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地久天長》:不是所有的悲劇,都要安排一場大團圓

文 | 矮木

編輯 | 金石

1

關於電影,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曾說過一段話,大概的意思是,他努力想拍的電影,是那種“拍了一部電影,觀眾就應當從這一部電影中,看到100部他們自己的電影,每一名觀眾都可以看到他自己的電影。”於當下的中國電影觀眾來說,《地久天長》大概可以歸屬於此類電影——在嘈雜、喧鬧、魔幻、失憶的當下,提供一份與時代大氣氛十分不協調的沉靜,讓大家端坐於大銀幕前的黑暗裡,一起看看一代人的來時路。

出生於非常典型的工人家庭,王小帥的電影裡一直不缺乏工人元素,碩大的工廠,轟鳴的機器,被錘煉和打磨的濺著火花的鋼鐵,藍色工裝套住的面無表情的工人階級,牆上的大標語,一切都在提醒觀者,那個被冠以各種偉大計劃的時代,是多麽的秩序、高效、整齊,鐵板一塊,不近人情。

《地久天長》中,最值得玩味的兩個鏡頭都沒有台詞,一個是王景春和詠梅扮演的耀軍麗雲夫婦抱著溺水的孩子衝進醫院,被一面牆分割開的過道裡,一側是心急如焚期待命運眷顧的苦命父母,一側身著白大褂的護士端著手術用具慢悠悠地、事不關己地從走廊深處走來,甩在背後的,是刷在牆上一個提示人們不要大聲說話的大大的“靜”字。

另一個是電影中多次出現的筒子樓外牆,褪去顏色的灰,人丁寥落的、雜草叢生的,鏡頭定格在灰牆上的兩個大字——“人”與“民”,大約不會是無意的,那個“人”字被凸起的一列磚棱從中穿過,任何台詞都不需要講,什麽都不需要,一個時代的冷酷、機械、不堪回首,一列牆磚,勝過萬語千言。

2

《地久天長》構思於2015年,那一年二胎政策正式放開,“計劃生育”和“獨生子女”從法律詞匯一下子變成了歷史的余音。

現實世界中,我國究竟有多少這樣的“余音”並未有確切數字,有一段時間,媒體聚焦於這個群體的悲傷故事,青年時代的他們是如何篤信,經歷失獨打擊的他們是如何的無措,邁入暮年的他們是如何茫然,他們被整齊劃一地塑造,從而信奉犧牲和忍受的意義,但在生活面前,現實最終給予這些犧牲者的,只是政策的一變再變,一個又一個的“大局為重”。

上山下鄉、知青返城、嚴打、計劃生育、下崗大潮,每一次的計劃都力有千鈞,都能輕而易舉地傾覆一代人的命運。人們唱得歌兒是“友誼地久天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但在屬於他們的命運中,人如浮萍草芥,他們只能被動地去承擔時代的風浪,沒有原因,沒有預告,搖滾歌手謝天笑有過一首歌特別適合給這代人當注腳,歌兒的名字是《潮起潮落是什麽都不為》。

王景春和詠梅的面孔就是被計劃的共和國兒女的面孔,哭得時候要壓著聲音,笑的時候臉上也有苦意,雖然王小帥依然會對媒體說起自己的“憤怒”,但電影騙不了人,電影中的憤怒很稀薄,一方面固然有制度的原因,一方面大概也是年齡慢慢到了,老牌文青王小帥能更真切地體味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得不具備的某種生存智慧。

所以電影中濃得化不開的是無力感和逆來順受,未出生的孩子被計劃流產,母親詠梅甚至為此得了個先進(國內公映版刪減掉了部分情節),獨苗的兒子死於溺水,兩次失去孩子,你甚至不能痛痛快快哭一場,你也不知道怪誰。電影為主角夫婦安排了一場逃離人群的遠行,和一個聊勝於無的養子,但效果並不如意,就像電影中憨憨的王景春說的那句“這是我們的命”,或者詠梅那句仿佛刻意幫觀眾提煉主題般的“時間已經停止了,就等著慢慢變老了”。

3

非常遺憾的是,在技巧足夠成熟、表述足夠克制地講述了三分之二的故事後,不知道是考慮觀眾的需求,還是自己非常迫切地想撫慰這對苦情的夫婦,王小帥在故事後半段加入了太多的無謂的憐憫,不管是齊溪千里迢迢送去的春風一夜,還是杜江鼓起勇氣說起那次溺水的秘密,或是成年後的王源帶女朋友回家,在電話那頭生硬地喊了一聲“老爸”,導演急於給出的撫慰和憐憫或許是出於觀眾對大團圓結局的渴望,或許只是自己本能的心軟和善良,但對這個題材而言,一切還是顯得太過一廂情願了。

中國人對於無解的痛苦還是缺乏直面的勇氣。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地久天長》聚焦於一代人的苦難,卻用末尾的一場抒情自以為是地了結一切,讓苦哈哈的“海邊的景春斯特”變成了“常回家看看的西北一家親”,這大約可以視作這片土地某種魔幻的延伸,過往時代的造就的種種悲劇,一代人被改寫和拋棄的命運,一切都是可以被遺忘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諒解的,一切都是可以來一場大團圓的。

電影中最好的一段戲是暮年的夫婦兩人蹣跚著給兒子上墳,幼子永遠停在了兒時的年歲和樣子,他們的父母,和父母所在的世界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王景春招呼詠梅給兒子拔掉墳前的枯草,不遠處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墓碑仿佛是這代人命運的定格,整齊,肅穆,四四方方,有棱有角,沒有人氣。

這種整齊飽含盛氣凌人的壓迫感,不用太久的時間,兒子的枯墳大約也會被納入計劃,也會被整齊劃一,大時代裡人的渺小可憐,這樣一個鏡頭足矣。

理性上說,這代人經歷的悲劇從未有過什麽所謂的“和解”,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幸運地找到出路,體制也好,命運也好,太多的悲劇如果在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裡被稀釋和溫吞掉,對承接苦難的這代人來說,才是最大的不尊重。

感性上說,夫婦倆人守著兒子的墳頭,枯草被拔掉了,遠處整齊華麗的墓地在那個時刻也與他們無關,時間沒有把他們分隔開,生死沒有把他們分隔開,一家人面對時代的潮落潮起始終都在一起,這大約比其他任何的所謂的和解、任何廉價的眼淚,都更能彰顯生命自身的莊嚴。

本文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