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華法學:卓越的道義是擔當

水木清華,鍾靈毓秀。傳統與青春輝映的清華園,翹首以盼每一顆年輕心靈的到來。

大類學什麽?報考季即將來臨,我們對話大類首席教授,直擊清華大學2019年本科招生的16個大類學科建設最前沿,帶你問道大師、取經學長。

聞道日肥,今天來看法學類——

法學類

相關院系:法學院

專業方向:法學、法學(國際班)

培養特色:法學大類采取法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一方面奠定學生堅實的知識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另一方面使法科學生具有對當代問題的關心和洞察力,並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清華大學校園的東南方,八根高聳的羅馬柱對稱排列的建築風格融合古今,正中掛著榮毅仁先生親自題寫的“明理樓”三個大字,盡顯肅穆莊嚴——這便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所在之處。20年來,它曾見證意氣風發的學子發奮讀書,也曾目送他們學成啟航,到更廣闊的天地闖蕩。“求真宏道,深明義理,伸張正義”,這是“明理”二字之寓意,更是每一代“明理人”的責任和堅持。

清華法學院成立於1929年,為清華大學最早設立的四大學院之一。曾經的清華法學院有著錢端升、燕樹棠、趙鳳喈、陳之邁、王化成等諸多名師執教,也培養出了王鐵崖、陳體強、樓邦彥、龔祥瑞、端木正等著名法學大家。

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之後,清華法學院被合並到其他院校,從此法學教育在清華長期中斷。1995年秋天,清華大學法律學系複建,並於1999年重新恢復法學院。雖間有中斷,但清華法學弦歌不綴,精神永續。幾次開辦,幾次停辦,恰恰證明了法律、法學在中國命運的變遷,使得清華法律人同樣具有濃濃的家國情懷。

正是因為優良的學科傳統和獨特的學科氣質,今天的我們仍然能在細微之中察覺清華法學院的與眾不同。而作為清華大類招生改革後極少數不進行跨院系專業分流的學院,法學鮮明的學科獨立性同樣值得我們探討。這個既古樸又年輕、既傳統又前衛的學院,既因法學大家的思想而流光溢彩,也因代代學子的苦學奮進而生生不息。

初識明理:驚喜與突破

對於大二的胡懷宇來說,進入清華法學院是一件既陰差陽錯,又順理成章的事情。高二偶然選入了清華的暑期學校,他似乎與這所大學越走越近;而對法學一直以來的濃厚興趣,則讓他對清華法學院的選擇顯得順理成章。

,

“我的父親是一名刑事辯護律師,這對我的學科偏好有一定影響。從高中開始,我可能就是班上所有同學裡意志最堅定、目標最清晰想要學法的。”基於家學淵源,胡懷宇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顯得較為平穩,甚至可以用如魚得水來形容。

“進校之後,感覺在清華園裡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每天都充滿動力和激情,什麽事情都很樂意去嘗試。”說起大一的生活,胡懷宇的語氣中依舊帶著激動,“另外讓我比較驚喜的是,我發現法學實際上與社會學、政治學甚至哲學的結合非常緊密,如果渴望思考、樂於思考,就能感受到無窮無盡的魅力。這是特別吸引我的一點。”

2018級的何雪薇亦是通過暑校結緣清華,法學也是她一直以來的目標。“我小學、初中階段就萌生了學法的想法,那時的我對平權、平等的話題很感興趣,來到法學院算是初心。”

何雪薇坦言,面對比起高中也不曾減少的學習壓力,自己需要重新定義大學的“自由”,突破固有思維。“高中時每天的目標都很明確,但是到了大學之後發現路可以有很多條,反而不太清楚未來應該選擇什麽,怎樣達到自己的目標。大學是更多元的,成績不再是唯一的指標,更多需要思考的是作為一個人要怎樣完善自己。”正如何雪薇所說,在進入法學世界的新鮮感之外,更需要沉潛內心,穩住士氣,勇敢嘗試,不忘初心。

