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突擊武器還是自衛武器?二戰各國對衝鋒槍的理解和應用

咱們都知道衝鋒槍在戰場上的應用始於1918年,也就是一戰末年。而它的主要職責便是讓士兵突破敵方陣線後,在塹壕內收人頭,擴大戰果。也正由於這種戰術的應用場景比較單一,所以在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衝鋒槍只是作為特種武器使用,並沒有下發到各個部隊。

但二戰時期則變成了衝鋒槍較量的主戰場,不管是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還是半履帶裝甲車上,衝鋒槍都成了不可獲取的武器。但各個國家之間對衝鋒槍的應用理解也有差別,所以狗子這篇特別和大家聊聊這個。

先從毛子來,毛子二戰經典形象就是一群拿著波波沙的大頭兵從T34上跳下來,然後高呼烏拉一波帶走對面德棍。

而在二戰開打之前,蘇軍其實對衝鋒槍的應用非常有限,在蘇芬戰爭開打之前,當時的PPD衝鋒槍總產量才4000多支,而且多數是裝備給邊防或者內務部,野戰部隊幾乎沒有。到蘇芬戰爭時期,PPD的產量才開始增加,但由於這批銑削為主的衝鋒槍結構複雜,製造昂貴,所以最終產量也才9萬不到。

後來隨著PPSH41的改良,外加蘇聯對大縱深作戰理解的加深,蘇軍開始將Ppsh41、Pps43作為機械化先鋒步兵的常用武器,我們經常能看到整個排(蘇聯機械化步兵連下屬的衝鋒槍排)甚至是整個連都裝備衝鋒槍的編制。

外加ppsh41屬於那種全尺寸的沉重衝鋒槍,因此蘇聯對於衝鋒槍的理解是大量下發,作為近距離的決戰性兵器使用。或許這也是戰後蘇聯那麽快將突擊步槍(AK)全軍列裝的原因,因為自動火力太適合機械化了。

而德國人對衝鋒槍的理解就和毛子不一樣,MP38剛開始只是作為裝甲車乘員的自衛武器,至少在入侵波蘭期間,德軍的MP38就沒發給常規步兵師。而不管是MP38還是40,從他們槍口下方的阻鉤和折疊的槍托不難看出它本身是專門為裝甲兵設計的。

而後,這批槍逐漸列裝到全軍。但也只有步兵班的班長班副有,其他98K德棍還是圍繞MG42展開戰術,衝鋒槍在德軍步兵班裡只是作為一種火力補充,不像蘇聯一樣唱主角。

再到了43年以後,衝鋒槍的自動火力地位逐漸被Stg44的原型,MP43取代,產量也逐漸朝著Mp43傾斜。但後者是突擊步槍,德軍對其的理解和射程極短的衝鋒槍又不一樣。(德軍的9mm手槍彈在彈道上比不上蘇聯 7.62托卡列夫,因此100米外就基本打不了,而托卡列夫彈在150米外還能乾活)

美軍方面其實一開始壓根沒多考慮打仗的事兒,你可以看到美軍陸軍裝備除了加蘭德之外,其他都是老爺貨。

湯姆遜衝鋒槍只能說是沒趕上一戰末,但趕上二戰的幸運兒。然而它這種沉重、銑削、結構複雜、昂貴、體型巨大(前期使用沒實質用途的布裡希閉鎖)的槍實在不能說適合這麽一場全軍破敵。

但美軍當時確實拿不出替代它的玩意,畢竟美軍當時步兵班裡頭全面列裝了半自動加蘭德,但全自動火力隻讓20發彈容的勃朗寧自動步槍來擔當實在有點難為別人。而真正算得上機槍的M1919/M1917則是排級配置,編制少、重量高,應急什麽的別想了,所以湯姆遜屬於那種沒辦法的辦法。

等到M3黃油槍出現,湯姆遜的產能也被轉移了。按我的說法,黃油槍是真不錯,二戰一定要給我說兩把最好的衝鋒槍,一個是黃油,一個是PPS43,他兩的共同點就是便宜,緊湊,簡單。

不過黃油和湯姆遜用的都是.45ACP子彈,這種彈口徑大,停止力猛,但彈道太難看了。如果說9mm還能有100米,那.45ACP撐死就75米,所以這種槍不可能像Ppsh41/Pps43那樣整排的裝備,人家隨便一支步槍就能放風箏了。

但美軍也確實沒把它像蘇聯那麽用,它更多的是發給技術兵、重武器操作兵當作自衛武器用,順便還能押送個德棍什麽的

打個比方說,二戰美軍傘兵步兵連其實沒有標準的衝鋒槍編制,即便是機槍手、通訊兵、士官軍官這些帶的也都是M1卡賓槍。只有連部備著6支湯姆遜或者M3,根據任務需要而下發。

英國的司登用法上類似M3,因為戰前英國同樣沒有準備衝鋒槍,等法國戰役後,英國也算見識到了德軍MP40在班組中支援火力的重要性。而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軍也遺失了大量武器裝備,所以急需一種簡單易製造的武器來補充,所以司登這種“鋼管”衝鋒槍就登場了。

它確實簡單,比M3還簡單,但簡單到人機功效幾乎=0。我看過一份戰場調研報告,司登和黏彈並列屬於士兵最不喜歡的武器。

看步兵編制的話,司登和MP40一樣,屬於班長專屬,同時因為結構緊湊,因此也普遍發給特種部隊或者傘兵以及武器操作員,這和M3黃油的定位類似。

總的來說,當時這四國對衝鋒槍的理解如下

蘇聯:主戰武器,左手Ppsh,右手伏特加,懷抱娜塔莎,今晚白宮是我家

德國:特種武器,MG42不香麽?吃瓜要什麽衝鋒槍,拉栓去!帝國產能和補給有限。近戰?漢斯,拿好這枚手雷。

美國:我就沒搞明白衝鋒槍到底是啥玩意,是自衛用的麽?

英軍:德軍怎麽玩我就怎麽玩,美帝怎麽發我就怎麽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