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盜墓賊破壞的文物,修複後驚豔世界,精美程度讓人叫絕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河南省文物專家對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當地大大小小一共有24座古墓,其中有座古墓是楚莊王兒子子庚的。子庚不僅是公子,而且還擔任過楚康王的令尹,出土的隨葬品很多。其中除了王子午鼎外,就是本文主角雲紋銅禁最為知名。

“禁”,實際上就是擺放酒器的案台。因為商朝的滅亡,被認為與嗜酒無度有關,所以周人將這種案台命名為“禁”,就暗含有警示的意義。按道理來說,銅禁在古代應該為數不少,但因為它特殊的結構,並不好保存,據統計,全國出土的銅禁也就7件。

其實,當這件文物被發現時,幾乎所有的文物專家都被眼前景象所嚇到了。它傷痕累累,支離破碎,主要碎成了7、8大塊,而且還有許多小碎片,大約有幾十塊之多。更為複雜的是,它還混雜著明顯不同的一些零件,這讓現場慘不忍睹。

考古工作者,從它一米多長的外觀上,一眼就看出這是一件極為罕見的銅禁。一方面因為這種案台形框式結構很容易遭到外力擠壓而變形破裂,另一方面因為案台之上曾經放置著酒具,盜墓賊為了順利取走卡在銅禁凹孔之中的青銅器,人為破壞了它。那些碎渣之中,就混雜著青銅酒具的碎片。於是,它便以這種淒涼的樣子,重現人間。

文物工作者的工作,絕對不像很多人誤解的簡單挖掘,而是承擔著修複、保護的重要職責。修複這件銅禁的工作,交給了青銅古器修複界的著名專家王長青先生。

王先生帶領著4名學生,花費了整整4年時間和4萬元人民幣,才將它修複完成。這期間的艱辛,是外人難以想象的。要知道當時的銅禁發生了多處變形,又不能隨意校正,再加上幾十塊大大小小的碎片混雜在一起。王先生要區分哪個碎片是在什麽位置,如何裝配,又要區分哪些碎片不屬於銅禁,不能安裝。

直到修複完成之後,銅禁換發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它以大氣磅礴的形象和精湛的工藝,驚豔了整個世界。銅禁呈長方箱體結構,高為28.8厘米,長為103厘米,寬為46厘米,重達90多公斤。四周是透雕工藝,並且如同天空中的朵朵白雲,所以被稱為雲紋銅禁。

在銅禁的上半部,均勻分布著12頭龍形異獸。它們卷曲著尾巴,伸頭探向銅禁的中間,仿佛在窺視酒具,又像是拱衛著美食。在銅禁的底部,同樣均分著12頭異獸,它們倔強地頂著銅禁,形成了支點。整個造型複雜而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更為重要的是,銅禁是由失蠟法制作而成的,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古代青銅器的製作,主要是失蠟法和分鑄法。分鑄法較為簡單,就是將不同的配件鑄造後裝備組裝。失蠟法則是先用蠟塊做成器皿的形狀,往上塗好耐火材料,使用高溫熔化蠟塊之後,再往裡面澆鑄銅水,最後去掉外面的耐火材料。失蠟法的難度大,特別是對於如此複雜的銅禁,簡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工作。

我國有記載的的失蠟法工藝是在唐代的文獻之中,雲紋銅禁的製造時間比較明確,至少是楚康王年代,它將我國失蠟法工藝的歷史前推了1100年。

這次修複非常完美也非常成功,馬上就被送到美國參加展覽,經過漂洋過海也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然而回國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曾經與河南博物館溝通,希望雲紋銅禁能夠永久落戶在北京,理由是失蠟法工藝,國博應該予以展示。

但河南博物館自然對於這件國寶難捨難分,最後經過協調,以三件其它失蠟法工藝的文物換回了雲紋銅禁,其中就將王子午鼎一套七件中拆出一件。如今,這件國寶已在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永遠只在中國展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