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黃芪

黃芪

ASTRAGALI RADIX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乾燥根。

相關名

元芪、黃耆、棉芪、紅芪、西芪、口芪、抽芪、卜奎芪、渾源芪、大嵐芪、炮台芪、大有芪、炙耆、獨根、百本、芰草、王孫。

產地

蒙古黃芪產於山西、內蒙古等省區;膜莢黃芪主產於東北、內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區。以栽培的蒙古黃芪品質為佳。

採收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根頭,曬乾。

性狀鑒別

藥材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飲片 黃芪片

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外表皮黃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麵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顯「菊花心」。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黃芪

外表皮談棕黃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澤。 切麵皮部淺黃色,木質部淡黃色。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余同黃芪片。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溫升補,入脾、肺經,主以扶正氣,兼能除水邪。既善補中氣、升舉清陽,又善補肺氣、益衛固表,還能托瘡毒、利水消腫。此外,通過補氣又能生血、攝血、生津、行滯,治血虛萎黃、氣不攝血之崩漏便血、氣津兩傷之消渴、氣虛血滯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功效

補氣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主治病證

(1)脾胃氣虛,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不攝血,氣虛發熱。

(2)自汗,盜汗。

(3)氣血不足所致瘡癰不潰或潰久不斂。

(4)氣虛水腫、小便不利。

(5)氣血雙虧,血虛萎黃,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配伍

黃芪配柴胡、升麻:黃芪甘溫益氣昇陽,柴胡、升麻皆有升舉陽氣之功。三葯相合,功能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為治中氣下陷諸證所常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30g;或入丸散。補氣昇陽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甘溫升補止汗,易於助火斂邪,故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瘡癰毒盛者,均不宜服。

藥理

本品有增強免疫功能,延緩衰老,強心,擴張外周血管、冠狀血管及腎血管,改善微循環,抑製血小板聚集,降血壓,促進骨髓造血,調節糖代謝,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

黃芪的故事

故事:黃芪熏蒸治柳太后中風

南北朝時期,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柳太后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醫藥的許胤宗提出用熱湯氣熏蒸法為太后治病。於是用黃芪、防風兩味葯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葯汁瀰漫,煙霧繚繞……不想,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了,經過一段時間調理,柳太后便康復同以前一樣了。

柳太后猝患中風,全因年老體弱、氣血失調。而黃芪性溫,善補氣昇陽、固錶行滯;防風性微溫,善散風,勝濕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補氣固表,又能散風行滯,恰中病理。再加上熱氣熏蒸,既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又能潤肌膚、開毛竅,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較短時間內收效。

故事:黃芪險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貪口患了痢疾,腹痛瀉痢不止,醫生認為袁枚年高體弱,於是用黃芪、人蔘等補益葯治療,結果邪無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劇,險些喪命。後來他的一位叫張止厚的老友勸他服用自製的大黃,雖然很多醫生都認為大黃藥性太過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還是服了大黃,結果痢疾很快痊癒了,他還特地作詩以謝老友:「葯可通神信不誣,將軍竟救白雲夫。醫無成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