漸入佳境:收獲與挑戰

在胡懷宇看來,法學院對每個年級的課程設置有著明顯的偏向性:“大一更偏向於感受、體驗,去慢慢地構建對於這個學科的一種印象與認知。到了大二之後,就進入了課業最緊張的時期。諸如刑法、債法、物權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核心的專業課程都會安排在這一階段集中學習。所以大二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專注於專業,學好真本領,為未來對各個部門法的鑽精打好基礎。至於大三,每個人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選擇專業任選課程,比如知識產權法領域、反壟斷法領域、商法領域等;並且也會考慮自己未來的出路,是工作、實習或是深挖學術。”

,

法學院大一學年,學生們可以選擇通過面試進入法學國際班,也可以選擇普通的法學專業,二者區別是前者的培養計劃在完成普通的法學必修和限選基本要求基礎上增加了一序列全英文的普通法課程和雙語課程,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當然,國際班的所有課程都是對法學院全體同學開放,無論是否是國際班的學生。

胡懷宇是2017級法學國際班的同學,他最喜歡的一門課程是《西方法律思想史》:“有一種說法是,第一流的是研究思想的,第二流的是研究制度的。當然這些說法其實有失偏頗,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代思想家的思想光輝對我來說還是非常有魅力的,給我一種‘人類恆星戰役閃耀時’的感覺。給我們授課的魯楠老師每學年都會安排一個不一樣的思路線,我們當時選擇的主題叫“社會與法”。從孟德斯鳩開始,歷經塗爾乾、馬克思、韋伯這三大家,之後再轉到哈貝馬斯、盧曼等一些現代的思想家,最後的落腳點來到《未來簡史》。這些探討,讓我們能夠靜下來多讀一些書。有沉澱下來的跟思想家對話的過程後,就會記住這樣的閱讀體驗,從中汲取相應的智慧。”

對於胡懷宇來說,大二的一年可以說是不斷“顛覆三觀”、重構思想的一年。法學領域的閱讀讓他對事物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這不僅僅是歷史事件或名詞的記憶,那些信息塑造的可能只是“知道分子”;更重要的是讀懂內容背後思考的來源和最終的歸宿,了解它們背後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和態度,用作者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進行碰撞,從中獲取經驗和成長。而在他心目中,法學教育也遠遠不是背法條這麽簡單,清華法學院真正重視的是對學生學科思維的培養。這種通過讀書和思考培養起來的法律思維,正是清華法學院中幾乎每一個老師都強調的“法感覺”與“法直覺”。

思想有所收獲的同時,胡懷宇也感受到了選擇所帶來的挑戰:“清華是一個很自由的平台,這就要求你能更好地管理時間、分配精力,不要把攤子鋪的太大。”為此,他也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本科階段一方面是要多做嘗試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要逐漸地、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在優秀的同輩之間能夠自處、保有自信的重要方式。”

知來藏往:目標與期望

1932年清華法學院增設法律學系之初,就曾提出“本學系宗旨,系對於應用及學理兩方面,務求均衡發展,力避偏重之積習,以期造就社會上應變人材,而挽救歷來機械的訓練之流弊”。直到今天,清華法學院依然十分重視法學理論的研究以及理想信念、社會責任的教育。從實務上說,同學們未來可能會成為法官、律師、法學研究者;而從思想上看,學院所期冀同學們成為的,是胸懷“明理精神”的正人君子。

,

對於未來的規劃,胡懷宇與何雪薇都選擇了繼續深造。“法學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需要積澱的專業,如果想要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打磨與積累。”在探討將來的過程中,胡懷宇還提到了自己的“問題意識”,“我在學習中一直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中國未來會怎樣發展,應該走怎樣的道路。尤其當我真的準備走出去的時候,更要明白中國是什麽樣的狀態,需要往什麽方向去發展,從而借鑒真正適合我們的東西。”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重擔賦予了清華法學院以新的內涵和外延,也為其增添了新的責任與榮光。時任清華法學院教授的張奚若先生曾語重心長地告訴清華學子:努力吧,時代絕不辜負你們,希望你們也不要辜負時代。而在今天,林來梵教授亦激勵明理學子:追求卓越是你們的使命,因為它含有一種道義——卓越的道義就是擔當。只有將人類的共同事業融入個人理想的人,才堪稱真正的卓越。

清華法學院建院以來,便以“進德修業,至公至正”為其院訓,“崇德向善,明法篤行”為院風。在新的時代洪流中,清華法學院必將不負眾望,不辱使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再造新的百年輝煌,“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首席支招:

一起來聽聽機航動大類首席教授申衛星老師的報考建議!

