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人版”的《獅子王》,真的有必要拍出來麽?

背負內地暑期檔救市大片的重擔,新版《獅子王》的表現似乎很難讓人滿意。

上映四天,票房剛剛突破四億。這個數字,比2016年的那部《奇幻森林》高出一點點。

但對於“獅子王”這一超重量級IP來說,這個成績算不上突出。

評價方面,同樣缺少驚喜。

爛番茄好評率只有60%,勉強達到及格線:

豆瓣評分也從上映首日開分的的8.1分直降到現在的7.5分,只好於49%的動畫片。

與94年動畫版的9.0分相比,也差出了太大的一截:

更不要說IMDb的評分,5.3分

很多朋友看過之後,在給出的“不喜歡”的評價裡,都會提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似乎,過高的期待值,成為影片遭遇爭議的最大原因。

但是,這次《獅子王》的翻拍不夠成功,真的完全就是“期待值太高”的鍋嗎?

不可否認,很多或是80、90後的觀眾,都對《獅子王》的故事有著超厚的情懷濾鏡。

畢竟,它是很多人記憶中第一部迪士尼動畫長片,或者,在他們心中,辛巴的故事成為了童年一段深刻的記憶。

可以說,影片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帶大家走進了廣袤的非洲草原和雨林,和小獅子辛巴一起冒險,共同成長。

不過,在輕鬆和歡樂的基調背後,美國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對影片的評價卻更加準確,那就是——“殘忍”。

特別是木法沙死去的那一幕,是很多人童年的一大創傷,以至於後來再去回顧這部影片時,每次看到這段情節,仍然會非常觸動。

對那時候的孩子來說,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懼和失去的傷痛,意識到成長的過程並非始終美好或快樂的。

後來我們才明白,這出動物世界的悲喜劇並不是給孩子看的童話。事實上,影片的故事藍本其實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有著經典的戲劇結構,悲劇性的故事內核,同樣也有著更加厚重的思想主旨。

而用深入淺出,簡單易懂的語言和動畫形式,傳遞出成長的代價,人生的悲劇以及生命的哲學,也是這部動畫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影史經典的原因之一吧。

原版《獅子王》另一處經典元素,是影片的配樂。

即使過了25年,每一段配樂單獨拿出來,都足以稱得上熟悉,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感動。

所謂經典,真的就是歷久彌新啊,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時間的考驗,仍然不會過時。

在這裡,必須要表白一下漢斯·季默大神了。

回過頭來看看新版《獅子王》,原作中成功的地方,基本都原封不動地被保留了下來。

影片的故事遵循了原作,也就是當時的套路,講述辛巴遭到背叛、放逐,然後經歷成長、復仇,最終成為王者的歷程。

甚至,忠實到連畫面幾乎完全複刻了原版的分鏡,特別是開篇的幾幕情節,鏡頭和原作幾乎一模一樣。

另一方面,影片也沿用了原版配樂,隻加入了少數幾首新歌。

不得不說,在大銀幕上重新聽到這些經典音樂,依舊會被感動到。

而影片擁有的感動,或許就僅此而已了。

新版對94年原版在劇情、畫面以及配樂方面進行了各種非常安全的複製粘貼之後,就沒有了。

影片並沒有,或者是完全沒打算,在作品的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挖掘或是創新,尤其是,更當代化的處理。顯然,迪士尼主打的是安全牌,就是經典重溫,而這樣,也常常意味著保守和無聊。

新版《獅子王》最重視的技術,算得上是影片一大亮點,可同時也是它的一大敗筆。

繼《奇幻森林》的成功,迪士尼似乎更相信特效的魔法,這部《獅子王》也是他們打出的一張全新的技術牌。

在看過電影之後,恐怕也沒有人會質疑它的技術層面。

影片結合了真人表演、動作捕捉、VR和CG等技術,打造出的影像比《奇幻森林》更加逼真、寫實。

是的,一切宛如真實的動物世界一樣。

從複雜多元的自然環境,到濃密細致的毛髮,電影呈現出的畫面,就像是用攝影機直接拍出來的一樣,與真實世界毫無差異。

而其中大量充斥著豐富細節的特寫鏡頭,也可以看出迪士尼對特效技術的底氣。

但坦白講,最初迪士尼宣布拍攝“真人版”《獅子王》的時候,就有很多影迷和我一樣,對影片能否成功抱有懷疑。

不難看出,迪士尼這一舉動,是想重走《奇幻森林》的老路,複製當初《奇幻森林》的成功,包括導演和其他幕後主創,都找來了同一班底。

然而,《奇幻森林》的成功,除了精彩的故事和出色的特效之外,最根本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影片中擁有一個人類主角。

