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陪娃讀書是個技術活,我們從童書作者那裡偷師了一些小技巧

關鍵詞:親子共讀、人體科普

本文乾貨滿滿,歡迎轉發收藏,慢慢閱讀。

文丨阿花

孩子從三四歲開始,就對身體表現出興趣,這正是我們為孩子講解人體、教育孩子愛身體的好時機。

但要怎麽給孩子講呢?

我們可以從相關的繪本作品中,收獲一些技巧。

優秀的繪本創作者,都極擅長被小朋友聆聽,因為他們有幾件武器,這第一件便是:

講故事,先於講一切

不管是教孩子知識,還是給孩子講道理,用故事的方式達成目的效果最好。

美國有檔非常經典的兒童節目《芝麻街》,它的創作人員一邊做節目,一邊研究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們發現:

“3、4、5歲的兒童可能跟不上複雜的情節……但敘述的形式對兒童非常重要,他們沒有能力用因果關係來解釋事物,所以,他們把各種現象都看成是故事。”

所以,身為醫生的西比勒·林克,希望告訴小朋友關於細菌的知識,以便他們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時,創作了《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點擊了解更多),把白血球設計成警察,壞細菌設計成壞蛋,讓化身紅色小怪物的好細菌為小朋友講述“警察抓壞蛋”的故事。

被故事吸引,小朋友能一口氣看完這本書,一口氣了解咳嗽是怎麽回事,吃進去的東西如何被消化、各種細菌在身體裡扮演怎樣的角色……而如果你讓小朋友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直接聽你講知識,就算你聲音再生動,他們恐怕也堅持不了兩分鐘。

圖注:有時候,呼吸會把壞的細菌和病毒帶入肺部。這時,淋巴結就會組織入侵者。同時,這些討厭的家夥會被痰液粘住,在咳嗽的時候被清出體外。身體在肺部嚴重感染時還是需要有效藥物的額外幫助。

我們大人在給孩子選書時,想的總是“這本書能讓孩子學到什麽”,實際上,孩子們看中的往往是從書裡獲得的體驗——包括情境的體驗與情緒的體驗。這兩種體驗都建立在故事上。

那麽,怎麽讓孩子擁有好的體驗呢?

講故事,從孩子最渴望的事開始

安娜斯·芙吉拉想為小朋友講解人體的構造和運轉。這和向小朋友解釋細菌相比,難度更大,她必須將小朋友牢牢地吸引到故事裡,以確保他們有耐心去了解繁雜的人體知識。

她是怎麽做的呢?

小朋友總是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哥哥,因為哥哥既能陪自己玩,又能保護自己。芙吉拉便把人體知識裝進了《如何製作一個哥哥》(點擊了解更多)裡。

圖注:今天,祖婭打算給自己做一個大哥哥。對,是大哥哥,可不是像妹妹瑪蓮娜那種只會爬、不會走,甚至連球都不會玩兒的小不點兒。祖婭特別清楚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哥哥,於是馬上動起手來。

這是一本很棒的科普繪本,但對孩子們來說,它又是很棒的故事繪本。如果你已經有了這本書,或者已經購買了類似的書——用故事的形式講知識——那麽,當你想和孩子一起閱讀時,千萬別一上來就和孩子說:

“我們來看看這本書,學習人體知識吧。”這會打亂作者精心設計的“故事圈套”,不如和孩子講:“我們來看個故事吧,從前,有一個叫祖婭的小孩……”

“做哥哥”的開場很能引發小朋友的共鳴,它讓小朋友們得以無障礙地進入故事的世界。從這一頁開始,小朋友以為自己在參與“哥哥製作計劃”,實際上,卻是在學習複雜的人體知識。

講故事,完整很重要

《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用“小機關”將部分知識點隱藏起來,孩子們必須翻起機關才能看到具體的信息。

這樣的“翻一翻”給了孩子發現的快感,而從繪本設計的角度講,將部分知識點隱藏起來也保證了頁面的美觀——這本書的每一頁都以紅色為背景,並不適合展示太多的文字,一來不方便看清,二來過多的文字也會破壞作者精心營造的冒險氛圍。

《如何製作一個哥哥》沒有設置機關,而是通過頁面布局的設計,避免“知識點衝亂故事節奏”。全書的布局都遵循一個原則:有圖的地方講知識;沒圖的地方講故事

圖注:鱷魚手裡書的顏色、主人公服裝的顏色、玩具夥伴的設置、講人體時運用的方法……都為“有意設計,別有用心”;你能看出這些設計的目的嗎?

