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灣陸委會前副主委:大陸“武統”的可能性在變小

【環球時報記者吳薇】台灣蔡英文當局上台後,兩岸關係急劇惡化,“武統”“2020統一時間表”等成為兩岸關係熱門詞匯。今年以來,大陸軍艦和軍機持續繞台、美國軍艦3次通過台灣海峽,加上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潰敗,都讓所謂“時間表”以及2019年的台海局勢更受矚目。《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就相關問題專訪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陸委會前副主委趙建民。在既有兩岸關係實務經驗,又在相關領域有深入學術研究的趙建民看來,兩岸未來出現“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較大,而“武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兩岸40年,可分三階段

環球時報:今年大陸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年,與之相關聯的還有1979年1月1日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您怎麽看這40年來兩岸關係的變化?

趙建民:40年來兩岸關係有起有伏,但基本上是朝著越來越開放、交流越來越密切的趨勢發展。我認為大體可分三個階段:1979年的《告台灣同胞書》開啟第一個階段,其重要意義在於改變兩岸過去全面對峙的格局,中國大陸開始采取和平統一的政策,跟過去非和平統一政策有重大區別,並向台灣提出交流建議。在這段時期,另一個關鍵點就是1987年蔣經國先生決定開放老兵到大陸探親,兩岸民間交流正式開始。到上世紀90年代,兩岸民間經貿交流已波濤壯闊。第二階段,始自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即“汪辜會談”),這是兩岸第一次歷史性接觸。之前雖然大陸改采“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但兩岸基本上還是對峙狀態。1993年的會晤意味著兩岸開始在公權力支持下,展開協商談判、解決問題,這無疑具有裡程碑意義。第三個階段,就是2008年馬英九先生上台後,兩岸交流全面解凍,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出現和平發展局面。從2008年到2016年馬先生下台,兩岸共簽署21項協定,另外還達成兩個共同性意見,這都是空前的。我個人認為,兩岸關係首次出現和平交流與發展,具有無比重大的歷史意義。這其中一個關鍵年份就是2005年,連戰先生帶領前不久剛剛過世的江丙坤先生到北京訪問,與大陸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將當時兩岸之間的嚴峻形勢穩定下來。

環球時報:您認為這4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最好的是在哪年?最差的又是在哪年?

趙建民:最好的情況自然是從2008年到2016年馬先生執政時期。嚴格說,這個階段並不完全延展到2016年,因為2014年3月台灣發生“太陽花事件”,不但導致兩岸正在談判的服務貿易協定少了“臨門一腳”,更重要的是兩岸貨貿協定也沒能簽署,兩岸協商隨之中斷。當然,交流高峰發生在2015年11月7日,兩岸長官人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的會晤。那時我正好擔任台灣陸委會副主委,直接參與好幾個協商的籌劃,也體會到這一時期不但兩岸民間交流熱絡,兩岸關係首次從片面交流——台灣人單方面到大陸從事商務活動或旅遊、台灣資金單向向大陸輸出——發展到2009年之後的雙向交流。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中講的“三通”,在2009年順利完成兩岸直航,兩岸航線從開通時每周約有兩三百個班機,增加到2016年每周800個,使得兩岸之間的商業、旅遊更加方便。

當然,兩岸關係起起伏伏,現在又進入另一波低潮。我個人認為最糟糕的情況應該是在陳水扁執政時期,他陸續推出若乾政策,包括所謂的“正名公投”和“公投入聯”。當然多數台灣人並沒有讓他為所欲為,但對兩岸的衝擊卻是前所未見,直接導致2005年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因此,我認為2002年到2005年間,可以說是過去40年來兩岸關係最緊張也是最危險的時候。

環球時報:您剛才提到兩岸關係現在又進入另一波低潮。有哪些體現?