野孩子毛克利作為影片中唯一實拍的角色,為觀眾提供了故事與情感的切入點,我們能夠清晰地捕捉到他的表情與動作細節,感受到背後的情緒和情感。

可《獅子王》的問題在於,影片中沒有任何人類的角色,完全是動物視角。要明白的是,當人與動物各種互動、交流,即便動物做得再真實,觀眾內心,首先有個假定在其中,會更認為這是一個童話故事,是造夢。

而當角色完全變成動物之後,過於逼近真實,會讓觀眾無法進行假定,而是更認為這是真的,甚至,影片也在以各種方式,讓你希望這是真實的動物,這其中,就有個悖論。

我們無法像觀察人類一樣,敏銳地理解動物面部與肢體動作所包含的種種信息。

同時,因為動物塑造得太過逼真,少了動畫中的生動感,以至於每一個角色全場無表情,被很多網友吐槽是奉獻了整場“面癱表演”。

感受下辛巴怦然心動時的樣子:

辛巴和好基友放鬆時的樣子:

辛巴與刀疤對峙憤怒時的樣子:

不禁讓人想起了某幾個出色的華語演員。

強大的技術營造出的真實影像,是對影片原有劇情和情感的消解。

而在一定程度上,這構成了一種恐怖谷效應,讓觀眾與角色之間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距離感。

所以影片中動物的情緒,完全靠配音來表現,而故事的情感,也只能靠原版強大的音樂來烘托。

這就在畫面和聲音中產生了割裂感:

當聽到辛巴聲情並茂地說出心聲時,轉眼看到他沒有太多表情的臉,真的讓人很出戲啊!

難以實現共情,對於《獅子王》這樣的電影來說,算是非常致命的缺憾了。

畢竟,許多觀眾已經深諳影片的每一段情節,故事也就缺少了必要的懸念感和緊張感,整個觀影過程也喪失原本的樂趣。

除此之外,技術創造的真實感,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

我們會開始質疑電影中的情節是否是合理的。

觀眾對動畫片始終擁有更高的包容度,人們允許動畫脫離現實,可以更誇張、更瘋狂、更異想天開。

但對於真實影像,我們對照的,又是另外一套標準了。

摘掉動畫的濾鏡,原版中許多看似合理的情節,到了新版中就顯得過於違和了。

比如,獅子怎麽可能和犀鳥做朋友?

又或者,辛巴只是靠吃蟲子,就能從一頭小獅子,長成強壯的雄獅嗎?

有人認為這是抬杠,然而,始終需要明白的是,動畫可以造夢,動物世界最好尊重動物本身的法則。畢竟,觀眾看不同的作品,代入也是不同的。

更重要的是,動畫故事中傳遞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學,到了新版中,更像是一種被粉飾的美好:

它用了以假亂真的逼真影像,卻回避了大自然最真實、最基本、最殘酷的肉弱強食法則——真實世界中的獅子,看到羚羊、疣豬這些獵物,怎麽可能不主動去獵殺呢?

電影特效技術的突破,這背後的推動力,無異是藝術家們想要創作出更傳神真切的影像,為觀眾帶來更好觀影體驗的努力。

可是技術的精進,似乎並不適用於所有電影。

至少新版《獅子王》就是一個例子——逼真的畫面本意是想消除觀眾與影像的距離,可卻在無形之中,拉遠了人們與角色的距離。反倒是當初的動畫,能讓大家與其中的角色建立情感,而動物更真實之後,反而疏遠了、陌生了。

其實,將經典動畫實現真實化的還原,並不是未來動畫電影發展的正解。

電影本身就是造夢的藝術。

有時,光影中帶有夢幻氛圍的不真實感,恰好是帶領人們逃避不夠美好的現實的手段與路徑。

我不懷疑新版《獅子王》幕後藝術家們的創作初衷,也感謝他們為重塑經典以及技術革新的傾注與付出。

但是,就影片本身而言,如同《The Playlist》影評人在評價中提到的那樣:

創作這樣一部如此逼真的《獅子王》,真的有必要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