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妖猴到鬥戰勝佛:孫悟空的成長歷程

吳承恩一生經歷了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和明神宗五任帝王,當時政治的腐朽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危機嚴重,表面繁華,事實上外強中乾的明王朝已經逐漸走向衰落,統治階級的所作所為和人民百姓的生活疾苦也讓吳承恩有所觸動。

但在這沉悶的時代,也出現了像王艮、李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思想家,提倡個性解放,反對統治者過多干擾人民,過分地用嚴刑峻法和封建禮教束縛人民。這些思想家的出現,表明當時思想解放的思潮讓人們對於人的價值更為重視和肯定。

程朱理學主張天理是萬物的本源,存天理,滅人欲,而王陽明心學則認為心即理、致良知,他的認識更加突出了人的自主性,有利於自我意識的覺醒,之後王艮“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我命雖在天,造命卻由我。”更為強調人的主體性,重視人的自我解脫,在此基礎上,李贄進一步提升自我超脫的作用,他認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它是人們最初沒有受到外界世俗思想干擾的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

李贄反對說假話、辦假事,討伐假文學、假道學,斥責虛偽的道德說教,他希望能夠絕假純真,杜絕、摒棄虛假的行為方式,保持一顆真心,同時,他也肯定人的真情與私欲,強調個體的自我價值,他以一個離經叛道的叛逆者形象,言辭激進的批評當時社會的虛假現象與虛偽面目,挑戰著封建社會的禮法、秩序,進一步推動了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思想解放,對於當時的社會具有深刻的影響。

李贄表面上是封建社會的異端,但是在骨子裡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儒者,正因為愛之愈真,恨之愈切,故想重新淦釋儒學,並使之能面對新的時代、新的人生。在李贄的心裡,他也渴望功成名就,實現自我價值。

這些大膽的思想給予吳承恩新的思考和衝擊,這也反映在他的創作中。孫悟空雖為神話人物,有著特別的出生方式,非凡的神通,但實質上他的經歷非常符合李贄的思想觀念,剛出生時,他在花果山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保持著自然純真的本心,離開花果山求仙訪道、拜師學藝,則是他自我意識覺醒的開始。

從他初上天庭做弼馬溫,再到自稱齊天大聖,大鬧天宮,他愛好虛名的背後實質上是他對自我價值和主體意識的追求,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孫悟空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終實現了從妖猴到鬥戰勝佛的轉變。

1、

《西遊記》第一回記載,在東勝神州傲來國臨近大海的地方,有一處花果山,山頂處有一塊仙石,因長久受到日月精華便孕育出仙胞,產生石卵,見風後化作一個石猴即孫悟空。非凡的出生雖然使孫悟空與眾不同,但總體上,他此時的生活與花果山上一般的猴子並無區別,文中記載:“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樟鹿為友,稱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這時的孫悟空與山上的動物相伴、玩耍,並未顯現出獨特之處,直到他在跳入瀑布泉時表現出來的勇敢,讓眾猴注意到他。成為美猴王后三五百年與眾猴們一起享樂天真,不勝歡樂,文中提到他們的生活是:“春采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但是,一次突然產生的遠憂之心,促使孫悟空離開花果山,出海拜師學藝,歷經南贍部洲、西牛賀洲,最終拜須菩提祖師為師。

從決定要尋訪佛仙,學習長生之道開始,孫悟空堅持不懈,漂洋過海,用了數十年才尋訪到須菩提祖師。按照樵夫的指示,來到祖師門前,孫悟空等待了很長時間,卻不敢敲門打擾,見到有童子從門中走出來時,馬上從樹上跳下,對童子說話時的躬身,拜見祖師之前的整衣端肅,拜見祖師的倒身下拜與磕頭,以及被祖師誤會說謊時慌忙磕頭解釋的反應,一方面表現了孫悟空對於拜師的誠心與懇切。

