,膝蓋具有支撐全身體重的作用,站在平坦的地方,左右膝蓋就會承受相當於體重的負荷。而在運動時,還要承受更大的負荷。例如:步行時膝蓋要承受2~3倍體重的重量,上下樓梯時則要承擔3~5倍體重的重量。所以膝蓋是全身承受最大力量的關節。

在古人的觀念中,牛即等於大,牛是動物中的大牲口。《說文解字》說:「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牛的身體大,力量也很大,耕田拉車的時候,力量主要集中於膝部,「牛之力在膝」(《本草崇原》),「牛,性順之物也,亦大力之物也。膝之為用,承上以接下」,而「人身下體,屈伸之大者莫如膝」(《本草乘雅半偈》),在「形同而性亦近」的感應理論指導下,古人認為莖節如同牛之膝蓋的植物,肯定能「健腰膝,壯筋脈」(《名醫別錄》),且「善治腎虛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醫學衷中參西錄》)。

不僅如此,牛膝還能通經活絡,「走十二經絡,助一身元氣」(《景嶽全書》),治療「筋節間病」。對此,鄒澍《本經疏證》說:「體柔韌似筋,而一線直下,上生之莖有節,下達之根無節,不用其莖,但用其根。是可知筋節間病,凡自下而上者,則以此;自上而下,長於下,短於上者,因其上行轉而下達,且柔則可屈,直則可伸,安在其有不合也。」

引諸葯下行

《本草衍義補遺》說牛膝「能引諸葯下行」,《神農本草經疏》也說牛膝「味厚氣薄,走而能補,性善下行」。牛膝為何具有「下行」之性呢?可能與牛膝為深根系植物,主根最長可達1米左右有關。這一特性,說明牛膝具有強大的穿地鑿土下行的功能。清代醫家徐大椿闡述其醫療原理說:「凡物之根皆橫生,而牛膝獨直下,其長細而韌,酷似人筋,所以能舒筋通脈,下血降氣,為諸下達葯之先導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引諸葯下行 牛膝就像一個嚮導一樣,具有引諸葯直達人體下半身,治療下半身疾患的作用。《本草蒙筌》說:「引諸葯下走如奔,故凡病在腰腿踝之間,必兼用之而勿缺也。」《醫學衷中參西錄》說:「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恆以之為引經。」所以有「無牛膝,不過膝」之說。凡治療下半身疾病的方劑中,每每加入牛膝以「載葯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

引氣血下行 牛膝具有引上沖於頭面、胸腹、上半身血液,或停滯於上述部位的瘀血下行,使人體氣血陰陽功能恢復正常的作用。張錫純在鎮肝熄風湯中,以牛膝配代赭石、龍骨、牡蠣等諸重墜收斂之品,治療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所致「腦充血證」,莫不隨手奏效。王清任在血府逐瘀湯中,將桔梗與牛膝兩葯同用,氣血同治,升降兼顧,起到清升濁降、氣血和調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說:「筋屬肝,肝藏血,凡能舒筋之葯,俱能治血,故又為通利血脈之品。」所以牛膝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加之「性善下行」,故能治療瘀血阻滯之經閉、痛經、經行腹痛、胞衣不下等症。《景嶽全書》說:「其性下走如奔,故能通經閉,破血癥。」《醫學衷中參西錄》說:「兼治女子月閉血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疼,通利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瘀滯所致經閉,可配赤芍、桃仁、水蛭等,以達到活血化瘀、瘀祛血行之功;瘀滯腹痛及痛經,可配延胡索、五靈脂、蒲黃等,以達到祛瘀通絡止痛之功。

引胎下行 《本草崇原》也說:「根下之莖,形如大筋,性唯下泄,故墮胎。」《本草正義》說:「牛膝,能墜胎者,滑利下行之功也。」

引陰火熱下行 《本草正義》說:「牛膝,味苦性降,清熱降火。」《得配本草》說:「能引火下行,並療喉痹齒痛。」適用於火熱上炎,陰虛火旺之頭痛、眩暈、齒痛、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與生地黃、石膏、知母、麥冬同用組成的玉女煎,治療胃熱陰虛之牙齦腫痛、齒松牙衄等症。

引血歸沖脈 此功效用於回乳。明代醫家薛立齋說:「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牛膝能引血下行使血歸於沖脈,從而不再化生乳汁,則乳自回。

引石下行 牛膝可引導膽囊、腎、膀胱、尿道部位結石下行,使其排出體外。治膽結石證,和柴胡、黃芩、生龍骨、生牡蠣、金錢草、海金沙、滑石、金鈴子、鬱金、雞內金等葯配伍;尿血、砂石淋證,配滑石、金錢草、通草、海金沙、瞿麥、大薊、小薊、白芍、知母等葯。

川、懷牛膝析疑

唐代以前的本草文獻中沒有川牛膝和懷牛膝之分,總稱為牛膝。川牛膝之名,首見於唐代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懷牛膝之名,始見於明代方賢《奇效良方》。在明清之後的本草書籍中,才開始對牛膝加以懷、川區分,並出現了二者之間的功效對比,但認識並不一致。明代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說:「懷慶產者,補益功多;四川產者,下行祛濕,在用者之運籌耳。」清代張秉成《本草便讀》說:「懷產者像若枝條,下行力足;川產者形同續斷,補益功多……懷牛膝根細而長,川牛膝根粗而大。欲行瘀達下則懷勝,補益肝腎則川勝耳。」一般認為,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作用好,而川牛膝通利關節、活血通經作用強。

脾虛泄瀉、夢遺滑精、月經過多、多尿、瀉痢、崩漏、妊娠、哺乳期婦女等,不宜用牛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