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滿趕集迎豐收 崔家橋鎮“小滿會”留住時光與鄉情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小滿”是農時,更是農事,在二十四節氣裡跟農業生產關係最緊密,卻也比較“低調”,過去在我國中原地區,有“小滿日趕集”的傳統,可流傳至今並且當個慶典過的就比較少了。然而,處在豫冀兩省交界處的安陽市安陽縣崔家橋鎮,仍鄭重保持了“小滿日趕集”的傳統,當地的“小滿會”由來已久,曾是農民選購農具的“大型交易集市”。如今,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之下,崔家橋鎮的小滿會依然保留了農具交易的傳統,只是在此之上增添了更多內容。選購服飾、嘗嘗小吃、瞧瞧新鮮玩意兒,崔家橋鎮的小滿會搖身一變成了全民參與的“慶典”。

曾經的小滿會主要交易農具。受訪者供圖

方圓十裡“小滿會”

5月21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崔家橋鎮“小滿會”熱熱鬧鬧正式開始。

在崔家橋鎮街道的兩旁,商戶將各自的商品攤在地上供人挑選。一位逛集的老人告訴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當地每年一到小滿這一天,方圓十幾裡地的村子,都知道崔家橋鎮有一個集會,“來了很多次了,要說什麽時候開始的,還真不記得了”。

熱熱鬧鬧的小滿會。受訪者供圖

樊進舉是崔家橋鎮石艾亭村的村民,今年62歲的他剛剛從教師崗位退休不久。每年的小滿會已經是他必去的一個重要活動。樊進舉告訴記者,城裡人或許對“小滿會”這個名字覺得陌生,其實在河南不少地方都有這個說法,最長的甚至能持續半個月,“崔家橋鎮的小滿會名氣比較大,不過就開一天的時間,雖然各地小滿會的持續時間不同,但都以小滿節氣為準”。

對於村子離集會地點僅二裡地的樊進舉來說,每年的小滿會,他散著步就去了。據他回憶,崔家橋鎮的小滿會存在時間很長了,規模也越來越大,“過去沒有汽車、拖拉機,周圍十幾裡地的村民都是走路過來,好一點的讓騾子拉車過來,集會也非常熱鬧。”

曾是買農具的“大超市”

小滿時節,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從這一天開始,我國北方地區的夏熟作物陸續成熟。因而,小滿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北方農作物收割活動即將開始。

作為當地特色的小滿節氣活動,崔家橋鎮的小滿會也呼應著農業“大忙”的開始。

在小滿會現場,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看到不少農具銷售攤位的客流持續不斷。攤位主要銷售鐮刀、簸箕、掃帚、麻繩等務農用品。

攤位還是主要賣務農用品。受訪者供圖

“其實以前的崔家橋鎮小滿會就相當於一個定點定時的農具交易市場。”樊進舉說,在這一天,周圍的農民都會前往集會,購買、交易新的農產品用具,“一到小滿之後,麥子就熟了,所以小滿會也是農民忙農活兒的開始,像割麥子的鐮刀、捆小麥的麻繩,這時候就得趕緊採購準備用了。”

事實上,河南每年的小麥收割期一般從芒種開始。而在芒種前的這段時間裡,小滿會是過去農民購買農具的最後一次大型集會。“在過去,如果錯過這個集會,村民就需要走很久路到縣城等地自己買,過了小滿會之後,就不好找了。”樊進舉回憶小時候跟隨長輩到小滿會的場景,大人們像尋寶一樣在集會上挑選著農具,經常為了一件農具討價還價許久不肯讓步,彼時的小滿會仿佛就是務農者的“天堂”。

小滿會上出售不少務農用具。受訪者供圖

今天的全民“慶典”

如今的小滿會,早已經不單單是農民選購農具的地方,更多地成為一種全民的慶典。

樊進舉小時候來小滿會,覺得小滿會特沒勁,因為大人都忙活著買農具,對於隨行的小孩子,在集會上只能找到幾家賣冰淇淋的攤位,大人們最多就用冰淇淋搪塞小孩。“現在就不一樣了,有賣特色小吃的,有賣漂亮衣服的,小孩子逛起來都不覺得悶。”樊進舉言語中也透露著一絲羨慕。

現在的小滿會更加多元化。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手割麥子再背回家的場景越來越稀有了。也正是這一變化,農具的使用不斷減少。如今的小滿會,我們依然能看到農具交易,只是它們不再是這片集會上的“寶物”,也不再成為集會唯一的關注點。

樊進舉認為,這種變化是讓人欣慰的。“以前5月割麥子的時候,農活兒對農民來說實在太累了、太苦了。”樊進舉回憶道,“人工手割,拿著那個鐮刀,彎著腰,太陽這麽曬著,最後將捆好的麥子背回家,村子裡太多長輩的腰當年就這麽累彎了。”

如今有了收割機等機械化農具,農活兒不再單單是累和苦力的象徵,農民也有了更好的生活。作為一種時代的記憶,小滿會則被延續至今。趕會的村民不再只是為了找到一件趁手的農具,也可以與家人、孩子享受地方小吃、買買新鮮玩意兒,承載的更多是一種鄉情與回憶。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