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濟學家:餐廳裡坐滿漂亮女性是一個危險跡象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剛剛過去的春節,最適合用來研究經濟學,因為供求關係從未如此凸顯。

電影票價翻番,是由於需求激增,場場爆滿。

滴滴加收春節服務費,計程車也常常額外收錢,是由於供給減少,需要激勵。

至於免費高速公路車滿為患,線上黃牛取代車站黃牛,外賣平台提高配送費……日常瑣事中處處蘊含著經濟學的道理。

今天,小巴就來出幾道關於吃喝的考題,測一測誰是又懂經濟學又懂吃的行家。

分析:憑著親身體驗,多數人也能選出正確答案,問題是: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博弈的次數決定了博弈的最佳策略。

一次性博弈(one-shot game)裡,聲譽沒有意義,信任無從談起;而在重複博弈(repeated game)裡,聲譽影響長期利益,玩家掌握的資訊也會越來越完備。

商業黃金地段的飯館,顧客中常客的比例較低,所以經營者更追求“第一印象”,更願意在裝潢、服務方面下功夫(大眾點評裡的環境評分、服務評分高於口味評分)。

而大學校園、少數民族聚居區附近的飯館,面向的是一個總體固定的人群,這些人會重複消費,知根知底。因此裝潢可以簡陋,服務可以不周,但難吃是肯定開不下去的。

(注意:購物中心裡的連鎖品牌、大學校園裡的壟斷食堂,則是不同的情況)

推廣到一般情況,當你不知道該選哪家飯館時,可以觀察一下哪家店裡坐著更多的“知情消費者”,跟隨他們。

分析:你沒聽說過帕爾馬和巴勒莫?沒聽說過就對了。

本題原理如同上一題。遊客越多的地方,重複博弈越少,熟客越少,飯館的坑越多。反之亦然。

何況你在景區吃的不是飯菜,而是地租。

大多數遊客可能會訪問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不幸的是,這些正是意大利食物最糟糕的城市。旅遊業和高租金一同降低了這些地方的食品品質……

如果一座意大利城市裡沒有一個你說得出的地標名勝,那麽這裡的食物很可能一流,價格還實惠。

——吃貨經濟學家泰勒·考恩

就像你不會選擇這樣一條中國美食之旅:雪鄉-三亞-鼓浪嶼。

分析:這是一個餐廳定位問題

小時候,小巴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麽交際飯局經常吃不飽,還要事後加餐?

長大後,小巴漸漸懂了,交際飯局的目的就不是吃飽,是我自己動機不正。

同樣,並不是說俊男美女不懂美食,而是人家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女的訴求是拍照、發朋友圈、標明位置,俊男的訴求是美女。

(這麽表達充滿了性別偏見,大家不要學我,還有很多種可能性,比如美女的訴求是俊男,俊男的訴求也是俊男等等)

這些潮人出沒的餐廳,往往在營業初期啟用大廚,用心做菜,邀請美食達人撰寫好評,將自身打造成一個美食社交場所,人人都想體驗一番……

然後,歡聲笑語漸漸響起,大廚開始長期缺席,又一家好館子就這麽完犢子了。

過去十年裡,我注意到一件事:時尚餐館的生命周期一直在加速。曾經要一兩年時間,一家有趣的餐廳才會變成一個社交狂歡、烹飪衰落的地方,如今只要六個月或更短。

對我而言,餐廳裡坐滿漂亮女性是一個危險的跡象。我問自己:這個地方為什麽要有這樣的女人?

——直男癌經濟學家泰勒·考恩

記得下次,當你吃到可口美味的時候,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臉:是在大笑嗎?還有空說話嗎?看起來更像一個社交達人,還是傻fufu的吃貨?

然後你就知道,吃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覓食時注意搜尋那些跟你志同道合的人。

分析:這是一個餐廳定價策略問題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交叉補貼”。簡單來說,就是商家會賣兩種商品,X是更賺錢的,Y是優惠甚至虧本的,Y存在的意義是吸引顧客前來購買X。

用互聯網的話說,Y是帶流量的,X是創收的。

顯然這個過程中,是賺錢的在補貼不賺錢的。

麥當勞、肯德基的可樂在補貼漢堡,星巴克的甜點在補貼咖啡,電影院的爆米花在補貼電影,火車上售賣的一切都在補貼客運……你可以用這種方法分解各個商家的定價體系。

回到題目裡,兩家燒烤店,A是用肉類補貼酒水,B是用酒水補貼肉類。你想大吃一頓燒烤,當然要選擇肉類被補貼的B店。

然後買好酒水再去店裡。

(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表示,“禁止自帶酒水”屬於餐飲業違反《合約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霸王條款)

參考答案:判斷可能正確,理由恐怕不對。

人類社會基本遠離饑荒的歷史也就幾十年,之前的主要追求都是吃飽,而非吃好。

因此,人類選擇肉食,好不好吃固然有影響,但好不好養更加重要。畢竟,到手的鴨子會飛,獐子島的扇貝會跑,人工飼養帶魚仍是難題,小鹿……小鹿大概會亂撞吧。

目前全球肉類產量大約3.2億噸,其中1.1億噸是豬肉,1.1億噸是禽類,0.6億噸是牛肉,說到底還是因為這幾種肉類食品工業化最成功,養殖效率最高。

(此處應有工業化養雞和工業化宰雞的影片,但比較殘忍,大過年的還是別看了)

PS,但確實,沒有經過人工選擇的純天然食品,在好吃這件事上是很難說的。

PPS,如果人工選擇走上了邪路,搞出來的食物也很難說,比如美國很多水果,一味追求外表好看,就不好吃。

參考答案:因為美國曾經有全球最大的中產消費群體。

大眾文化、消費主義、廣告行銷、標準化食品生產和這些著名品牌,都是伴隨著中產階層興盛起來的。

日本、法國有全球最多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但那不是面向中產階層的,美國做出來的這些品牌,才是迎合中產階層的,也因此獲得成功。一瓶紅酒的價格和品質可以有天壤之別,但一瓶可樂,普通人和美國總統喝到的完全一樣。

如今,全球最大的中產階層在中國,這片土壤也必將滋養出屬於中國的餐飲、食品國際品牌。

本篇作者|木有藥師|當值編輯|李夢清

參考書目:《An Economist Gets Lunch》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