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在這一階段,包括之前的花果山時期,孫悟空個性中淳厚、真摯的一面。孫悟空對祖師談及自己個性曾說:“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孫悟空這一番言論中所提到的不惱、不嗔的處世態度,與他之後大鬧天宮的行為呈現出了很大的差異。這一時期孫悟空的表現,更像是一個孩童,他以一顆淳樸、純真的心來面對著世界,並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跟隨須菩提祖師學習期間,孫悟空與其他弟子一起,學習了灑掃應對、進退周旋的禮節,以及言悟禮貌,經道等,又學到了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以及筋鬥雲等神通,這一段學習經歷對孫悟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轉變,是他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積累,也是他日後成為齊天大聖,保護唐僧取經的基礎與資本。

2、

玉帝剛開始對孫悟空是不以為意的,直到東海龍王、冥司秦廣王向玉帝上表後,才引起了玉帝的注意,此時玉帝對孫悟空的定位是為妖猴,第一次拜見玉帝時,玉帝因為他是下界妖仙而原諒他不知禮數,在天庭眼中,孫悟空更像是不服管教的妖,奉旨捉拿孫悟空的李天王、哪籲等天神稱呼他為妖怪,對陣時,天神們稱他為潑猴、潑妖猴,即便是後來孫悟空齊天大聖的名號為天庭所承認,但在他們眼中,“齊天大聖到底是個妖猴,更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計較傣祿高低,但隻注名便了。”

孫悟空在天庭的名位由弼馬溫變成了齊天大聖,看似威風了很多,但事實上,他在眾神心中的地位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當孫悟空在蟠桃會作亂後,玉帝更視其為妖猴,觀音也持相同看法,如來認為他是猴子成精,至於他要取代玉帝的想法,在如來看來更是猖狂村野、暴橫。孫悟空此時更加接近天界神佛眼裡妖猴的概念,而他屢次挑戰天庭權威的行為更是呼應了眾神心中對其妖猴的定位。

孫悟空自封齊天大聖,輕視前來討伐的天兵天將,不僅稱呼巨靈神為潑毛神,嘲笑他是膿包,還指責玉帝輕視賢能,又讓巨靈神回去傳信:“你看我這旌旗上字號。若依此字號升官,我就不動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時間就打上靈霄寶殿,教他龍床定坐不成。”狂妄態度在此充分顯現。

第二次上天庭,孫悟空在行為上更加叛逆,大鬧天宮後,面對前來捉拿自己的眾多天兵天將,他淡然處之、不懼分毫,反而嘲笑這些毛神的法力。從八卦爐中逃脫後,“嗯喇一聲,蹬倒八卦爐,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爐與丁甲一班人來扯,被他一個個都放倒,好似癲癰的白額虎,風狂的獨角龍。老君趕上抓一把,被他一摔,摔了個倒栽蔥,脫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風幌一幌,碗來粗細,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卻又大亂天宮,打得那九耀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

此時的孫悟空對待天庭眾神絲毫沒有尊重和敬畏,他將實力作為評判標準,因為自身神通廣大,所以才會對自己被輕視感到氣憤,對自封齊天大聖有自信,對天庭的追捕無所畏懼,孫悟空的這一系列行為的支撐點都是他所具備的神通、法力。

同時,孫悟空之所以有與天庭對抗的勇氣,也來自於他與天庭的交手過程中,對天庭實力產生的認知,在他看來,天庭眾神的法力並不出眾,所說之話也是言不符實,尤其是玉帝對於他所作出的一些政策,如招他上天庭,封他為齊天大聖,更像是對孫悟空一些行為的妥協,這也讓孫悟空在與天庭的一次次交手中,更加放任了自己的叛逆行為。

孫悟空的叛逆態度得以發生改變開始於被如來佛祖鎮壓在五行山下,這一次對陣算得上是孫悟空真正意義上的失敗,儘管之前孫悟空被二郎神與太上老君合力聯手打敗,但他卻屢次從天庭諸如斬妖台、八卦爐的懲戒中逃脫而不受傷損。因此,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才算是對孫悟空前期大膽行為的真正的、確實的懲罰,五百多年“渴飲溶銅捱歲月,饑餐鐵彈度時光。天災苦困遭磨折,人事淒涼喜命長”的時光,對追求自由的孫悟空來是為嚴懲。當被壓山下不得舒伸的孫悟空向路過的觀音求救時,受到了觀音的點撥,由此皈依佛法,情願修行。

