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少年沉溺網遊調查,成癮的“鍋”該誰背?

一方是家長親歷孩子為網遊所困的血淚史,一方是同樣浸潤在網遊環境中卻樂在其中的網民。在本報刊發22位院士的“無網遊日”倡議書後,輿論在青少年網遊成癮這件事上出現明顯分化,也暴露了已接納網遊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成年人,在網遊可能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上表現出的麻木。

甚至當22位院士呼籲設立“無網遊日”時,不少人認為這種做法似乎有些“過時”,甚至有些過於緊張。然而,打打遊戲當真不礙事嗎?

反應如癮君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玩《王者榮耀》遊戲的小學生就有1000多萬。但很多人仍然困惑的是,打打遊戲怎麽會給青少年身心健康帶來這麽大的危害?

事實上,適度地玩網遊無可厚非,但院士們擔憂的是,自製能力較弱的青少年在虛擬的網遊世界滑向成癮的邊緣。

事實上,關於遊戲成癮對青少年的影響,學界早已形成較為一致的態度。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無論是傳統的單機遊戲,還是現在的網遊,都會因為過度使用而對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造成一定的損傷。

隻不過,對於“過度”的界定以及帶來的損傷是否是網遊本身所致,學界的觀點存在分歧。高文斌告訴記者,在不利於孩子發展的環境下成長,其網遊成癮的原因就相對於教育和成長環境正常的孩子更複雜些。“這種情況下,環境因素超越了遊戲本身。”

青少年網絡遊戲成癮已不是新鮮話題,在網遊越來越普遍地進入人們生活的當下,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孔德榮發現,青少年網遊成癮“有愈發嚴峻的趨勢”。

“網絡遊戲成癮”是心理學的一種症狀,專家將其分為輕、中、重三個階段。“‘輕度’指早期有苗頭,表現為心理上的依賴。‘中度’的特徵是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除了心理依賴外還有軀體上的依賴,不上網會茶飯不思;‘嚴重’者,則會面黃肌瘦,猶如大煙癮犯,甚至雙手發抖,心慌出汗。”孔德榮解釋說。

遊戲成癮的背後

探討青少年沉迷網遊問題,並非將這個“鍋”簡單地甩給遊戲公司,而是期望在加強監管、各方承擔起應負責任的同時,剖析青少年遊戲成癮背後的原因,並最大限度地保障青少年健康使用網遊產品。

事實上,按照專家的研究,網遊成癮背後的心理學、社會學因素同樣值得關注。依據高文斌的研究,青少年沉迷遊戲主要由三方面缺失所致。

“首先是缺遊戲,如果學生有很多可操作的身體運動或戶外遊戲,就能平衡各方面需要,而不是用手機遊戲激活自己,讓自己快樂。”

此外,高文斌也指出,孩子從小學到青春期整個成長過程都需要同伴的支持與合作,而當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孩子們都面臨著同伴關係弱、充分來往時間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便利的網遊無形中扮演了“同伴”這個角色。

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中“父親功能的缺失”。專家表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親擔負著規則教育的角色,既是遊戲者又是同伴。而父親功能的缺失,讓孩子在接觸網遊時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規則。

在長期研究中,孔德榮也找到了網遊成癮易感青少年的共性特點。“比如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被老人撫養,好多孩子感到無助。父母給予更多的是物質支持,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她說。

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兒童並非僅存在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只要父母有一方一年中累計六個月在外,孩子就可稱為留守兒童,經濟發達地區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絲毫不亞於欠發達地區。”高文斌稱。

建立首次使用規則

在手機App上完成作業、用平板電腦聽網課、在電腦上下載練習冊……伴隨著智能化校園的發展,互聯網終端無處不在。“妖魔化互聯網顯然是不現實的。”高文斌說。

但生於互聯網蓬勃發展時代的孩子們,要如何切斷與遊戲成癮的關聯呢?專家表示,應從“入口”處割斷二者的關聯,而這需要“第一次使用時建立規則”。

“家長第一次給孩子手機時,一定要約定好手機的功能。超過使用範圍時,家長應該及時乾預,甚至需要把手機沒收。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當產生負面影響之後再回收,就會發生衝突。”高文斌說。

專家在給出積極建議的同時,也強調了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規範及其示範作用。“父母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遊戲,與孩子缺乏溝通、需求不被察覺和滿足,長此以往,孩子效仿成人行為,便會在網遊中找尋自我價值和肯定。”孔德榮說。

她提出了“榜樣的作用”。父母在監督孩子正確接觸網絡遊戲的同時,也要問問自己是否做到了有節有度地用網絡、玩網遊。

正如一位遊戲公司從業者所說,在這一科技難以應付自如的領域,與其說是網絡遊戲的吸引力大,不如反省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

本報記者 王佳雯 見習記者 高雅麗 實習生 韓揚眉

《中國科學報》 (2018-06-13 第4版 綜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