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伊利恩仇錄:比連續劇劇情還令人猝不及防

10月24日,國內最大的乳品企業伊利集團以特殊的刷屏方式搶佔各大媒體C位。

伊利通過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發布了實名舉報公開信——《常年屢遭破壞伊利苦不堪言 被迫公開實名舉報信 懇請徹查鄭俊懷及其保護傘》,實名舉報前任董事長鄭俊懷。

而在公開信發布之前的幾個小時,2018年3月“伊利謠言案”中的鄒光祥、劉成昆被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法院一審判以尋釁滋事罪。

鄭俊懷、潘剛、自媒體……中國乳業江湖流傳許多年的“伊利恩仇錄”,比連續劇劇情還令人猝不及防。

▲鄭俊懷

源頭

如果不是實名舉報,鄭俊懷在很多民眾的印象中將定格於“上一代企業家”代表。

1983年,鄭俊懷擔任伊利集團前身、呼市回民奶食品廠廠長;1993年,伊利進行股份製改革,並於3年後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時任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CEO的鄭俊懷,自此被業內稱為“乳業教父”。

上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乳業開始蓬勃發展的階段,時值國企股權改製大潮,在直接謀求產權清晰化不可能的前提下,很多人采取了比較激進的方式,鄭俊懷就是其中之一。

他跟當時的很多人一樣,選擇了曲線MBO的路線,即他和伊利的二十多名主管出資成立了一家“華世商貿公司”,相繼收購一些國有企業所持的伊利法人股。由於鄭俊懷團隊並沒有太多的現金,因此在收購中便采取了一些“灰色”做法。

▲潘剛

故事的另一條線索,則要從鄭俊懷推動伊利股份(23.800, -1.84, -7.18%)製改革前一年(1992年)說起。那一年22歲的潘剛進入呼市回民奶食品廠,從一線起步,擔任質檢員。科班出身的潘剛年輕能乾,頗受鄭俊懷器重。

2002年,32歲的潘剛出任伊利集團總裁、董事,是當年全國520家重點工業企業中最年輕的總裁。此次伊利的舉報信中也提到,“潘剛總裁帶領著這樣一個一心為伊利拚搏、屢創佳績的團隊,卻莫名其妙遭遇了來自時任伊利董事長鄭俊懷的打壓。”

▲鄭俊懷與曾任伊利高管的蒙牛創始人牛根生

而1998年,時任伊利高管的蒙牛創始人牛根生與鄭俊懷的矛盾激化,出走伊利隨之創辦了蒙牛,掀起乳業江湖著名的雙雄對抗。

從此,鄭、牛、潘三個人的命運走上了不同方向。

2004年6月,鄭俊懷被舉報“侵吞國有資產”,曲線MBO的做法原本就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在法庭上鄭俊懷稱:“所為一切均是為了解決管理層持股的來源問題,至今不明白我的行為已經犯法。”

而牛根生則成了一個幸運兒,2004年6月10日,就在鄭俊懷被舉報的同一個月,蒙牛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牛根生也以1.35億美元的身價進入當年度《富比士》的“中國富豪榜”。

潘剛則臨危受命,在鄭俊懷被捕11 個月後上演了令人驚歎不已的乾坤大逆轉,帶領伊利從谷底走上反彈,成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的乳業領軍者。

恩怨

這次伊利在實名舉報公開信中的訴求很明確:

首先,“懇請檢察機構向社會公開這78冊案卷(即當年已坐實、當事人供認不諱的鄭俊懷挪用2.4億公款及諸多涉嫌重大經濟違法犯罪線索的78冊案卷),並對鄭俊懷違法犯罪事實依法提起公訴”。

此外,伊利還稱鄭俊懷多起重大經濟犯罪中,有一起涉嫌侵吞黑龍江兩億國有資產,目前已就這一涉嫌違法情況向黑龍江省監察委寄出了幾十封實名舉報材料,希望監察委公開被鄭俊懷控制的公司收購三道牧場的整個過程及相關檔案。

伊利表示,其“所反映的情況都是客觀、真實的,願意對此承擔一切法律責任”,並在10月23日正式向其時正在內蒙古的中央巡視組遞交了相關材料。

▲伊利公開信選段

伊利和鄭俊懷之間因何交集不斷?

