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將亡於中藥


摘編自《新民周刊》第45期 作者:張襦心

2006年,記者採訪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他曾預言:「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2011年,記者拜訪駱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醫藥不分家。現在傳統中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前些日子得了結腸炎,一直拉肚子,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十幾次。」駱老解釋說。

這位學徒出身、從事中藥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有點頭疼腦熱從來都是自己開方、抓藥。結腸炎病程緩慢,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為了根治,駱老從醫書找到一方。該方需要的藥材,有一味頗為獨特:伏龍肝。

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瑛教授斷言:「中醫將亡於葯!」作為華夏5000年文化結晶的傳統中藥,到底怎麼了?

「一袋袋包裝紮實的枇杷葉碼得像小山一樣,一輛12噸的載重貨車整裝待發……」這是一名記者在全國最大的枇杷葉收購大戶,福建仙遊縣書峰鄉林文喜的收購站,看到的「壯觀場面」。自2005年起,林文喜就以每噸700元至1000元的價格,向山民收購枇杷葉。並相繼敲開了廣州醫藥公司、山東製藥廠、同仁堂的大門。

原來落到地上隨其腐爛的枇杷葉,隨便撿來就能換錢,瞬間激發了村民們的積極性,連殘疾人都加入了撿葉大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爺,一年僅靠賣枇杷葉,就能收入4000元左右。枇杷葉應該如何採集、炮製?駱詩文為記者詳細地講解:「今年用的枇杷葉必須是去年從樹上摘下來的老葉,樹齡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葉背面的毛刷得乾乾淨淨,放在竹墊上晾到八九成乾,以一公斤為部門,一葉一葉碼好用繩子紮起來,再立起讓它徹底乾燥。做葯的時候,拿出來,用藥刀切成0.5厘米厚的絲,鍋裡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放入枇杷絲拌勻,用文火炒到枇杷絲既能很均勻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涼即可。」

但現在農民們一般都是怎麼採集落葉?「我親眼看到,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屬的或者竹製的長簽扎地上的落葉,管它老葉、新葉。很多葉子在泥裡已經腐爛,再一下雨,浸泡過後還有什麼用?採回來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曬乾一紮。炮製的時候,甚至連繩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裡倒。」

「搶青」之禍

內行人都知道這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藥王孫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時節採摘的中藥材,有名無實,跟爛木頭沒有什麼兩樣。

駱詩文說,中藥市場放開以後,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沒多少人再指導農民種葯了。現在種葯主要靠價格調節,哪個上漲種哪個,哪種方法長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種。為了儘早上市,葯農採收的天麻裡面都是癟的。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類藥材,過去選擇的標準是皮必須有0.3厘米厚,樹齡一般10-15年,折斷後杜仲絲拉都拉不動,那才有效。現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當年種的都拿來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沒有絲,療效相差極大。黃芩五寸長才能用,現在才長到一寸長就被挖出來了。甘草、大黃三年以上的才能達標,可農民一旦遇到價好的年份,就會提前採收。

還有藥用價值極高的遼五味子,本應到10月才能採收,已經提前3個月遭受了搶青之禍,採回來的青果還要噴上藥水焐紅,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則無處尋覓。

中藥也有「三聚氰胺」

藥材採集之後,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雜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藥材,茵陳、蒲公英、菟絲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幾乎佔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藍根不去根頭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棗仁大量含殼,麥冬、蓮子不去心……

飲片切法不同,藥效也不同。板藍根薄片的浸出物還原糖含量明顯高於斜片、厚片。但現在葯工怕切到手,隨意把藥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塊狀。片薄如飛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葯工的記憶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盡全力偷工減料,功夫都花到哪裡去了?——「面子工程」,俗稱「打磺」。既為了飲片色澤好看,延長保存期限,又能讓霉變藥材煥然一新。

打磺本來是傳統的熏製方法,目前的問題是反覆打磺,造成硫超標。更有甚者是直接將硫黃粉灑在藥材上面,注重養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從我國進口藥材的韓國商家也是頗為頭痛。為了獲得二氧化硫不超標的白芷,他們只能每年從中國直接進口新鮮白芷自己加工。

當今中國,已經被戲稱為「化學大國」,中藥商在這方面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近年來為了讓藥材更好看,除了打磺,還增加了用雙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鐵水洗丹參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一言難盡話炮製

很多人都聽說過何首烏能治少白頭,但為此鬧肚子的也比比皆是。

原來生首烏中含有一種蒽醌衍生物,能滑腸致瀉。必須經過炮製,讓蒽醌衍生物水解成無瀉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烏須黑髮的功效。

