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針灸在美國為啥這麼「吃香」?

76歲的安娜(右一)在接受針灸治療後,左腿又能行動了。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攝

田小明。彭奕菲 攝

針灸在美為啥火? 聽聽老外怎麼說

看白宮「針灸之王」 如何為記者施針

「如果醫學界也有Billboard(美國流行音樂單曲排行榜),我覺得針灸應該上榜!」接受記者採訪時,76歲的安娜(化名)正在位於美國曼哈頓華埠勿街的林榕生中醫診所內進行針灸治療。身患卵巢癌的她在接受手術和化療後,左腿腫脹無法下地行走,在第二次針灸治療時就已感到好轉,目前已堅持17年了。

2018年10月24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代號為H.R.6的法案,旨在減少美國人對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其中針灸等替代療法被列入其中,這也是針灸首次進入美國聯邦法律檔案。源自中國的針灸為何能被西方所接受,又是如何在美國蓬勃發展的?日前,南方日報「岐黃海蹤——中醫藥文化全球深調研」團隊深入紐約、華盛頓、舊金山等地採訪調研,探究美國「針灸熱」背後的故事。

「針灸熱」??

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試過針灸

說起美國的「針灸熱」,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1971年,美國記者詹姆士·賴斯頓到中國採訪,其間因突發急性闌尾炎在北京協和醫院治療。由於術後腹脹,賴斯頓在術後第三天接受了針灸治療,癥狀很快得以緩解。賴斯頓將這一經歷寫成文章發表在美國《紐約時報》頭版,引發轟動,針灸由此進入美國大眾視野。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他的隨行醫生在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參觀了針刺麻醉手術。之後,在美國多家媒體報導下,來自中國的針灸和針刺麻醉揭開神秘面紗,在美掀起一股「針灸熱」。

「我做過一次針灸……」「我的朋友經常去針灸,她大概愛上了它……」針灸在美國到底有多火?記者在紐約曼哈頓街頭隨機採訪了數名當地人,他們都對針灸耳熟能詳。

據美國國家統計:2007年美國有370萬人接受過針灸治療,超過人口的百分之一。美國國家針灸和東方醫學資格認證委員會(NCCAOM)此前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體驗過針灸。其中,超過20%的人同時使用了中藥等方法。

「針灸在美國真的很火,越來越多人在嘗試針灸。」紐約執照針灸師李旭輝告訴記者。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李旭輝1992年來到美國,目前是紐約執照針灸醫師聯合公會會長。「在我的診所,一半的病人是老外。」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美國近4萬名執照針灸師中,包括中日韓在內的亞裔佔比只有1/4,更多的針灸師是白人醫生。李旭輝告訴記者,僅在紐約州就有7000多名執照針灸師。

李旭輝認為,針灸在美國的熱度,與美國的「阿片類藥物危機」有關。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因濫用阿片類藥物而死亡的人數連年上升,2016年逾4.2萬人因此死亡。而在推動非藥物性療法在疼痛治療方面的應用上,針灸擁有獨到的優勢。

「最近H.R.6法案(支持患者和社區法案)已經獲簽署,正在進行為期一年的評估,主要是評估包括針灸在內的各種替代療法在疼痛治療方面的實際效果。」李旭輝介紹,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為每個項目提供200萬美元的科研經費,「我們幾個針灸公會正在研究是否申報項目。如果評估結果理想,針灸等替代醫學療法將進入聯邦醫療保險支付範圍,預計會給針灸帶來又一個明媚的『春天』」。

目前,美國50個州中已有47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實現針灸合法化,至少一半的保險公司將針灸治療納入覆蓋範圍。

撼「大樹」??

用臨床療效讓NIH誠服

初冬的華盛頓特區日色清朗。位於郊區的貝塞斯達,距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不到10分鐘的車程,有4棟「Medical MALL(醫療中心)」,田小明的診所就坐落於此。

如果說尼克松訪華給針灸帶來了第一波熱潮,那麼談及針灸真正進入美國主流視野時,則不得不提到被媒體譽為「用一根銀針敲開白宮大門」的「Dr.Ming」——田小明。

1982年來美國深造的田小明,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原本的研究領域是骨關節病和運動創傷。「當時我發現在治療噁心、嘔吐及疼痛等病人時,西醫西藥的療效不顯著。那為什麼不能用針灸呢?」已經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深造了數年的田小明,想到把中國的中醫針灸介紹到NIH。

「沒想到,當時的研究院院長當頭給我潑了盆冷水。他告訴我,他們已經做過實驗,針灸只是心理暗示,沒有實際療效。」倔強自信的田小明直指之前的實驗設計有問題,「你們項目組的專家研究中醫針灸的資格不夠,沒有懂中醫的專家,如何評價針灸和中藥?」

在田小明看來,成立於1887年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無異於一棵西醫的百年巨樹,「唯有撼動這棵『大樹』,才能讓針灸真正進入主流社會」。

