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自傳:使病者有所依,望中醫復生

導讀:

孔伯華,中醫學家,山東曲阜人,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學自家傳,與蕭龍友合辦北京國醫學院並任院長,因善用石膏一葯被稱為「孔石膏」。西醫傳入中國後,中醫曾險些被取締,多虧了當時包括孔老先生在內的多位京城名醫的有力實證,中醫才得以延續至今。本文是孔老先生自己寫的自傳,文末「使病者有所依,必先從教育人才始」的呼籲,令人感動。

自傳

作者/孔伯華

伯華名繁棣,歲次丁酉生於山東濟南。

三歲隨先祖官直隸新河,一年轉新城及衡水、豐潤、欒城、邯鄲等縣。先祖官縣尹,兼擅岐黃,家人有病,恆自醫之。先母體弱多病,先祖立方,外縣藥物不備,嘗隨製藥品為湯劑,得時習,心竊好之。

庚子歲,先祖以病終於保定,余年十六,隨父奉祖母居於易州之南白楊村徐氏之宅。先嚴家居課子讀書,余於立身處世頗增智識,每日得暇兼習醫書,以心所好也。

年十七移居易縣城裡,得從醫者研討《內經》及古人方書,雖無專師,頗有心得,遇家人急病,恆治之有效。

余叔妹八歲患跌仆後,成陰疽於右腕漸及腋足,八年未得治,輾轉床褥。又八年,先嬸憂之,醫者言不可治。余諫言於先嬸曰:妹病垂危,以余辨之治法未當,不按陰疽治,不能愈也,今已垂危,不治必不能延壽,曷認余治,尚可希望於萬一。嬸從余言,一年而愈,惜著手太遲,致手足指關節不能全,而針繭膏調皆能任之,年近六十始歿。

從妹患肺癆,失治頗危。余曰:病已至脾,尚少能飲食,骨蒸喘咳,大肉已脫而未至飧瀉,尚可為。葯之數月始瘳。

余家人眾多,又無恆產,病者恆自醫,以是漸知於親友,邀余者日增。

二十歲以後明醫術,遍遊數省,漸聞於社會。

年三十一歲就京師邀,委外城官醫院。同事楊浩如、陳伯雅、張菊人、趙雲卿諸君皆一時名醫,頗得其言論,更日診者數十人,八年之久,辦防疫數次。因業務太忙,遂辭醫院而自售以資事,蓄習學業逐進。

汪精衛欲廢中醫,焦易堂諸人反抗,南京、上海葯界罷市,北京皆以響應,立醫藥協會以蕭龍友及余為會長,已消汪之命令,繼改中醫學校。南京國醫館成立,焦任館長,來北京視察後,改為北京國醫學院。第財力不足,所費皆由蕭龍友並余自任,彼時政權不聞問,遂又辦董事會以濟之。伯華既奔走業務,又辦教育,所收診費除養家外,皆儘力於是。蕭君以年老為辭,伯華自任,更屬艱難,前後招生十餘班,自愧財力不足,教任未善。及日本侵領北京,欲收醫學院為「國立」,余以兢營十五年之學業,不欲委之外人,遂自行停辦,以待時機;將近十年,以業務自食,吾將安仰!

■ ■■■■

幸逢解放,中醫不亡,毛主席領導英明,中醫復生倡遂,使祖國數千年之寶貴遺產發揮保存,宿願始償。

余於今年始略寫治療經驗,每想整頓齊理,然又因業務繁忙,實難有暇,待長期慢錄後再貢獻出來。前於衛生部召集中醫座談會中,余已將中醫學術之意見遞上,願努力發揮我國數千年之文化遺產,以期理法臻於至善,達於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從教育人才始。

孔伯華

謹識於一九五二年

推薦書籍

本書精選出了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些基本能反映熊繼柏教授學術思想、臨證思維與臨床經驗的臨證實案,內容涉及內、外、婦、兒、急症、疑難怪病等將近100多個病種。希望熊繼柏教授的豐富臨證經驗可以為廣大有志於成為合格中醫、好中醫、名中醫的中醫學習者和從業者能夠分享。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傷寒溫病:燕京醫學四流派,王國瑋◎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全部圖片為出版社所有的版權圖片,請勿盜圖。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