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隱私太誘人 是誰讓我們在互聯網上“裸奔”?

短短三天,ZAO換臉軟體上了兩次熱搜。

第一次是因為AI換臉零門檻,操作簡單,只要在APP中上傳一張照片,就可以隨意變成知名電影經典橋段的主角,一鍵切換明星臉。

然而,一夜“爆火”被追捧,一天就“爆雷”被封殺,短短不過24小時。

因用戶協議涉嫌過度收集用戶信息、及隱私安全爭議,AI換臉軟體ZAO火速發布致歉聲明,將自己再次送上了微博熱搜。

從刷屏到質疑,三天時間,ZAO經歷了從朋友圈爆紅到被封殺。這一危機的背後,是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引發的集體焦慮。

對於用戶而言,ZAO換臉軟體固然好玩,但其收集用戶人臉數據的風險更讓人擔心。在手機刷臉解鎖、刷臉支付、刷臉身份驗證的年代,個人信息一旦洩露,帶來的影響遠比上網時產生的數據信息洩露風險更大。

1、 隱私洩露 個人信息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隨著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深度應用,網絡安全日益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個人信息洩露不斷增多,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正在遭受嚴重的威脅。

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共接到網絡安全事件投訴103463件,其中個人信息洩露比例為27.1%。2018年接到網絡安全事件報告累計106700件,而個人信息洩露的比例也上漲至27.3%,成為2018年網民遭第二大安全事件。

智能手機普及,互聯網應用技術逐漸滲透,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把自己的隱私暴露在網絡平台。從曾經收集用戶個人愛好再到如今收集人臉數據,行為分析、隱私洩露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個人生活。

回顧2018年度,全國範圍內各領域紛紛爆出大體量數據洩露事件,搶佔各大媒體頭條,從快遞、酒店再到APP均曝出用戶個人隱私泄漏。而泄漏後導致的網絡詐騙活動十分猖獗,威脅著用戶財產安全。

2、騷擾短信、電話增多 電信詐騙防不勝防

我們經常在意自己在銀行账戶上的資產,卻忘記了我們還有更重要的資產需要保護,那就是數字資產。我們每一條看似不經意的網絡遺留痕跡都會成為構成我們網絡畫像的一部分。多重數據組合下來,我們的個人信息就會被完全暴露出來。

個人信息洩露最直接的表現是用戶手機中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的增多。

因為個人隱私暴露,用戶一直飽受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的困擾,據《2018年手機安全報告》顯示,全年網民舉報垃圾短信18.21億條,標記騷擾電話3.70億條。

與此同時,伴隨著垃圾短信、騷擾電話一起出現的,還有電信詐騙。個人隱私信息洩露,藏身於騷擾信息中的電信詐騙就會精準地定位每一個受騙對象,導致用戶在處理與個人信息相關的電話或短信時更容易中招受騙。

數據顯示,從2015-2018年期間,垃圾短信數量一直呈不斷上升態勢。

其中,在2018年,垃圾短信中詐騙短信佔比為2.81%,用戶舉報數量高達5109.37萬條,而詐騙電話舉報量為6137.04萬個,用戶平均每月標記511.42萬個詐騙電話。

值得注意的是,詐騙電話和短信的關鍵詞多為“假冒熟人”、“中獎詐騙”、非法貸款”、“高薪招聘”等,在此提醒用戶務必提高防範意識,避免上當受騙。

電信詐騙的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2018年全國警察機關電信詐騙案件立案69萬起,共造成經濟損失222億元。

3、是誰在洩露我們的個人信息?

因為侵犯個人隱私信息而滋生的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下遊違法犯罪行為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影響社會安定,成為社會公害。那我們的個人隱私信息是如何被洩露出去的?

第一,智能手機APP自動獲取功能。智能手機是當下人們連接世界的主要端口,承載著社交人脈、行為喜好、生活、账號、照片、文件等多種功能。要享受智能手機的便捷性,就要借助各種APP來實現,因此APP就成了個人隱私信息被獲取的主要途徑。

當我們第一次下載並且使用手機APP時,APP會自動跳出獲得手機某些權限的條例。對於享受APP帶來便捷的我們而言,有些權限是必要的,不獲取APP就無法正常工作。但也有些APP存在功能用不到,卻要求用戶授予權限的行為,這就是 “越界獲取”權限了。用戶一旦授權,不但會給手機帶來不必要的負擔,還會留下各種安全隱患,從而可能引發各種問題。

通過對手機隱私權限測評發現,Android端手機APP在2018年下半年獲取用戶權限的比例是100%。所有使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 APP都可以獲取用戶權限。而獲取三大核心隱私權限位置信息、讀取聯繫人和讀取短/彩信的比例分別有81.9%、51.9%和42.8%。

Android端手機APP最常獲取三大重要隱私權限分別是使用話筒錄音、打開攝影頭和發送短信權限,分別有86.95%、81.6%和53.65%的APP獲取了以上三大重要隱私權限。

在我們常用的APP裡,投資理財類APP平均獲取權限項目最多,達到17.2項。其次是生活購物類和通訊社區類APP,分別平均獲取了15.3項和15項手機隱私權限。

手機APP很容易通過手機權限獲得用戶手機號、通訊錄、通話記錄、短信記錄等隱私信息。不法分子惡意獲取手機權限後,輕則用戶隱私被洩露、資費被消耗,重則還有可能導致進一步的違法犯罪活動,如詐騙勒索等事件的發生。

第二,民眾防範意識不強為侵害行為提供可乘之機。這一點在我們生活中較為常見。在日常生活中,證件複印件、快遞單都是洩露個人信息的重要載體,但大部分人都會忽略這個重要載體,將我們的個人隱私信息洩露出去。

我們常常需要向機關機構提供個人證件,作為個人信息的直接證明,有55%的人從不標注用途,如此一來就會使我們的個人證件信息被二次利用。

快遞包裝上留下的個人信息也是重要的個人隱私,在這一方面,有47%的人都是選擇直接扔掉。如果被不法分子或者不懷好意的人盯上,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都是問題。

移動端隱私信息洩露,不僅出現在APP上,移動網絡也是一個重災區。移動設備只需與釣魚wifi相連,手機中的大量隱私數據即會被釣魚wifi所獲取。而據數據顯示,有34%的人都會隨時隨地連接免費wifi,這一行為大大增加個人信息被洩露的幾率。

陌生號碼發送的網絡鏈接,極有可能是釣魚網站,會洩露個人信息,造成財產損失。在是否會點擊陌生號碼發送的鏈接方面,75%的人都存在風險,網絡安全意識亟需提高。

由於對個人信息洩露渠道的不了解,雖然大多數人意識到個人信息洩露的嚴重程度,但相當高比例的人群並不知道如何防範個人信息侵害,在使用個人信息的載體時疏忽大意,導致個人信息外泄,這也是個人隱私暴露的一個重要原因。

4、 “國標”約束是否能限制APP過度獲取?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社會變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與個人信息洩露危害程度恰成反比的是,普通民眾的自我保護認知嚴重偏低。對於個人隱私信息的洩露途徑、方式等缺乏基本知識,在日常生活、消費中無意間為個人信息洩露大開方便之門,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不法分子收集個人隱私數據的成本,加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可能性。

目前看來,個人隱私洩露與技術的高速發展還不成正比。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近一兩年來,國家政策對於個人隱私保護的正在走向條款化。面對越來越多的手機APP越界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國家頒布《互聯網應用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範》,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意味著APP收集個人信息將面臨“國標”的約束。

數據新聞編輯:陳華羅

新媒體設計:甲晨晨

校對:李世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