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金屬汙染的土地,毒物質滲透地下十幾米!拿什麽拯救你?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北京郊區有一家遠近聞名的化工廠,產能巔峰時,一年可以生產超過十萬噸的化工產品,與此同時,也讓這個地塊遭受到了嚴重的汙染。今年初,這家大型化工廠被關停,遺留下來近5萬平方米的“毒地”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土地重金屬汙染修複高成本:中央已累計投入210多億元

北京郊區某“毒地塊”修複現場

負責土地修複的某環境修複公司技術總監劉鵬告訴《經濟半小時》,這個化工廠生產一些甲醇、酸類、鹼類的物質,造成汙染的原因有生產過程的跑冒滴漏,也有一些泄漏事故,造成土層有一些有毒的苯物質,現在有毒物質的滲透已經到地下十幾米了。

某環境修複公司技術總監劉鵬

不僅如此,這些年一直有一些被汙染的“毒地”事件,並成為廣為關注的公共事件。

2010年,武漢一個可容納2000多戶的小區建在了一個舊化工廠的土地上。小區的工程建設環評報告指出,這個項目場地存在金屬銻汙染和局部有機物汙染。吸入高含量的銻會導致銻中毒,症狀包括嘔吐、頭痛、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死亡。

2016年,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多名學生被檢查出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症狀,甚至有個別學生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原來,常州外國語學校的校址與三座大型化工廠僅一路之隔。一份項目環境影響報告顯示,這個地塊土壤和地下水裡已經遭受到了嚴重的汙染。其中汙染最嚴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濃度超標達94799倍和78899倍。

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

根據2016年公布的《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實施情況全面考核結果顯示:中央已累計投入210多億元支持開展重金屬汙染治理,15個省堆存半個世紀的670餘萬噸鉻渣全部處置完畢。但歷史遺留的重金屬汙染問題要在短時間內解決依舊任重道遠。

在北京修複現場,劉鵬介紹,施工人員鑽探了上百個密密麻麻的井,通過抽氣的方式負壓,把土壤裡的苯系物給抽出來,在地面進行降解處理。然後,通過井注入的方式,把配好的氧化藥劑注到地下去,跟地下的有機汙染物充分結合反應,把地層裡面的有機汙染物降解掉。

修複現場

聽上去這個修複的過程並不複雜,但劉鵬說,由於地下的土壤結構非常複雜,汙染物也會不斷進行遷移,修複過程稍不留意,就可能導致二次汙染。

為了給修複提供技術支撐,劉鵬所在的公司專門聯合清華大學、中國環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組建了汙染場地安全修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像六價鉻、“鎘大米”的土壤修複都在他們的研究範圍之內。隨著今年《土壤汙染防治法》的實施,現在全國各地找上門來的項目紛至遝來。劉鵬說,他最大的感受是經常修複一塊土地的費用遠遠超過企業本身創造的經濟效益,環境代價非常高。

汙染場地安全修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鎘超標治理辦法終於找到了讓毒大米不再卷土重來!

2013年5月,廣東市場發現了大量鎘含量超標的稻米。

2013年12月底,記者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工業集中區發現大片汙染土地,土壤中鋅,鎘,汞,銅,砷,這些有致癌性的重金屬嚴重超標。其中由於鎘和鋅的汙染面積極大,汙染程度深,不再適合於農業生產。

被汙染的土地

2017年麥收時節,河南新鄉十多個隨機選取的小麥樣品,全部鎘含量超標。

2017年11月,在江西九江的糧食主產區,即將收割的晚稻被檢測出重金屬鎘含量超出標準8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湧:土地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土壤汙染最嚴重的就是重金屬汙染,後果非常嚴重,不但對人體危害大,而且可以幾十年上百年存在土壤裡。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有一塊2009年就開始的重金屬超標試驗田,他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現在這塊地多種重金屬含量均達到國家標準。其中鎘含量從十年前的0.3下降到了現在的0.15,這個數值已經低於國家0.2的標準。十年的努力後,這片汙染之地終於可種出健康的糧食了。這樣的結果讓潘根興十分欣慰。

事實上,他早在2005年就發現多地土壤和稻米中存在鉛、鎘等重金屬超標的情況,有的還超得很厲害,最高的有1.59,將近8倍。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

2008年4月,潘根興又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從江西、湖南、廣東等省農貿市場隨機取樣63份,實驗結果證實樣品的60%以上大米鎘含量超過國家限值。

潘根興說造成土壤重金屬超標的原因,一個是尾礦汙染,另一個是南方土壤是酸性的,鉛和鎘等重金屬的陽離子在酸性情況下溶解度比較高,進到水裡被水稻吸收的機會就更多。

汙染的稻田

潘根興希望找到一種能夠治理重金屬汙染的可持續的方法,並先後試驗了幾十種方案,進行了數百次的試驗,最終找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案。2009年,潘根興開始把秸稈和生物質炭做對比,把秸稈做成生物質炭。從那時起,他也變成了別人眼中瘋狂的“燒炭翁”。

秸稈

潘根興的辦法是對汙染土地施用生物質炭做成的重金屬鈍化修複劑,來改善土壤環境。生物質炭能有效減少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而且土壤結構也會發生良性變化,變得越來越疏松。

改良後的土壤

就在潘根興不斷進行實驗的同時,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土壤汙染問題。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土壤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行動計劃》,要強化未汙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汙染,同時要開展汙染治理與修複。

在利好政策釋放的同時,潘根興教授的治理重金屬汙染改良土壤的科研成果,終於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市場。現在,在全國一共有十個企業具備生物質炭和炭基肥料的生產條件,產能接近50萬噸。

肥料生產線

土壤汙染治理一直是一個世界難題。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富山縣是日本骨痛病起源地,也是日本政府確認的首起工業汙染疾病。為了根治汙染源,日本經過三十多年,耗資407億日元,才將當年鎘汙染土壤全部更換完成。同一時期,隨著傳統煤礦、鋼鐵產業的沒落,在土地資源寶貴的德國,眾多工業區面臨著工業用地的修複改造再利用的難題。德國陸續頒布了多個土壤保護法律法規。並實行“誰汙染,誰付費”原則,責任人不僅要對汙染本身承擔治理的責任,如果土壤、地下水汙染對人身健康或周邊生態環境造成損害,還要承擔相應的補償、賠償責任。

【半小時觀察:科技反哺環境修複一方土地】

與空氣汙染、水汙染相比,土壤汙染被稱作“看不見的汙染”,更具有隱蔽性,一旦汙染也更難逆轉。而根據國務院2016年印發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要求,到202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離不開實用有效的修複技術。事實上,科技創新已經向我們證明,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非對立矛盾,依靠科技進步,反哺環境保護,技術層面的突破會成為打開環保大門的那把“金鑰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