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瞄準千萬職業農民,他創辦線上大學教人種地,經緯連投3輪

“農民不是互聯網遺民”,當一二線城市正處知識付費風口,K12等各領域的在線教育興起,針對農民的在線教育卻一片空白。

看準市場痛點的趙廣決心做一所線上的農民大學。2017年8月趙廣創辦了天天學農,通過在線錄播課向種植戶傳授農技知識、生產經營和管理經驗,助其增產增收,用戶可以通過天天學農APP、微信公眾號在線學習,其中部分課程需要訂閱付費。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天天學農已沉澱了200萬用戶,簽約了近1000名農業專家,上線了1000多門課程,已觸達200多個地級市。

天天學農的模式也受到資本的青睞,一年共融資三輪。8月8日,天天學農宣布完成由雍創資本領投、經緯中國跟投的數千萬人民幣B輪融資。2018年7月天天學農曾獲得由經緯中國、長策投資的2500萬人民幣A輪融資,2018年5月獲得經緯中國投資的千萬級人民幣Pre-A輪融資。

農民是門職業

回鄉下探親的一個月,趙廣找到了二次創業的方向。

作為華為的技術老將,趙廣第一次創業看準的是軟體開發眾包,但市場空間遠沒有預想中那麽大,權衡之後他賣掉了公司,回了趟鄉下老家。

天天學農創始人趙廣

鄉下的生活讓趙廣一改對農民的印象。農村不僅智能手機普及率高,農民們都用上了微信、今日頭條等APP,更讓趙廣意外地是農村還出現了一波兒做規模化生產的農民。

但趙廣也有體會,中國作為農業大國離農業強國尚有距離。對比了美國、以色列等農業發達國家後趙廣發現了症結所在,中國的農民普遍受教育水準較低,欠缺實現規模化種植的農學知識,最關鍵的是還找不到為自己賦能的學習渠道。

農民傳統獲取農技知識的渠道一般有兩種。一是向售賣農業化肥等農資的商品店谘詢,但往往店主以銷售為導向為農民推薦,農民最後得到的不一定是最佳方案;第二是谘詢農技員,但農技員沒有實操經驗,主動服務的意願並不強,服務能力也參差不齊。

當時一二線城市正值知識付費風口,K12等各領域的在線教育很是火熱。趙廣從中受到啟發,找到在互聯網農業深扎了多年的大學同學閆子銅(大豐收CEO)探討後,初步有了做農民在線教育的想法。

但為了避免第一次創業踩過的坑,趙廣還是沉下來心來做了深入調研。先從農民接受再教育的發展脈絡來看,趙廣發現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兩波兒紅利期。

第一波是改革開放後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再就業需求爆發,催生出了新東方烹飪、藍翔技校等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機構。

第二波紅利是因土地流轉和消費升級分化出的新職業農民,需要更系統化的農技知識提升產能產收,天天學農就是想搭上這波紅利的早班車。具體來說,自2014年國家要求大力發展適度規模化後,農村出現了一波嘗試規模化種植的農民,同時一二線城市消費升級倒逼農村種植端的種植結構變化,農村出現了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截止去年底,返鄉新農人就達到800萬的規模,職業農民也達到了數千萬的規模。

這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中國農村在種地人群有2.3億,按照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統計數據測算,天天學農的教育服務市場是在千億規模”。

趙廣強調農民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個職業。新職業農民種植生產不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口糧問題,而是一種商業行為,這推動他們必須要去提升自己的知識水準。

那農民願意付費學習嗎?這是趙廣遇到最多的疑問。趙廣的答案是,對於新職業農民來說,農技知識已成剛需,同時他們具備付費能力,知識付費是助其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他們何樂而不為。

下定決心後,趙廣拉來了華為、騰訊、阿里的朋友組建了有互聯網思維的農學軍。在2017年8月拿到大豐收的天使輪投資後成立了天天學農。趙廣給天天學農的初步定位是,瞄準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職業農民,做一所線上的農民大學。

做線上的農民大學

“柑橘果樹遇到蟲害,該怎麽解決?”2017年天天學農的課程剛上線,是以10-30分鐘問答形式呈現。但隨著用戶訴求越來越多樣,單點小課的形式並不能滿足用戶,去年底天天學農便針對農戶整個種植周期推出了更體系化的課程。

趙廣解釋道,對於農戶來說存在兩個學習場景。第一是問題已經出現需要立馬求解決的場景,簡單的問答形式最為便捷。第二個則是以防治為主的儲備式學習場景,需要體系化的課程持續加注。打個比方,農戶決定種柑橘之前還沒遇到蟲害就想做好規劃提前預防。在整個種植周期中,農戶會對品種選擇、溫度控制、病蟲害預防、營養吸收監測等各種問題有系統學習的需求。