古典與青春輝映,這裡英才輩出

清華大學法學院誕生於1929年,是清華前期四大學院之一,囊括了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門社會學科,清華大學第一任法學院院長是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創建伊始,清華大學法學院即達到了很高的國際化程度,為中國培養了最早一批傑出的法律人才。二戰結束後東京審判時,國民政府派出的唯一的一個法官梅汝璈,唯一的一個檢察官向哲浚,代表中國政府出庭,二者均為清華法學院的畢業生。“行走在法學院,經常會有一種時空穿梭的感覺。”申衛星認為法學院古老而年輕。古老的魅力在於豐富而深厚的歷史資源可以接續、挖掘。譬如學院設立的清華大學錢端升法學講座,紀念的即是庚子賠款早期清華法學院培養的哈佛留學生錢端升,錢先生在回校任教後,為清華的法學教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以嚴謹著稱的工科校園反而具有學習法律的基因,申衛星說,工科和法律是非常相似的,強調邏輯的嚴謹性。在1952年至1999年期間,清華大學培養的一大批工科校友走上了法律崗位。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鄭天翔,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司法部部長張福森等。1999年複建以來,法學院也已走過了風雨二十載。校園內,法治的邏輯與精神依然造就了一代代“清華法律人”。

理性與科技交融,這裡創造未來

“清華的法學有兩個標簽,一個是國際化,第二是科技法學,也就是計算法學。”申衛星教授指出,技術的變化一定會推動社會的變革,從而推動法律的變革。

“我們不能漠視科技的發展,所以清華提前布局,創設了計算法學。”申衛星教授著重強調了法律與科技的交叉。清華法學院的未來將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以計算法學作為人才培養平台,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法律人才。二是以清華大學智能法治研究院作為科研平台,解決新興信息技術應用產生的新的法律問題,以及用技術化解決案多人少,裁判不統一不規範等現實問題。三是以雙一流作為學科建設平台,增強法律的賦能空間。未來勢必是科技和法律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時代。

情懷與使命在心,這裡放眼世界

清華法學的國際化經歷了“從形式走向實質、從單向走向雙向”的發展歷程。這裡的學生培養不再僅僅局限於學習外國法、請外國學者做講座,而是走向全面和深化。既有外國教授“用英文說英美法”,也有“用英語聽課、英語寫作、英語工作、英語交流”,增強法學學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2005年,時任法學院院長王晨光教授率先在清華開辦了法學碩士(LLM)項目,面向世界人才,以英文授課方式講授中國法律。14年來,法學院培養了300多名外籍學生。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從事法律工作,也傳播了中國的法治聲音。

此外,清華法學院與世界名校聯合培養的人才也正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施展作為。法學院秉承著為國家利益培養國際法律人才的理念,致力於“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價值”,輸送尖端法律人才。“大學不是讓你學一門謀生的手段,而是塑造完善你的人格”,這是清華的情懷。

“安逸滿足使人懈怠,但是如果你以國家使命作為驅動,會充滿蓬勃的生機和動力。”申衛星說,國家的治理需要法治人才,中國在世界之林立足,更需要一批中國的有為的年輕人,通過在清華的學習走向國際舞台,去維護國家的利益。清華法律人應該具有一種以國家使命為己任的擔當,以天下大同為理想的情懷。

報考理由

法學學科是清華大學重點建設、優先發展的學科之一。清華法學院是我國首批列入建設世界一流法學學科的六大法學院之一,具有國內一流的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的整體水準處於國內前列。

清華大學法學院是內地唯一一所連續九年位於QS世界法學院排名前50的法學院(2019年世界排名第28名)。清華大學法學院與美國杜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法學院等簽署了“4+2”或“3+2”聯合辦學協議,入選項目的同學可通過6年或5年學習獲得清華大學法學本科和對方大學的法律博士(JD)學位。

年輕而古老的清華法學,扎根中國且國際化的學科基因,一萬平方米的法律圖書館擴容,明理品格,就在這裡。

文 | 清華招辦

圖 | 吳健 等

編輯 | 李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