據公開資訊顯示,因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鄭俊懷獲得兩次減刑機會,於2008年9月刑滿釋放。然而,鄭俊懷與伊利之間的矛盾卻在前者出獄後愈演愈烈。

這次公開信中講,“鄭俊懷出獄後起訴呼和浩特市政府索要非法資產,多次敗訴轉而施壓伊利,要求配合將非法轉移出去的資產落實到他們名下;伊利堅決予以拒絕……至此,他們便開始瘋狂打擊報復,長期造謠、詆毀、迫害伊利及管理層。”

具體的“回擊”過程如,在2011年2月,鄭俊懷任內的董事長助理、73歲的張三林就通過《內蒙古商報》前社長李希曉等人,在網上公開發表一篇名為《內幕慘不忍睹:伊利被這樣掏空掏盡》的萬言舉報信。舉報信刊發後,伊利股份股價當日跌停。

這封舉報信稱,“潘剛在伊利的個人斂財之路早在2000年就開始了。潘剛利用職權貪汙、挪用公司財產,指令其下屬以非法手段平帳、衝账;潘剛及其親屬采取虛報注冊資本的手段,非法設立內蒙古信禾廣告有限公司和虛假公司內蒙古銳信達科貿有限公司,以收取回扣形式受賄,並以公司名義非法交易,把國家財產變為其私人財產,涉嫌貪汙挪用”。

該案件一審判決認定,李希曉等4人故意編造虛假資訊,其行為構成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資訊罪,並對李希曉等4人判處8個月至1年零6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並處以相當罰金。

舉報

針對李希曉、張三林、鄭俊懷三人之間的關係,伊利在此次發布的公開信中提到,“李希曉所在部門2002到2010年間,長期接受鄭俊懷違規提供的讚助費共計90萬元”;張三林則“被鄭俊懷以重金收買;2004年9月,在鄭俊懷被立案調查的敏感時期,鄭俊懷以宣傳費名義私自給張三林26.98萬元,購買了一輛福特蒙迪歐轎車。”

李希曉案之後,雖然坊間多多少少有些關於伊利的“謠言”,都未能再對伊利造成重大影響。

直到2018年3月,自媒體人劉成昆在公眾號“天祿財經”上發表了連載小說《出烏蘭記》。這篇文章含沙射影,被外界視為意在暗喻伊利集團長官層腐敗。隨後,“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被帶走協助調查”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開來,導致伊利股份當天市值蒸發60多億元。

該事件最終以“光祥財經”作者鄒光祥和“天祿財經”作者劉成昆、因涉嫌誹謗罪被呼和浩特市檢方批準逮捕收場。

而伊利這次的舉報信則公開指認“謠言事件”的幕後關鍵人物又是“老熟人”——伊利前董事長鄭俊懷。

舉報信中還披露了一些細節,“在該案長達五天的公開審理中,檢方出具的證據顯示,劉成昆供述案發前,鄭俊懷主動約他在北京建外SOHO見面,向其提供了謠言案文章中的相關資訊;公訴人出具的證據還顯示,劉成昆與鄭俊懷(微信名“關懷”)之間有微信聊天記錄,謠言引爆網絡後劉成昆向鄭俊懷匯報,說‘給我更多消息,才能接著寫’。此前,劉成昆鼓吹鄭俊懷的文章也暴露出:他曾與鄭俊懷多次見面,接受過鄭俊懷的宴請,稱呼鄭俊懷‘老爺子’……”

▲鄭俊懷等人此前在法庭上

顯然,伊利這次的公開反擊是想為多年“牽涉”求得一個結果。但直到目前,鄭俊懷方還未對此事件進行發聲。

事情波折起伏究竟何處去還未明晰之時,伊利股份午後開盤後直線跳水、暴跌逾7%、市值蒸發80多億卻成了“意料之外”的進展。

伊利晚間發布公告,公司目前管理團隊穩定,生產經營正常。

事情尚在進展中。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對伊利來說,這份實名舉報,意味著孤注一擲,而企業前途如何?伊利無疑想通過這種決絕的姿態,置之死地而後生。

附上鄭俊懷簡歷:

197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系

1974.01—1975.11在呼和浩特市農林局政工科工作

1975.12—1979.12任呼和浩特市國營畜禽場副書記、廠長

1980.01—1982.12在呼和浩特市奶牛公司招待所工作

1983.01—1993.05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廠長

1993.05—2004.12任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CEO

2004年12月, 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入獄

2005年12月31日,被判刑6年

2008年9月,刑滿釋放(兩次減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