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因為,孩子們只會專注於他們能理解的東西。想想看,是完整的故事更容易被理解,還是不時被打斷、不時就插入其他信息的故事更容易被理解?

如果你已經決定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講知識,就要確保你打算講的故事,在孩子心裡是完整的。

講知識,按線索由易到難

講科普講科普,故事做得再精彩,最後還是要回到科普上。

我們要怎麽講,才能讓孩子對知識印象深刻呢?

想想我們自己的學習經驗。背單詞的時候,先將單詞按照不同的情境分門別類,再按門類記憶,總比把各種單詞雜糅到一起記憶效率要高。

用一條線索將若乾知識點穿起來,會讓它們更容易被記住。

《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裡,這條線索是“細菌小不點兒的歷險過程——從頭到肚子”。

而在《如何製作一個哥哥》裡,這條線索就是“哥哥的製作順序——骨骼、肌肉、大腦和感受器、呼吸消化及生殖器官、皮膚”。

讀過《如何製作一個哥哥》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按理,我們製作“哥哥”,應該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先做好“內髒”,再在“內髒”外面做“骨骼”和“肌肉”。

但在繪本中,這個順序卻發生了變化,繪本裡是先有“骨骼”和“肌肉”,後有“內髒”。故事的主人公也費了很大力氣,才扒開剛剛做好的“肌肉”,把內髒裝進“哥哥”的肚子。

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作者採用的是“孩子易理解的順序”,而不是“最方便‘哥哥’製作的順序”。

骨骼、肌肉、內髒及內髒的運轉,由易到難是骨骼<肌肉<內髒<內髒的運轉。

這點從它們各自對應的頁面就能看出。

先看主人公最先做好的——骨骼

圖注:骨骼的部分佔了4頁,這是其中2頁。骨骼部分涉及到這些知識:1外骨骼與內骨骼的概念;2沒有骨頭的動物;3關節頭和關節窩的概念;4決定雙腿彎曲的主要關節;5一些關節的名稱和組成特點。

再看看內髒的部分。發現了嗎?就全書來說,隨著“製作哥哥”的深入,每一頁的知識容量越來越大,知識點也越來越深,講到內髒的消化吸收部分,甚至涉及到很多家長都不了解的化學反應:糖生成三磷酸腺苷的過程。

圖注:不要因為這本書頁數不多(60頁),就小看它的知識容量。

你可能會問,給孩子講這麽深的東西,他們能明白嗎?

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力,只要你了解小朋友的學習特點,你就能事半功倍。

講知識,有小動物小精怪一定不會錯

如果你發現孩子總是幻想能和小動物交談、溝通,總是幻想自己的玩具可以“活過來”,不要吃驚,因為他們正處在“泛靈論”的年齡:“4~6歲的兒童會認為一切事物都和人一樣有生命、有意識,會把玩具當成活生生的夥伴,和它們交流。”(讓·皮亞傑)。

《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裡的細菌、細胞,都像人一樣有性格,有的還有了職業。

?

《如何製作一個哥哥》裡,主人公的“製作團隊”則完全由玩具們組成。這些玩具不但是主人公的智囊團,偶爾也充當讀者的老師。

注意下圖中的白娃娃和紅娃娃,在講骨骼的部分,它們先是為讀者演示“外骨骼生物”和“無骨骼生物”的特點,又為讀者演示了“關節頭和關節窩”。

經常和小朋友一起閱讀的家長可能早就注意到了,一本書裡,但凡有小動物小精怪,哪怕它們只在頁面佔了小小的毫不起眼的位置,孩子也會注意到。常常,孩子還很關心它們的舉動和經歷。

這些小動物小精怪至少承擔著吸引、保持孩子注意力的任務。我們都知道,孩子注意力的持續時間可比大人的短得多。

注意力短,是孩子學習的一大特點,與其為此和孩子發脾氣,不如想想怎麽利用孩子的心理特點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你看,繪本的作者們總是為此絞盡腦汁,從不厭倦。

