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一種美景叫火山地質

每一座火山都有一個故事。故事很巨集大,關於地球的滄桑巨變;故事很美麗,關於自然的美輪美奐;故事也很溫情,關於火山所滋養的民族、文化和信仰。

在火山地質公園,可以欣賞自然景觀、普及火山知識、感受火山文化,火山地質是了解火山的一個重要視窗。走進火山地質公園聽火山的故事越來越受歡迎。

中國火山地質遺跡眾多,類型多樣,先後建立的火山地質公園各具特色。以火山地質公園為主體的火山遺跡保護與科普的模式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火山地質公 園

地球的“最美傷疤”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在地球地殼之下的100千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記憶體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矽酸鹽物質,即岩漿。它從地殼薄弱的地段衝出地表,其溫度可高達800℃到1200℃,冷凝後即成岩石。火山噴發時伴有大量氣體、灰塵和岩石碎塊,這些碎屑物和溢出的岩漿逐漸堆積成山,就形成了火山。

火山,蘊藏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令人崇敬,讓人生畏。火山噴發時,首先是氣體把上覆的岩層爆破,造成高起的環形火口垣。於是火山口便成為封閉式的漏鬥狀窪地,內壁陡峭,中央低陷,口內因積水就形成了火山口湖。與平地湖不同,火山湖較少支流注水入湖,因此雜質較少,加上湖內礦物豐富,較少受到汙染,湖水更為清澈碧綠。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了解火山,可以了解形成火山活動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其演化歷史、太空分布規律,可以了解地球滄桑演化的進程。火山是見證地球滄桑的“史書”,是地球的“最美傷疤”。

火山在哪裡?

世界火山分布是規律的,主要分布在兩個地區,環太平洋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火山分布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日本、美國、厄瓜多、冰島等。全世界,無論內陸還是海洋,無論熱帶還是兩極,到處都有火山分布。

近幾百萬年來,我國火山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中國缺少現代火山,屬於活火山的僅有10余處,長白山是中國最大的活火山,曾於1000年前噴發,最近一次噴發是1702年,目前處於休眠狀態。我國最新火山噴發於1951年,發生在昆侖山的阿什庫勒盆地。

我國火山類地質公園有28處,火山類世界地質公園有7處。火山類地質公園集中分布在我國東部,包括東北地區的黑龍江五大連池、內蒙古阿爾山、吉林長白山等。東南、華南更多,浙江雁蕩山、江蘇寧湯山、廣東深圳大鵬半島、雷瓊世界地質公園等。

火山是自然的饋贈

火山活動可造成突變式的災害。但是總體來講,火山給人類帶來的福遠大於禍,火山是自然的饋贈,是地球最美麗的“傷疤”。

火山活動帶給人們最直觀的財富就是火山噴發創造出自然景觀,世界上很多火山都建立了國家公園或者其他旅遊區,成為人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火山噴發出來的岩漿流到海邊就凝固成為陸地,擴展了領土,變成了土地資源。若是火山噴發得強烈,一年就能擴展幾平方公里,很多島嶼基本都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噴出的火山石灰落在地面,成為土壤成分,這種土壤具有很高的肥力,也孕育了特色的農副產品,如雷瓊世界地質公園的火山荔枝、“菠蘿的海”的菠蘿、雁蕩山地質公園的鐵皮石斛等。火山活動可形成重要礦產,有的火山噴出很多自然硫磺,形成硫磺礦床;有的火山口內是高鐵熔漿,直接流出地表形成鐵礦。

火山不僅造就了各種自然景觀和礦產資源,還孕育了各地不同的火山文化、風格民情和民間工藝,構成了火山地質公園文化的底蘊。

火山地質公園的魅力

無論是雄偉壯觀的火山口,幽靜迷人的火山口湖,還是天然養生的火山溫泉,火山裡的一切都充滿神秘和極致的美。

歐洲地質公園網絡火山工作組協調員卡洛斯·努斯認為,火山是最著名、最壯觀的地球地質特徵的表現,其風景地貌和結構很容易被公眾所認可,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從雄偉的日本富士山到獨特的坦尚尼亞倫蓋火山,從卓越的英國巨人堤道到美國黃石公園,火山地質公園是保護火山、讓公眾走進火山的最好方式。

在我國同樣不例外。

在上世紀80年代,海南海口馬鞍嶺和廣東湛江湖光岩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旅遊景點,但再想往前發展便遇到瓶頸。我國著名火山地質學家、原中國地質科學院火山礦產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陶奎元教授提出,瓊北和雷州半島的火山在地質學上同屬雷瓊裂谷火山,而且兩地人文相近,應該共同規劃發展藍圖。在他的推動下,2006年,湛江湖光岩景區與海口石山馬鞍嶺景區聯合成功申報為世界地質公園。此後的十幾年來,海口和湛江兩地聯合保護與管理雷瓊火山地質遺跡,共同開展大地構造、火山作用等科學研究,開展科普旅遊,讓同一脈火山旅遊帶動瓊州海峽一體化的經濟發展。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的火山礦泉水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營養物質,連續多年舉辦“聖水節”。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科普研學基地”“中國大學生研學教育聯盟基地”。 聖水節與聖水文化是五大連池研學遊中地學、康養醫學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圍繞“地質旅遊+康養”的新業態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加速“地質旅遊+休閑”“地質旅遊+養生”“地質公園+石斛產業”等融合發展。2017年,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石斛種植面積為2.2萬畝左右,綜合產值36億元,帶動雁蕩山周邊約7萬多人就業。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護司副司長周志華認為,我國地質公園多年發展的實踐證明,地質公園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資源的最有效方式,而且在弘揚地球科學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火山地學科普旅遊

陶奎元認為,中國火山類地質公園是中國火山地質學的一部天然檔案,在中國自然資源中具有特殊意義。他建議,推進火山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強火山地質遺跡及其生態系統的專項研究,開展火山學專業研究而非單一意義地層學、單一岩石學或地球化學,實施火山學科學填圖。他說:“每個地質公園應有兩張圖,一是相應比例尺的火山地質圖;二是以火山生態為背景的自然資源圖,火山地質學研究應延伸到園區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相關性的研究。”

“只有懂得了自然遺產的生成演化特點, 真正了解它存在的價值,才能自覺地喜愛它,保護它。所以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劉嘉麒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他說景區是進行科學普及的重要場所。地質公園景區既要有優美的環境,還要充滿情趣,充滿知識,充分展現每個景物的科學內涵和文化內涵。所以,導遊和工作人員要提供自我修養和知識儲備,解說牌、指示牌介紹的科學知識要準確、生動有趣,地質公園內的博物館要提高軟體建設。    

周志華介紹,目前我國地質公園建設正在從“控制數量規模”向“提升建設品質”轉變。今後地質公園的發展,要按照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保護地體系總體要求,完善制度標準建設,推進常態化評估檢查,完善專家谘詢決策機制,扎實、穩步推進地質公園的精細化、科學化決策與管理,推動形成地質公園建設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新格局。(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