趙建民:2016年前,第一個層次是民間全面交流,現在台胞到大陸的交流並沒有減緩,大陸遊客到台灣卻急劇減少。這意味著兩岸民間交流萎縮,逐漸又回到不平衡的單向交流的狀態。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是制度化協商管道順暢與公權力對接。如陸委會和國台辦官員定期會面等等。可以說,那時候從官方到民間到半官方的交流都相當熱絡,這當然增進了兩岸的互信,也出現70年來唯一的“和平文化”時代。兩岸民間可以互相欣賞,大陸開始欣賞台灣的多元價值,台灣也可以欣賞大陸對於某些事物比如說風俗習慣的保護,或大陸經濟發展成功之所在,或大陸的大川大海,而不是競相指摘。

可是在2016年以後,民間交流急劇萎縮,官方不可能再見面,準官方的海基會跟海協會也停止交流。2016年之後兩岸司法不再合作,也就沒有辦法對威脅兩岸人民人身財產的一些犯罪行為進行有效打擊,讓人遺憾。最嚴重的還是好不容易出現的兩岸老百姓互相欣賞的和平文化,現在又朝向對抗發展,網民的情緒也非常激烈。

美國介入台海程度難料

環球時報:台灣所謂的“邦交國”逐年減少,蔡英文當局總歸咎於大陸“打壓”,您對此是如何理解的?

趙建民:兩岸實力並不對稱,因此台灣的“國際空間”一直比較窄。馬英九先生執政時有“外交休兵”的默契,因此在那8年期間,台灣隻損失一個“邦交國”,而且這個非洲國家(甘比亞——編者注)當時也沒有(馬上)跟大陸建立邦交關係,兩岸之間相對友善,找到一個在國際上暫時回避衝突的模式。當然這個模式必須建立在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之上,否則國際上重回對抗,由於實力大小懸殊,台灣肯定是會“吃虧”的,台灣老百姓自然不會滿意,兩岸關係會受到衝擊。因此,就這個問題,我認為兩岸恐怕還是要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台灣的執政黨應該理解到,兩岸必須找到一個交流模式,對抗不是辦法。

環球時報:2018年大陸軍艦開始例行巡航台海,美國軍艦也三度通過台灣海峽。您怎樣解讀大陸和美國發出的政治信號?

趙建民:中美兩強在國際場合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預期到的,只是發生的時間比預期的早了點。如今貿易戰打得火熱,大陸和美國能不能在未來3個月內找到解決的辦法,全球都拭目以待。當然雙方在軍事方面,尤其是南海領域的對峙也非常明顯,這些直接牽引頒布灣“該怎麽辦”的問題。我和很多台灣學界人士持相同看法——中美兩強相爭,台灣作為弱小一方是不宜直接介入的,選擇任何一邊對台灣都不好。台灣必須立即處理的,是在兩岸之間找到和平相處的方式,避免因為誤會導致突發狀況出現。目前由於兩岸關係失衡,使得部分台灣人對美國出現比較多的想象空間,也使美國方面有比較多的運作空間。

環球時報:川普上台後一直打“台灣牌”拉攏民進黨當局,但對台灣鋼鋁該不豁免關稅還是不豁免。您對這個“盟友”怎麽看?一旦台海局勢有變,您認為美國乾預的可能性有多大?

趙建民:美國是否乾預台海變局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不易回答。可以確定的是,美國“高度關切”台海事務,台海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牽動美國的全球利益,兩岸也是美國全球利益中最重要的利益之一。假如兩岸出現非和平狀態,美國會介入到什麽程度,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我相信美國人現在也講不清楚,還要看這種可能狀況的性質、範圍、強度以及當時國際環境、中國大陸國力等。

“和平統一”的選項存在

環球時報: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潰敗,您認為蔡英文在剩下任期內,會對兩岸政策進行調整嗎?

趙建民:“九合一”選舉是民進黨的重大潰敗,我認為象徵意義有兩個:第一是老百姓對執政黨的發展路線並不滿意,執政黨顯然並沒有把心力放在發展經濟上,而老百姓通過選舉傳遞的資訊就是“你搞錯了,請把經濟搞好”。第二是兩岸關係,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的台灣老百姓希望當局恢復兩岸協商,選舉結果等於告訴當局,“你必須把兩岸關係做好”,兩岸關係不好的話,台灣經濟也不可能好。蔡英文還剩下一年半的任期,相信執政者一定聽到選民聲音,可是能不能改弦更張就另當別論了。

環球時報:對有關“2020統一時間表”的討論,您怎麽看?

趙建民:“2020年”的說法,我相信肯定是網絡上流傳出來的,不用太過認真。我認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當然存在。現階段談“武統”也越來越不切合實際。兩岸1979年以前出現過武裝衝突,但那時候雙方互不來往,可現在兩岸每年有2000億美元的貿易,民眾一年至少有七八百萬人次的互相交流,而且很快就會超過千萬人次。這使得兩岸的情境跟1979年以前完全不一樣,衝突的模式也不可能一樣。因此,我認為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