紅頂商人胡雪岩開設的胡慶余堂,收藏著一套國家一級文物——金鏟銀鍋。紫雪散祖傳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銀缽內,用黃金鏟攪拌煎熬。

很多人以為這不過是藥店的噱頭,後來經過化驗證實,白銀含有硝酸銀、弱蛋白銀,對人體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則具有鎮驚、安神功效。

中藥加工炮製,一是減毒性,二是增加療效,三是改變歸經。」駱詩文告訴記者:「半夏有毒,臨床大都經炮製後使用,分為法半夏、薑半夏、童子尿半夏。用鹽滷、生石灰炮製的法半夏,用於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損傷、胃裡咳血。薑半夏則是治療婦女妊娠反應。而生半夏則是催吐的。」

高價買「藥渣」

「我買西洋參的時候特別煩,有時候一泡就沒有味道了。」有位醫生氣憤地告訴記者,這類西洋參早已被萃取過有效成分。

駱詩文說,很多冬蟲夏草也已被提煉,藥材商將「藥渣」用啤酒浸泡,誤導消費者以為是真貨。沒有經過萃取的蟲草外觀飽滿、色黃而亮,現在市場上至少70%的冬蟲夏草 ,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乾巴巴的,蟲體較硬,也沒有香菇一樣的香氣。

即使正規藥材市場,都充斥著以「藥渣」冒充的正品,這讓製藥廠也很頭疼。不買就得停產,買了藥品品質肯定有問題。權衡再三,最終還是經濟利益佔了上風。

以下這些藥材都發現過「被萃取」現象:人蔘、西洋參、黨參、冬蟲夏草、黃連、黃柏、牡丹皮、首烏藤、金銀花、連翹、八角茴香、山茱萸、連翹、桔梗、淫羊藿、川貝、五味子、益母草、澤瀉、白朮、雞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車等。

如果說從前的中藥造假,還只是在等級上以次充好,如今則是花樣百出了。

駱詩文曾跑遍了全國17個中藥材市場,總結出來常見的造假手法有山肉萸摻進葡萄皮,黃芩中摻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 把樹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馬肚子裡灌玻璃膠,往蟲草上粘鉛粉……中成藥造假則更有隱蔽性。比如衡量萸肉的品質標準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藥廠就往裡摻山楂,結果一樣達標,療效只有天知道了。

救救中藥,救救中醫

求醫問葯的人們經常感嘆,找到合格的好中藥難,找到一位好中醫,就更難了。醫之用藥如用兵,須有良醫辨證施治、對症下藥、才能精確打擊。

但中國還有多少中醫專家呢?

「過去能被國家外派給其他國家長官人治療疾病的『名師』已基本上沒有了,只有高徒這一稱謂,其中中醫有145人,計劃讓他們再帶上一批具有一定中醫水準的中年中醫,總數達到500人。」駱詩文談道。

凡是司機帶徒弟的,基本上是學徒出身,沒有這種學歷,一律不能考執業醫師,也就無法行醫。僅有一條狹窄之門,允許七八十歲的帶五六十歲的,五六十歲的帶四五十歲的。如此以來,只有提高,沒有繼承。

「我在中醫藥局好幾年,問老中醫:『你帶了幾個徒弟?』他說上面給安排的,又不是我自己帶徒弟。如果是我自己帶徒弟,肯定會像親生兒子一樣教他。現在我都七八十歲了,徒弟五六十歲,他都形成自己觀點了,能跟我學什麼?什麼也學不了!』中醫這不是等死嗎?

「洋中藥」啟示錄

中醫藥在全世界愈來愈受到重視,但是這一切,都與中國無關。我國的貢獻,僅在於為日韓等國的漢方葯提供原材料。

1949年,大局已定,蘇共代表米高揚來到西柏坡。滹沱河畔,沒有什麼山珍海味,品嚐著汾酒和紅燒魚,堪稱美食家的米高揚讚不絕口。

毛澤東笑道:「我相信,一個中藥,一個中國菜,這將是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這番評價,他在1953年杭州劉莊賓館小憩時,又再次重提。

他不會想到,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今天中國大陸拿到的份額,只是世界草藥銷量的2%,日本則以90%的市場份額牢牢佔據第一把交椅。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則佔5%-7%。曾獲得日本醫師會授予「最高功勛獎」的日本醫學權威大塚敬節,1980年去世前,曾叮囑弟子:「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不幸言中。