1986年,田小明和妻子陳尚青創建華盛頓中醫針灸治療中心。為擴大針灸的影響力,田小明不惜免費為病人治療。他的第一位病人是時任白宮婦女兒童保健委員會顧問的派吉·皮格女士。「當時她已經被坐骨神經痛折磨了兩年,她告訴我『24小時每一分鐘都在痛』。」田小明說,「針灸進行到第10次時,她的疼痛已經減輕了一半,進行到第19次時,已經好了90%,病人高興壞了。」

口耳相傳,田小明的病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因頸椎病已經簽不了字的國會參議員丹尼斯·迪康西尼等。很快,田小明的診室門庭若市,幾乎找不到地方停車。

積累了7年的臨床病例和NIH十幾位醫生現身說法,終於撼動了NIH這棵「參天大樹」。1991年,NIH在國家臨床中心創立第一個中醫針灸診所,田小明受聘擔任主任級臨床顧問醫師。「在NIH成立中醫針灸專業門診,這是開天闢地第一回,使西醫界和他們的病人又驚又喜。」田小明說。

此後,針灸揚眉吐氣,在美國主流社會一路「綠燈」——199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準針灸作為正式醫療器械。199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召開中醫針灸評估會議,終於肯定針灸的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1998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成立國家補充替代醫學中心,進一步確定了「補充替代醫學」的定義和研究領域。

2000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命田小明為白宮補充替代醫學醫政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負責調研40多種補充替代醫學的使用現狀。經歷1700次調研之後,作為白宮正式法律檔案和發展大綱的《白宮醫政報告》出爐,正式將中醫納入補充替代醫學之中。

在報告初稿審查時,田小明力倡把中國傳統醫學作為醫學系統列入大綱,其中包括針灸、中醫藥推拿等,並用「中國傳統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取代美國沿用了幾十年的「東方醫學(Oriental Medicine)」。

「這是中醫第一次正式寫入白宮醫政大綱之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談起往事,田小明感慨萬千。

如今仍思維敏捷的田小明,每天早上8時準時到診室為病人施針。32年來,他的團隊已經為28萬名病人進行治療。

■對話

白宮補充替代醫學醫政委員會委員田小明:

中醫西醫要相互配合尋求共贏

南方日報:您早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的是運動醫學和骨關節病理,為什麼在美國搞起中醫來了?

田小明:我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赴美深造旨在求新知,先後涉及骨關節病理、生化、超微結構和康復醫學,並曾在NIH專攻骨關節炎及運動創傷基礎和藥物研究。但我對中醫,不僅毫不陌生而且饒有興趣。在上北醫之前,我是北京體院的田徑鐵餅運動員。在那三年時間裡,我用業餘時間求教於北京著名中醫施稚墨和熊琦老師,曾在為老師抄方中如饑似渴地學習中醫。這一段經歷為我日後從事中醫針灸的臨床及研究打下了難得的基礎。

當我完成在美國NIH的研修後,世界衛生組織聘請我當傳統醫學顧問,並支持我在美國發展傳統醫學。那時候的NIH對中醫不甚了了,甚至否定中醫針灸的臨床療效。我和妻子陳尚青藥劑師意識到,這可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決定要用臨床療效向NIH西醫權威展示中國針灸的寶貴價值。撼動這棵西醫的「百年大樹」,就撼動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西醫界。這個仗很值得一拚!

當然,在我建議NIH研究中醫針灸被該院院長否定時,很大地激發了我的正能量。目前中醫針灸在美國能有今天這樣健康的發展,那也是我始料未及的。當白宮醫政委員會主任格茹福特醫師高度讚揚中醫針灸對美國所作的突出貢獻之時,他特別提到「如果沒有Dr.Ming把中醫針灸介紹給NIH,我們便無從了解到它神奇的醫療價值」。終於,我們的夢實現了,心裡是暖烘烘的。

南方日報:中醫要走向海外有哪些途徑可循?

田小明:中醫藥在海外發展要借鑒針灸成功發展的模式,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建立良好的信譽。美國醫學界的有識之士渴望了解中醫藥研究方面的新動向,我們要能提供確鑿可靠的數據,包括藥理、毒理和臨床資料等。此類醫學研究工作將對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說起中西醫結合的概念,第一種方式是中西醫各種治療的配合,以達到更滿意的臨床療效。第二種方式是從中醫藥中汲取思路,從古方中創新出療效更明顯的新藥物。在美國最常見的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是配合。在我看來,中西醫可以結合得很好,醫學的發展應該是三條腿走路,一是西醫,二是中醫,三是中西醫配合,成鼎足之勢豈不更好。

南方日報:中醫在海外是否受到日韓等東方醫學的衝擊?

田小明:如果有這種衝擊的存在,我認為那是好事。日韓及歐洲國家搞中醫中藥和針灸都是向中國學的。他們根據本國的特點有一些技術上的發揮和改進,我們不僅不必擔心,而且應當歡迎。這有些像馬拉松,各國選手開跑後自然會分出名次,跑完全程的都是優勝者,但冠軍只有一個。從事中醫的專業人士應當歡迎任何國家的挑戰。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