3、

對於孫悟空而言,加入取經團隊是他的又一次重要轉變,也是他逐步深化認識,改變自我的開始,從此他便從一個天地生成的妖猴加入佛門,從妖仙走入正道。

首先,孫悟空經歷了從被動皈依到主動皈依的心理轉變。孫悟空早期雖然加入取經團隊,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但是相對於唐僧對西天的嚮往以及虔誠的信仰而言,孫悟空的加入相對被動,這其中包含了逃離五行山,重獲自由的渴望,也包含了對取經正果的嚮往,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意志還未真正的融入佛門弟子的身份,他身上的野性、妖性也是仍然存在的。

取經途中,唐僧、孫悟空師徒二人就常常因傷生一事產生矛盾。當孫悟空打死毛賊,唐僧責怪他行凶、傷生時,孫悟空“按不住心頭火發道:你既是這等,說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懲般緒咕惡我,我回去便了。”此時的唐僧根本不能管控住孫悟空。

由於受製於緊箍咒,孫悟空不得不適當收斂自己的性格。如來提及緊箍兒的威力時曾說:“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悟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孫悟空帶上了緊箍兒後,它就像在孫悟空頭上生根一樣勒在頭上,難以取下,成為了唐僧管教、懲罰孫悟空的最強利器,文中寫到唐僧念緊箍咒時,孫悟空“痛得豎蜻蜓,翻筋鬥,耳紅面赤,眼脹身麻”的反應,也突出了緊箍咒對於孫悟空的束縛作用,從而讓孫悟空順從於唐僧命令,一心一意保衛唐僧到達西天的情節得以展開。

但是,在取經過程中,孫悟空的心理也在逐步發生變化,他對佛門的皈依開始變得更為主動,這主要表現在:取經路途中,孫悟空雖然和唐僧也偶有不岔之處,卻從未主動離開過唐僧,放棄西天取經的事業。收服豬八戒時,他對豬八戒說自己是改邪歸正、棄道從僧,保護唐僧去西天拜佛取經。對路途中借宿的老者,孫悟空也曾提過自己在之前大鬧天宮,犯了逛上之罪,現如今脫難消災,入佛門,求正果,保護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由此可以看出孫悟空此時對於西天取經的態度已經轉為堅定。

途經獅駝嶺處,孫悟空誤以為唐僧被妖精吃掉,他想:“老孫且駕個筋鬥雲,去見如來,備言前事。若肯把經與我送上東土,一則傳揚善果,二則了我等心願;若不肯與我,教他把松箍兒咒念念,退下這個箍子,交還與他,老孫還歸本洞,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罷。”誤會唐僧死後自願繼續傳揚善果,可見孫悟空對西天取經的認識在取經過程中逐漸提升,其心理真正對入佛門產生認同。

從早期被動加入取經團隊,但是野性猶存,對唐僧的管束感到不適,甚至負氣離開,到戴上緊箍兒,被迫收斂自己的行為,再到得成正果,緊箍兒自然消失,孫悟空對於西天取經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他的飯依也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孫悟空在取經途中,有時還能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如針對唐僧天色將晚,何處安歇的疑問,孫悟空回道:“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又問那裡安歇,何也?”對於豬八戒叫苦喊累,提出教誨:“呆子,你這般言悟,似有報怨之心。還象在高老莊,倚懶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門,須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過黑水河時,唐僧聽聞水聲,孫悟空取笑唐僧多疑,並以此談到《多心經》:“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一一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悟空在取經過程中從張揚、不羈,到認同佛門和取經事業,這是他不斷深化認識、修養心性的結果。

其次,在對待師父唐僧的態度上,孫悟空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孫悟空一開始雖拜唐僧為師,但由於當時他的心裡還未真正理解、認可佛法,二人的合作中也存在著矛盾。一方面,保護唐僧安全到達西天,是孫悟空加入取經團隊需要履行的責任。另一方面,唐僧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與野性未脫的孫悟空,在觀念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早期的孫悟空對於唐僧的管教還未真正的服從、認可,所以他才會在被騙戴上緊箍兒後,出現嘴上答應日後聽取唐僧教誨,心裡卻想著朝唐僧下手的舉動,這時的孫悟空在行事上還帶有野性,即使面對師父唐僧,當他感到不快或者受到束縛時,仍有一些較為凶暴的行為產生。