在日本,超市藥店中賣得最火的,莫過於漢方葯,甚至中國遊客來此都會大買特買,帶回去分贈親友。

一杯喝下去,不一會兒就舒服多了。現在已經好幾年過去,沒有再複發過。」一位在日本常年出差的中國工程師告訴記者。

漢方葯是在公元513年經朝鮮引入日本的,受寵1000多年。明治維新之後,漢方醫學遭到拋棄,又在幾年前再度重興。「中醫學概論」2006年成為日本醫生臨床考試內容之—,2008年又被納入日本醫生資格考試。

生產漢方葯的龍頭企業集中在津村等少數企業手裡,他們特意在深圳開辦一家涉足中藥飲片的葯業公司,高薪聘請從中國葯企退休的老葯工擔當技術指導,涉及人蔘、桂皮、柴胡等500餘種中藥材原料、中藥飲片。

日本漢方葯界,對飲片炮製技術的熱情不止於此。

據炮製泰鬥王孝濤回憶,只要他被請去日本講學,對方總是不忘詢問飲片炮製的關鍵環節。但王老提出想去參觀一下他們的炮製技術,卻被斷然拒絕。

美國方面也不乏「臥底」。一位葯界人士告訴記者,幾年前美國人曾以旅行團的方式到山西運城來治療結核病,當地有一位老中醫有獨門絕技。他曾公開打擂台:「你們哪家醫院說治不好,最後發了病危通知的,都可以送到我這裡。我保證一個月好轉,三個月出院。」而美國病人來此,正是為了拿到他那張治療結核病的方子。2008年,美國有關部門又撥款500萬元給北京協和醫院,委託該院幫其了解我國中藥材資源和開發利用情況。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老先生,則收了一位美國徒弟。

如今中國六七十歲的老中醫,到美國去就有可能享受「敞開綠卡」的特殊優待。

一位中醫學教授,在國內開不了藥店,更開不起醫院——他是老師,沒有辦法考執業醫師,沒有處方權。開醫院則必須有100平方米的地方,配上檢驗員、藥師,以及5名以上的醫生。63歲那年,他遠赴重洋。在美國,直接住在兒子家裡坐診。

為了給其他醫生也留點飯吃,他的規矩是一天只看30個病人。為了避免低劣藥材之禍,特意從香港進口藥材。一個月收入9萬多美元,交完稅還有6萬多。在美國,10萬美元就可以買一棟房了。「在美國開診所什麼都不要,但是就一條,每隔一天衛生部門會來檢查處方,他們想學東西。」

湖南中醫學院一位副教授陳勇,將自己在美國的考察,寫成了《美國市場中草藥的熱賣,對我國的中草藥研究的反思與建議》一文,這篇從大洋彼岸寄來的文章,正放在記者案頭。他在文中談道:「1994年美國已經通過一條法規,中草藥這樣的補充品,不經FDA批準,就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市場,在有機食品專賣店銷售。看見美國有機食品專門市的貨架上擺滿了各種中草藥製劑,真是既高興,又慚愧,高興的是中草藥製劑在美國這麼受歡迎,中醫藥發展有望。慚愧的是在琳琅滿目的中草藥製劑中,沒有一種是中國製造的產品。」

今年4月份,陳勇的小外甥女被診斷為鼻內有炎症,西藥用抗生素。他女兒拒絕了,去有機食品專賣店買了一支德國生產的純中藥噴劑,一噴見效,清鼻涕立刻不流了。嬰兒使用尿不濕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很容易患尿布炎。將美國加州寶寶公司生產的一種純中藥軟膏抹上去,10分鐘內紅色炎症就會消失。

我國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後,開發出「救心丹」,曾一度風靡全球,被譽為「救命神葯」,年銷售額1億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漢方葯「正露丸」,也已經返銷中國。在向中國申請中藥專利的國家裡,以日本、韓國、美國、德國最熱衷。2006年底,葡萄牙國立波爾圖大學正式開設中醫專業,並招收了首批27名學生。來中國研讀自然科學的外國留學生中,學習中醫藥的人數位居第一。

中醫藥在全世界愈來愈受到重視,但是這一切,都與中國無關。我國的貢獻,僅在於為日韓等國的漢方葯提供原材料。

一位老中醫則告誡說:「我們的中醫藥界要自尊自愛,不能始終靠『外力』來帶動。國外重視了一下,就急急忙忙去研究。國外沒什麼動靜了,立刻視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藏為敝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