給孩子進行科普,既是在鍛煉孩子的腦細胞,也是在鍛煉大人的。孩子通過大人學習知識,大人則通過孩子重塑想象力與溝通力。

講知識,用熟悉的具體的,

解釋陌生的抽象的

小朋友的思維方式和大人不同,小朋友們“如果想明白生活是怎麽回事,總是根據自己的經歷進行下一步思考”。

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告訴小朋友一些他們從未見過的事,你最好用他們熟悉的、具體的東西來作解釋。

《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裡,作者把人體變成了一個類似遊樂場的世界,有滑梯、城堡,和彎彎曲曲看上去很好玩的軌道。看不見摸不著的細菌,也成了有形象有情緒的小怪獸。

在翻開這本書前,孩子們已經從電視、書籍上看到不少可愛的小怪獸了,並不會對它們陌生。

《如何製作一個哥哥》就更厲害了。“哥哥”身體的所有部分都是用常見物體制造的。比如,骨骼是木棍做的,韌帶和肌肉是橡皮筋做的,皮膚是泡沫塑料,心髒是番茄……這本書之所以將目錄放在最後,就是因為目錄部分有這些材料的匯總。

孩子們是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搞不懂的事情上的,如果在給孩子講一件事情時發現,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得比平時要快,就有必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講述方式太成人,孩子聽不明白。

色彩,色彩,色彩

如果你打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為孩子講解一件事,請感受一下“色彩”的力量。

首先,小朋友比我們更喜歡色彩。我們可以專注地看一本黑白圖片,甚至沒有圖片的書,小朋友們很難做到。

其次,色彩用好了,還能讓你的講述更生動、更明晰。

比如,在《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裡,作為背景的紅色既模擬出人體的溫度,也讓“細菌小不點兒”的歷險多了幾分驚險。同時,色彩還肩負了標記好細菌和壞細菌的作用。在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直接在細菌身上寫“好”或“壞”,可我們還是能很快發現,誰是好細菌,誰是壞細菌。

《如何製作一個哥哥》則用糖果色弱化了人體器官的視覺衝擊力,讓它們更容易背稚嫩的心靈接受,想想看如果裡面的人體器官和彩色醫學書裡畫的一樣,小朋友們看了,會是什麽心情。

而且,讓我們再回到本文的第一張圖。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主人公在製作哥哥時參考的攻略——就是那本書——用了極醒目的黃色;主人公在封面裡穿著橙色的裙子,而在書中卻穿白色的裙子;鱷魚身上沒有現實中鱷魚的那種斑紋,而是看著很柔軟的綠色。

這是為什麽呢?

再強調一次“色彩用好了,可以讓講述更生動、更明晰”。

明黃色是最醒目的顏色之一,想想馬路上的交通標識牌。用它作書的顏色,無論翻開哪一頁,讀者都能第一眼就注意到書。作者用色彩告訴讀者,這本書才是故事的核心,全書的靈魂,沒有它(知識),‘哥哥’就不可能製作出來。

主人公的衣服顏色,也是同樣的道理。

封面的元素比較少,色彩淺淡,主人公穿著橙色會比較醒目;而書裡的世界色彩豐富,反倒是白色更能讓主人公脫穎而出。

至於鱷魚,軟軟的綠色鱷魚當然比有斑紋的鱷魚,看起來更溫柔可靠,更像是主人公的小夥伴。

最後,

別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仔細觀察《如何製作一個哥哥》會發現我們看主人公是平視,看小玩具們略略俯視,看鱷魚和“哥哥”則是仰視。

這是典型的兒童視角,它讓我們變得和主人公一般高,確保我們看到的畫面就是主人公眼裡的世界。對孩子來說,這是非常貼心的設計,它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故事,聆聽書中人的話語。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經驗的爸爸媽媽也經常運用這個方法,比如,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蹲下身,讓自己和孩子一樣高。

經常有家長問,不知道該怎麽給孩子選擇讀物。

這裡有個竅門:優先考慮那些懂小孩心的。

一來,方便孩子理解,對孩子來說,一本書的講述方式和它的內容質量,同樣重要;二來,大人們讀多了懂孩子心的書,即使說不出裡面的門道,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哪本書讓你感覺“超懂孩子心”,那一定是因為作者對它超級用心。

-END-

頭圖via《生活的樣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