趙廣把課程分為農技與農商兩大版塊。農技版塊是教用戶種植所需的專業性知識,農商則主要針對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品牌打造、農產品流通來提供教學。

從課程品類上看,天天學農目前主要是以柑橘葡萄等水果為主的高經濟附加作物。下半年還會擴充養殖類品類。

在課程的迭代上,天天學農會有三個出發點。第一從教師導出知識點的方式來研發課程;第二通過用戶反饋確定選題,有1/3的課程選題都來自於用戶意見反饋;第三根據市場中出現新品種等變化開發新課程。目前天天學農每個月能上新100節課程,客單價在99-500元之間。

但線上課程依然有局限性,對於實操性太強的農技知識,農戶僅通過觀看視頻依然理解不透徹。為此天天學農開設線下課程,例如20人規模為期5天的修剪課,收費在每人6000元左右。線下課程甚至走到了國外,今年六月份天天學農組建了10人團隊去日本學習果園種植和管理技術,每個人收費2萬元。“農民的知識付費意願和付費能力遠比想象中強。”

不過天天學農依然以線上課程為主,線下課程作為補充。對於部分個性化問題可由線下課程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比線下,天天學農可逐步完善線上課程。

“天天學農把視頻課程當做電子出版物一樣生產”,趙廣透露課程背後的整個教研教學團隊由從事教育、農業、媒體三類人員組成,保證課程的研發到上架整個周期的各階段都有專業人士來負責。

在師資方面,天天學農的第一批教師一部分來自天使輪投資方大豐收在行業裡沉澱的專家資源,一部分是天天學農通過加入中國農技推廣協會成為常務理事,獲取了全國各植保站的一批優質專家。

隨著天天學農用戶達到一定的量級,天天學農開放了自主報名入口來吸收更多的專家資源。以往在農業領域缺乏通過技術教學來獲取收入的渠道,所以天天學農的教師崗位極具吸引力,目前通過自主報名端口天天學農就能穩定獲取一批優質教師資源。

在教師篩選上天天學農也有明確的標準,會從教師的專業性、實操性、可驗證性和表達能力等10個維度評估來保證教師質量。截止目前天天學農已有近千名專家教師授課,且所有教師都是獨家簽約。

在獲客上,雖然用戶分散在各個縣級及以下地區,但難度要比預想中低。“一二線城市驗證過的行銷套路在農村依然受用。”

一開始天天學農通過線下地推和線上投放縣級地方號來精準獲客。天天學農以縣為部門找到當地的農業局合作舉辦活動,一場活動可吸引100-300個農民參加,在100余場的線下活動和地方大號的助推下積累了第一批種子用戶。

後續天天學農自建微信、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矩陣不斷吸粉,搭建了近千個社群,一般通過小禮品贈送行銷獲客。截止目前,天天學農APP有100萬注冊用戶,新媒體矩陣有100萬粉絲,獲客成本可控制在2元上下。用戶的付費轉換率能達到15%,換算下來會有近30萬用戶付費,按照2018年的數據來看平均一個付費用戶一年會購課三次。

拓寬業務邊界

在趙廣看來,不能把目標農民簡單看做C端用戶,他們還是一個小B端。“目標農民有自己的雇傭工人,農產品一年要賣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每年採購的農資也能達到十幾萬的規模。”

現階段天天學農隻切入了農業教學,但在更遠的規劃裡,天天學農會延展到農資銷售,並針對一些更有實力的用戶開設更個性化的“企業谘詢服務”。

趙廣也是在用戶的反饋中得到啟發。還原到實際場景中,用戶在天天學農平台學完病蟲害等解決技術,下一步的動作便是尋求農資產品,所以會有很多用戶在平台詢問是否有農資產品的供應。天天學農也會遇到用戶谘詢基地生產的服務,甚至包括基地工人內部的定製化培訓。

趙廣曾感慨,“團隊裡沒有人是農民,沒有人種過地,但卻要做農民教育”,不過隨著團隊主動與用戶和農業接觸,在不停的在打磨下,團隊的綜合實力已經超出趙廣的預期,這也是趙廣眼中重要的壁壘,“不是按照天天學農的模式照搬就能複刻過去的”。

同時,規模也是天天學農的壁壘。師資規模上,1000名專家組建了龐大的知識庫,兩年多時間天天學農沉澱了1000多門課程,按節數算有近20000多節。用戶規模上,天天學農有精準的百萬注冊用戶。和K12等在線教育相比,天天學農的優勢在於用戶的粘性強,用戶生命周期長。簡單來說,農民改行的可能性會很小,即使改變種植的品種也在天天學農的服務範圍內。

內容的口碑相傳,也逐漸構建起天天學農的品牌壁壘。“在鄉下,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有個農技在線教育平台叫做天天學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