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知道為什麽總是不高興嗎?

來源 | 網絡

現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官員抱怨應酬多,男人抱怨壓力大,婦女抱怨家務忙,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到底是什麽,讓中國人滿面愁容?

01

缺乏信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今社會,很多人像熱鍋上的螞蟻,終日忙忙碌碌,隨波逐流。

古時候,人們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馬雲說:“所謂信仰,信是感恩,仰是敬畏。”

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沒有信仰,人生便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駕馭快樂手段,導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選擇了不快樂。

白岩松在《幸福了嗎》裡寫道:

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煉獄。

信仰讓我們學會敬畏,信仰為我們指明方向,它可以是孔孟之禮,亦可以是老莊之道。

02

不懂感恩

現在的年輕人,人人嘴上都掛著一句:“人間不值得。”整個人沒有一點生機與活力,而是一個大寫的“喪”。有人抱怨付出沒回報,有人抱怨沒人理解自己。

可是啊,人生哪有事事如意?

抱怨的本質,是逃避現實,是一種不懂感恩的表現。因為不知道感恩,看不見身邊的善意,只要自己稍微不如意了,便開始抱怨。

人活這一輩子,誰都不欠誰的,沒有人必須對你好。

卡耐基說過:“人內心的幸福感,來自對既有生活的隨遇而安和感恩知足。”

感恩,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也是一條使人快樂的捷徑。學會感恩生活,感恩身邊的人,你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快樂。

03

容易焦慮

上個世紀,整個中國都處於戰亂之中,偌大的中國,連一張安靜的書桌都難以安放。

而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同志,常常趁著天剛亮,就拿著一本書,到菜市場旁邊去讀。任憑那賣菜的吆喝聲和討價還價的爭吵聲多麽刺耳,他都堅持集中注意力讀書,以此培養自己的靜心和恆心。

現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國泰民安。偌大的中國,卻再難找到一顆平靜的心靈。不平靜,就不會幸福。

我們總是想得太多,為昨天后悔,為今天忙碌,為明天打算。我們太容易焦慮,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房價太貴、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物價飆升、焦慮食品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汙染……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

可是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不要用今天的煩惱,買明天的快樂。

與其整天煩惱焦慮,不如無憂無慮,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快樂。

04

喜歡攀比

老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用來攀比。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比成績、比特長;青年時代就開始比工作、比工資;中年人喜歡比車、比房、比家產;老了身無一物,又回到最初的比孩子……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攀比是不會有盡頭的,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開心快樂才是最實在的。

畢竟,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05

不善給予

宋代張商英曾說:“樂莫樂於好善;苦莫苦於多貪。”意思是沒有比幫助他人更快樂的,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痛苦的。

中國人有一大缺點,就是愛貪小便宜。試吃的商品拚命吃,免費的贈品拚命拿,成天惦記著從別人身上撈油水,卻吝嗇付出一點小恩小惠。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樂善好施從來都不是慈善家的專利。幫助別人,亦是在成就自己。

姚明曾坦言他對公益事業的態度:

“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終目的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淨化自己,使自己升華,到最後,得到幫助的是我自己,讓我感覺到我對這個社會有用。”

06

內心封閉

早在1979年,美國作家阿蘭·布魯姆,就寫過一本書——《美國人心靈的封閉》。

書中說到,美國人的心靈都關閉起來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當年美國青年人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只是熱衷於眼前繁華的物質世界,疲於奔命於瑣碎的日常生活。

美好純淨的內心,是當今社會真正的奢侈品。

正如白岩松所說:

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

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現在不太敢說“忙”。

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你為什麽總是不高興?不是快樂太難,是學會知足不簡單!

人活著,開心就好!莫在意錢多錢少,老了以後,誰在乎你是乞丐還是富豪。

人活著,看淡就好!莫計較權大權小,老了以後,誰在乎你頭頂幾尺官帽。

人呐,活著就好!

有飯可吃,有覺可睡,有衣可穿,有山可爬,有水可喝,有書可看,有事可做,有路可走,有人可伴就是最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