但在之後的路程中,孫悟空不僅負責的履行著護法的職責,還不斷表現出尊師重道的一面,如唐僧生病恐耽誤路程,孫悟空安慰他說:“師父說那裡話!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等與你做徒弟,就是兒子一般。又說道:養兒不用阿金溺銀,只是見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說甚麽誤了行程,便寧耐幾日,何妨。”誤以為唐僧己被妖精吃了,孫悟空“心如刀絞,淚似水流,急縱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東山上,按落雲頭,放聲大哭,叫道:師父啊!恨我欺天困網羅,師來救我脫沉病。潛心篤志同參佛,努力修身共煉魔。豈料今朝遭蠶害,不能保你上婆要。西方勝境無緣到,氣散魂消怎奈何。”從這些悟言、行為流露的情感中,都可以看出孫悟空對唐僧真摯的情誼,也可以看出孫悟空自身品質的日益完善。

最後,孫悟空對待天庭、西天眾神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相對於大鬧天宮時對天庭叛逆、輕慢的態度,如稱哪吒“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乾”,稱呼二郎神為小輩,甚至在如來面前怒氣昂昂、厲聲高叫,孫悟空之後在取經過程中尋求天神幫助時,其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這主要表現在他對人情世故的認知與履行上。

例如:經過祭賽國時為製伏九頭蟲尋求二郎神幫助時,孫悟空因之前被二郎神降伏過,不好相見,因此讓八戒先行試探,見到二郎神後,孫悟空說道:“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須之報。雖然脫難西行,未知功行何如。今因路遇祭賽國,搭救僧災,在此擒妖索寶。偶見兄長車駕,大膽請留一助,未審兄長自何而來,肯見愛否。”悟氣尊重有禮,稱呼二郎神為兄長,之後與二郎神等人相聚敘情時,在待人接物上也是有禮有節,一方面表現了孫悟空對於二郎神的欣賞與感激,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孫悟空對於往事的坦蕩心胸。

路過金平府時,為感謝四木禽星與西海龍王父子幫助捉拿犀牛精,孫悟空不僅將犀牛肉留下給西海龍王父子享用,還將鋸下的四隻犀角交給四木禽星,讓他們帶回去進貢給玉帝,並準備帶一隻獻給佛祖。在告知當地百姓佛爺吃油的真相時,孫悟空也聲明天神在收服妖魔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知理明律的行事方式與之前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僅如此,孫悟空對待西天眾神的態度也變得謙遜有禮。如:為降伏黑熊精前往觀音處求援時,孫悟空先是讓人通報,被喚入後依禮而行,臨行前還對菩薩謝恩再拜。向如來求助時也是如此,禮貌的請人通傳,耐心等待,看到如來時低頭下拜、頓首等禮節都變現出他的有禮有節。

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期對待神佛態度輕慢,參與取經團隊後,相比之前的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孫悟空的態度已經收斂很多,雖然他在取經過程中有求於神佛解決途中困難時,常有調侃之言,如取笑如來是妖精的外甥等,有別於一般意義人對於神佛的恭敬,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孫悟空個性張揚、不受拘束,因此,他在取經過程中對待神佛的態度比較之前已經是發生了明顯轉變了。

孫悟空從出生後歷經花果山生活,外出學藝,兩次上天宮,大鬧天宮被鎮壓,受到點化加入取經團隊等過程,從擾亂天庭秩序,挑戰天庭權威的被討伐對象到成為鬥戰勝佛,孫悟空的形象中蘊含著對生命的重視和不懈追尋,他勇於表達自我,打破束縛,面對困難,始終不屈不撓。同時,孫悟空也善於學習,不斷完善自身,孫悟空是為心猿,是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宋明心學的影響之下,又結合許許多多傳統文化積澱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哲學意味的象徵物,《西遊記》通過孫悟空放縱不羈到修成正果的過程,表現了人心從放縱到約束的過程,緊箍咒又是定心真言,起到束縛的作用,吳承恩借助孫悟空形象,通過他的成長與完善,表現了心的完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